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泉南民俗文化一隅——泉州的陳元光崇拜

 開漳祖廟燕翼宮 2023-08-06 發(fā)布于福建

文/吳幼雄

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泉、潮間“蠻獠嘯亂”,朝廷以陳政統(tǒng)嶺南行軍總管事, 率兵3600人,將領(lǐng)120員,入閩鎮(zhèn)壓。后陳政病卒.陳元光代父領(lǐng)兵,平定嘯亂。唐垂拱二年(686年)上《請建州縣表》,是年,于是有漳州之設(shè)。陳元光興吏治,招撫土著, 興學選才,通商惠工,拓地千里,頗有政績。后逝于戰(zhàn)事,漳州人民為紀念他,建祠廟塑像祀之,尊稱為“開漳圣王.(俗稱“王公” )。1000多年來.陳元光成為漳州的安 邦護土之神。明末清初,仍隨漳州移民東渡臺灣,至今臺灣有祀陳元光寺廟55座(見臺灣省通志》卷二)。

然而,泉州亦有人建廟崇奉陳元光的神祇。如今,泉州祀奉陳元光的廟宇大多已毀,但人們?nèi)杂诠?jié)日定時虔祭,尊稱陳元光為“王公”,稱其原寺廟為“王公宮”(又稱威恵王廟)。這表明紀念、崇仰陳元光的地域范圍已擴大及泉州。現(xiàn)在泉州部分地區(qū)已把陳元光奉為有求必應的地方性雜姓神祗,對陳元光的祭祀已形成一種地方性的民間信仰,也可以說對陳元光的崇拜已成為泉州部分地區(qū)的民俗,即構(gòu)成泉南民俗文化的一隅。

本文擬談談泉州地區(qū)人們對陳元光歷史的傳說,泉州陳元光廟宇的調(diào)査紀實,兼析人們崇拜陳元光的歷史原因,窺視泉南民俗文化悠久的淀積和豐富的內(nèi)涵。

一、陳元光在泉州的傳說

泉州流傳著不少有關(guān)陳元光的傳說。千百年來,這些傳說,已成為泉南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對這些傳說,我們有必要進行科學的考證,以還其歷史面貌。

唐總章二年,陳政率軍入閩,屯軍于泉州和潮州之間。后陳元光寫的《龍湖集》詩選,有《喜雨次曹泉州二首》。輔佐陳政入閩治軍的中州人丁儒,他吿老之后,作《歸閑二十韻》,詩中有“漳北遙開郡,泉南久罷屯”二句。追述跟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喬遷漳州南部的情況。還有,今泉州在唐朝就有“泉南”別稱。由于有以上的幾種歷史事實,因此還有學人誤認陳元光戍守“泉潮”間的泉州,是指今泉州;丁儒歸閑吟頌的“泉南”,是指今泉州;陳元光 《喜雨次曹泉州二首》詩中提到的泉州即今泉州。他們還引泉州南安縣的豐州、溪美別稱“柳城”,來論證陳元光“插柳為營”開墾的土地即為今泉州,如此等等。

唐朝前期,今福建省有兩個泉州。唐武德六年(623年)改建安郡為泉州(州治今福州),久視元年(700—701年)析南安縣東北置武榮州(今泉州)。景云二年(711年)改泉州(今福州)為閩州,改武榮州為泉州(今泉州)。開完十三年(725年),又改閩州為福州(《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九·江南道五)。則知唐初泉州(州治今福州)的地域幾乎包括今福州、莆田、泉州和漳州等福建的沿海地區(qū)。陳元光戍守的“泉潮”間,是今福建南部與廣東潮州交界的漳州地區(qū),非今之泉州。唐初陳元光入閩戍守的安仁(即綏安,今漳浦、 云霄一帶),系泉州(今福州)之南,綏安地屬唐初泉州南部(即今福州之南),故亦稱泉南。唐初沿用習慣叫法,把泉州(今福州)南部地區(qū)稱泉南, 所以丁儒《歸閑二十韻》亦作“泉南”。景云二年,閩南的泉州設(shè)置,泉州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人口增多,文化發(fā)達,揚名海內(nèi)外。隨著時間的推移,約定俗成,泉南遂移名為閩南泉州的別稱。由此則知陳元光作《喜雨次曹泉州二首》 時,閩南泉州的地名尚未出現(xiàn),而泉州南安縣豐州、溪美的別稱柳城,則源于南海觀音丟柳的神話傳說和朱熹倡導植柳的故事,與陳元光毫無關(guān)系。況且陳 政、陳元光父子的墳墓,至今仍保留在漳州地區(qū)。

泉州市惠安縣北,還留有“唐歸德將軍陳政故里”的傳說?!堕}書抄》和《重纂福建通志》均記載,“政戍閩,家溫陵之北,楓亭之南”。今惠安民間仍流傳著楊文廣平閩十八洞,在惠安降服民之禍害的蝴蝶洞里蝴蝶精的故事。歷史上楊文廣未曾入閩,所以有的學人認為此傳說是后人把陳政、陳元光入閩事附會于楊文廣身上。其原因是陳政、陳元光在唐史無傳,事跡鮮為人知。也有的學人認為楊文廣征討蝴蝶洞傳說,是陳政與惠安土著交戰(zhàn)的佐證。但是自西晉時起,福州、莆田、泉州等沿海地區(qū)已得到開發(fā),經(jīng)濟已具規(guī)模。福州在太康三年(282年)鑿西湖以灌溉;莆田出土太康八年(287年)紀年墓葬,獲古銅鏡、古劍和數(shù)枚銀環(huán);泉州出土太康五年(284年)紀年墓葬,獲古劍柄、 瓷器等;又泉州延福寺、白云觀在太康末年先后建成。梁天監(jiān)中(502-519 年)析晉安郡置南安郡,郡治南安豐州。隋朝時雖裁閩中縣數(shù)減為四,然南安仍保留。入唐之后,閩中縣數(shù)又增為二十四縣,其時惠安雖未置縣,但早已獲得開發(fā),認為陳政入閩與惠安土著交戰(zhàn),實無依據(jù)。然則,省志記“政戍閩, 家溫陵之北,楓亭之南”,把它理解為陳政入閩行軍途中短期屯駐于惠安是可以的。

二、泉州的三座威惠廟

泉州祀陳元光的廟宇一般稱為“威惠廟”,亦稱“王公宮”。1990年10月, 在漳州市舉行的“陳元光與漳州開發(fā)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上,有的學者認為泉州城西北朋山嶺格的朋山廟為祭祀陳元光的寺廟(據(jù)乾隆《泉州府志》卷十六)。壇廟寺觀引《閩書抄》云,朋山廟“神名失傳,前朝勅封靈感威惠尊王”。明 嘉靖間廟毀于火災,隨即重建,但今已無存?!度莞尽吩啤吧w世數(shù)綿邈, 文獻難征”,所以朋山廟神名失傳矣。

泉州另兩座祭祀陳元光神祗的威惠廟,其中一座在安溪縣境。《泉州府志》 卷十六云,安溪“威惠廟在縣北眉上鄉(xiāng),祀唐豹韜衛(wèi)大將軍陳元光”。但安溪縣北找不到眉上鄉(xiāng)地名,不知該廟尚存否?

泉州另一座威惠廟在南安縣境。據(jù)《泉州府志》云,“威武陳王廟,在縣治東(當時南安縣治在豐州)潘山市,祀唐豹韜衛(wèi)大將軍陳元光,宋建炎四年賜額威惠”?!度莞尽酚忠堕}書抄》云:

神固始人,唐左郎將歸德將軍,總章二年(669年)泉潮間蠻獠嘯亂,居民苦之……方高宗勅元光父政,統(tǒng)嶺南行軍總管事鎮(zhèn)撫其地……元光通儒術(shù),習韜鈴……代領(lǐng)父眾……以輕騎討平之……請建一州泉潮間……朝議以元光父子久牧,蠻畏民懷,建漳州郡邑于綏安,世守刺史,別駕以下自辟置。由是東距泉建、西逾廣東、南接島峙、北抵虔撫,桴鼓不驚,號稱治平......為賊所刃,百姓哀悼,制服哭之。事聞,贈豹韜衛(wèi)大將軍。開元四年追封穎川侯。貞元二年徙州治龍溪,葬于州北高岐。

1990年7月26日和9月19日,作者兩次赴泉州西郊北峰鄉(xiāng)招賢村潘山,實地調(diào)查威武陳王廟的史跡。出泉州城西門,順泉州至永春公路西行,約二公里半處即為潘山。其地處泉州城與豐州鎮(zhèn)之間,明、清兩朝(潘山地屬南安縣轄)為南安和泉州城的交通樞紐。商業(yè)頗發(fā)達,人口稠密,故稱潘山市。據(jù)康熙《南安縣志》卷二·輿地志載,“大小潘山在縣東南七八里,屬三都,負大溪(晉江)北岸,民居輳集,有潘山市,上有陳元光廟”。

現(xiàn)今,潘山的威惠王廟僅存后殿部分屋宇,一半用作廢品收購處,另一半用于儲存杉木,部分遺址尚存,仍可辨認。據(jù)當?shù)馗咐显?,潘山的威惠王廟俗稱“王公宮”,祀唐朝開漳圣王陳元光,為潘山最大的宮廟。廟坐南朝北,背靠大潘山獅穴,廟址正處獅舌的位置。廟的建筑規(guī)制,分前、中、后三個殿,東西兩側(cè)有廊廡。廟南北長約50多米。東西寬約30多米。廟前有大池塘,俗稱“宮池”(今已鑿通為水渠)。廟前的大門設(shè)于舊潘山街道南側(cè),而潘山街為古代泉州、南安(豐州)之通衢大道(舊街道現(xiàn)在尚存)。

大潘山威惠王廟東側(cè)古大道旁,原豎有“唐學士韓偓墓道”石碑,據(jù)《南安縣志》載,為清代南安邑令盛本所題刻。民國初年,曾遒、林騷等府邑紳士重刻立大石碑。碑之左,跨大道兩旁豎有兩座巨大的明、清時代大牌坊,系陳姓婦女貞節(jié)牌坊。這表明潘山威惠王廟的創(chuàng)建與明清時代陳元光的后裔有關(guān)。

潘山父老說,原陳元光的木雕神像祀廟中殿,廟宇高敞森嚴,香火旺盛。神像序列居中者為陳元光木雕像,作坐姿,身高約兩米,全身為檜木雕成,手腕、肘、腿、膝和踝等關(guān)節(jié),皆作“活眼”,可以上下活動。神像坐于“皇輦” 中的靠背椅上。“皇輦”通高三米,輦蓋作三層,精雕上千個密集斗拱承托輦蓋。輦蓋下由八根龍柱支持,皆妝黃金。陳元光神像原先著紅袍,后改為黃色大龍袍,頭戴黑色烏紗帽,面部作珠色。陳元光神像的左右,各陪祀兩個武將軍,作立姿,稍小于陳元光神像,皆著紅衣戰(zhàn)袍,面部作珠色。據(jù)傳,此四位陪神為許、李、歐、沈等元帥,可能是陳元光的裨將許天正、李伯瑤、歐哲和沈世紀。陳元光神像的足下,另陪祀一個小孩,手腳皆作“活眼”,亦可上下 活動關(guān)節(jié),俗稱“舍人公”?!吧崛斯睘槿莸胤诫s神,有的學人認為與古代官名“中書舍人”有關(guān)。因宋代曾有“中書舍人”起任泉州知州事(《泉州舊城鋪境稽略·祀神錄》第82頁)。但潘山父老不同意此說,他們認為威惠王廟中的“舍人公”,可能是陳元光的兒子陳珦,這亦可備一說。查閱乾隆《泉州府志》卷六十五·方外,發(fā)現(xiàn)“舍人神” 一名詞出現(xiàn)于明代,一般為生前有功于百姓的人,逝后人們?yōu)榧o念他們,塑像入廟供奉,謂之舍人神。如泉州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的先祖林廣齊(復姓李),人們?yōu)楸碚盟靶詣傉粨?、為?zhí)權(quán)所齮齕”,于五顯廟塑舍人神供奉他,稱正應舍人。所謂“舍人公”,則為人們對舍人神的通稱。舍人神一般為寺廟中的陪祀之神。廟的西廡祀觀音、菩薩和五方佛,東廡祀紫帽山的五夫人媽。則知潘山的威惠王廟已成為陪祀佛教觀音、菩薩和其他雜神的神廟。

1922年元月,泉州至永春公路段開辟,駐泉州北洋軍旅長張清汝所部協(xié)同紳士于泉州至豐州段破土,公路橫切潘山威惠王廟中殿而過,中殿、前殿全被拆毀,威惠王神像和兩廡佛道諸神像,全部移往后殿,仍按原序列安排,只不過規(guī)模比原來縮小罷了。50年代,廟旁的的貞節(jié)牌坊拆毀,作為興建招賢小學的石料。

據(jù)《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歲時云,每年正月初九日,“泉州人謂是日為天誕,道觀多報賽,近則里巷有之,鄉(xiāng)村無定日,謂之天香”。按明清兩朝泉州道教徒習俗,玉皇以天香日度世,因此是日(鄉(xiāng)村無定日)道觀舉行盛大報神賽會。大小潘山(潘山有大潘山與小潘山二山)的威惠王報神賽會定于正月初四日。是日,家家戶戶爭送供品(牲、素齊備),香案排滿寺廟,熱鬧非凡。如今,潘山的威惠王神雖已無存,然每年正月初四日,村民們?nèi)匀辉诩依镌O(shè)香案祭品,祭祀于“王公”(陳元光),求神保佑他們平安、發(fā)財。

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五日,潘山村民以是日定為“王公”之生日。是日賽會迎 神,又謂之“進香”。按《南安縣志》記,原潘山地屬南安三都。按三都風俗, 在賽會迎神之后,依眾人的意愿,“擇其境之齒德而裕財者首其事”,然后在威惠王神像前用“卜龜”方式,以確定明年主持賽會迎神的主持人(亦可以是外境人)。賽會迎神儀式,一般于是日,八人抬陳元光“皇輦”巡境,前有“肅靜”、“回避”旗牌開路,又有鼓吹隊前引;又有高招旗、五方旗、帥旗、三軍司命旗、清道旗、飛虎旗、巡視旗等在前;還有化妝的村官、騎士、奚奴、軍 校、蒼頭之類隨行。隊伍浩浩蕩蕩,簇擁“王公”(陳元光)巡境。據(jù)父老云, 民國初年因巡境越界,與鄰村發(fā)生械斗,從此停止巡境活動?,F(xiàn)今潘山居民仍 把“王公”作為招賢村(即潘山)的護境主,稱境主公。而三都人仍然把“王公”作為鋪主公(即鋪的主神),每逢正月初四和二月十五日,均在家里設(shè)香 案供品祭祀。

現(xiàn)在潘山村民還流傳著“王公”(陳元光)平閩十八洞的故事。他們把大小潘山的象洞、獅穴、猴洞等,附會于所謂的十八洞之中。這當然是歷史常識的錯誤,但卻從另一個角度反映潘山村民對陳元光的崇拜。此外,大小潘山村民還流傳“王公”為村民除害的神話故事。據(jù)傳說,古代小潘山(亦稱象山, 在今泉州糖廠)前有一座宋代墳墓,墓碑刻有“宋趙太師墓”幾個字。墓道豎有石將軍、石馬、石獅等。因地久天長,石人、石馬、石獅精變,每于夜晚到潘山禍害婦女,村民恐懼,到威惠廟向“王公”求庇護。次日,人們見到古墓道上的石人,不是斷頭便是缺腿、折腰,而石馬、石獅皆斷腿。從此,潘山地方災禍全除,百姓歡欣,答謝“王公”(陳元光)。這批斷頭,折腰和缺腿的石人、石馬、石獅,一直保存到新中國成立。后因泉州至永春公路改線,公路通過墓道全被填入路基中。

查乾隆《泉州府志》和康熙《南安縣志》,首次發(fā)現(xiàn)記載潘山的威惠王廟?!赌习部h志》修于清康熙壬子年(康熙十一年,1672年),則知潘山威惠王廟的創(chuàng)建當在此之前。又乾隆《泉州州府志.明文苑》有周廷鑨《潘山威惠廟》 詩,詩云:

薄暮潘山道,蒼茫落照低。

香煙威惠廟,沙礫秀才堤。

夾岸妨牛矢,回颼逐馬蹄。

何時將斗酒,深樹聽黃鵬。

周廷鑨(1604—1670年),晉江人,明天啟甲子乙丑(1624—1625)與其父聯(lián)第進士,歷任鎮(zhèn)江府推官,丹陽縣事,后因為官剛直被誣,辭官養(yǎng)歸。明唐王入閩,起原官晉詹事兼翰院侍讀、學士、太常少卿、提督四譯館,“知時事不可為,仍告歸”。周廷鑨專工詩文,儒雅風流,與方外游息,視金紫如糞土。《潘山威惠廟》詩,證實明末泉州威惠廟早已馳名于世。又據(jù)調(diào)查,時至清末潘山的陳姓大戶仍甚多,后陸續(xù)外遷,至今舊廟址附近僅剩兩戶陳姓人家, 亦不知所自來矣。據(jù)此,可以推斷泉州南安潘山威惠王廟系明代或更早,由陳元光的后裔遷移至此所創(chuàng)建。他們遷居潘山后,或因政治地位的升遷,或因財 力富裕,族力雄厚,遂于潘山創(chuàng)建威惠王廟,祭祀漳州家鄉(xiāng)之神陳元光。如今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陳元光由漳州移民陳姓族人之神,逐漸發(fā)展為泉州潘山村老百姓崇仰之神。雖然今日多數(shù)村民不知陳元光開發(fā)漳州的歷史,且威惠王廟亦毀于 “文革”,但潘山村民仍然遵守于正月初四日和二月十五日祭祀“王公”(陳元 光),且極虔誠。這一方面反映了泉州民間的風俗和信仰;另一方面反映了文化思想的延續(xù)性,它不因寺廟和偶像的被毀而中斷,這一種民間的風俗、信仰, 將在人們的頭腦里長期積淀著,因而構(gòu)成泉南民俗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此外泉州還有以陳元光的神祗為陪神的寺廟。1990年11月10日。筆者到晉江縣深滬鎮(zhèn)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深滬回春境有一座夫人媽廟,廟有為居民祈求生育男孩之神祭。廟中神像序列,是夫人媽居中,陳元光神像居左右作陪神,神龕橫眉書寫“陳圣王”。則知陳元光已由漳州一方護土之神變?yōu)闀x江人們祈求生育男孩之神祗。過去泉州城區(qū)陳元光的神祗祀于城廂東隅中華鋪(今東街新府口)的道教玄妙觀里,后隨玄妙觀一同湮沒。據(jù)傳,泉州城區(qū)現(xiàn)今仍有人在家里祭祀陳元光神祗。據(jù)《泉州舊城鋪境稽略·祀神略》云,城區(qū)人尊稱陳元光神祗為“陳圣王”、“陳將軍”、“威靈惠王”,而且在附錄《泉州城廂民間祀神誕辰表》中,記載陳元光的誕辰是農(nóng)歷三月十六日。

三、陳元光從功臣到神祗的演變

陳元光隨父陳政入閩(669年),居閩42年,任嶺南行軍總管事35年,任漳州第一任刺史26年。他在平定“蠻獠嘯亂”和開發(fā)漳州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漳州“地極七閩,境連百粵”,地位十分重要。可是,土著居民仍然處于刀耕火耨階段,生產(chǎn)力十分落后。行政上向上級的重要請示,必須“流移本于二 州”,即流移于潮州與泉州(福州)。文牘往還往往遷延,因而“功愈勞而效愈寡”,雖然恩、威并行的“撫綏未易”,但“孕育誠難”。唐垂拱二年(688年), 陳元光上疏《請建州縣表》,他認識到如果一味征伐,那么必然出現(xiàn)“誅之則不可勝誅;徙之則難以屢徙”的局面。他在實踐中認識到“兵革徒威于外,禮 讓乃格其心”,即文治乃長治久安之本。因此陳元光在疏言中提出在泉南建州縣的策略構(gòu)想,即在泉南“倘欲生全幾置刑措,其本則在創(chuàng)州縣,其要則在興庠序”。進而從教化角度論述說,古往今來,“倫理謹則風俗自爾漸孚;治法彰則民心自知感激”。唐廷于是以陳元光臨漳水的鎮(zhèn)守地安仁定作“治教之邦”,并于此增置一州,定名號為漳州。從此,漳州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得到較快的發(fā)展。漳州人民為懷念陳光元的功績,“畫像祀之,追思之甚,將遺體捏塑”(漳州 《陳氏家譜》),創(chuàng)祠祭祀。以后因受道教影響,人們對陳元光的紀念逐漸神化, 終于被漳州人民塑造成為地方性的有求必應的神祗,進而擴展為泉州地方性的神祗。

歷朝的封建統(tǒng)治者亦從政治的需要出發(fā),對陳元光的神祗屢加封號,不斷提高神格,對陳元光的崇拜起了倡導作用。儒家經(jīng)典《禮記.禮運篇》云,“禮列而為鬼神”,意思即“圣人制禮,則陳列鬼神之功,以為教也”(《禮記要義》卷十·禮器)。又云“禮順于鬼神,合于人心”,意思是“順于鬼神者神 助,天地為之化。鬼神也,祀之必順,不濫逆也……雖合天會地順于鬼神,又須與人心符合,其禮乃行也。是以《書》云,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是也”。歷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統(tǒng)治者,正是從他們的統(tǒng)治需要出發(fā),依據(jù)儒家經(jīng)典《禮記》的理論祭祀由他們塑造出來的神仙的。請看以下事實:

唐開元四年(716年),朝廷追封陳元光為“穎川侯”,又“詔重修廟字, 并賜……盛德世祀之坊六字以旌”。地方有司以為“民間捏儀之廟”,“不免輕褻之,殊非禮重崇祀之意”(漳州《陳氏家譜》),遂重修陳元光之廟宇,并改為歲時州官奉祀。隨著封建地方官員的政治需要和人民希冀安定社會環(huán)境的心理,陳元光又被尊奉為協(xié)助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的神祗。《漳浦縣志》記,北宋慶歷中(1041—1048年“郡寇自汀、虔抵邑,居民竄匿,令呂壽禱于神。俄而空中有金鼓之聲,賊徒斂手就縛者三百七十余人”。而《泉州府志》亦記:“元至正間(1341—1368年),泉有警,神兵顯于嶺隘,旗幟森羅,鉦鼓聲震,賊懼宵遁”。南宋泉州名宦梁克家一語道破統(tǒng)治者造神祭祀的目的是,“有功德于民者則祀之”(《泉州府志》卷十六)。嘉定間泉州知州事真德秀則表明統(tǒng)治階級對神的態(tài)度,是“朝廷唯有功是報,顧何問于幽冥”,(《真西山文集》卷五十)。制禮敬事鬼神,以教化百姓,這是歷朝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待陳元光神祗的基本態(tài)度。

南宋一代,對陳元光的賜封特別多。南宋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空前尖銳,福建成為抗金斗爭的大后方和根據(jù)地。南宋統(tǒng)治者從抗金斗爭需要出發(fā),對平定“蠻獠嘯亂”有功的陳元光更是多次賜額加封,不斷提高神格。如建炎四年 (1130年)“賜額威惠”。紹興二年(1132年)受封“輔國將軍”。紹興十六年 (1146)加封“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御賜冠冕。寶慶二年(1226年)贈 “忠毅公”。明朝,陳元光神祗的地位始終得到封建王朝的尊重,又加封為“昭烈侯”。清初,因民族矛盾和階級斗爭的激烈,待統(tǒng)治穩(wěn)定后,民間對陳元光的祭祀又被允許和推崇,因之閩南地區(qū)的威惠廟又被修復,且甚興盛。明末清初,臺灣獲得漳、泉移民的開發(fā),后又回歸祖國。漳州移民亦帶去家鄉(xiāng)陳元光神祗, 遂成為臺灣地方保護神,在臺灣經(jīng)歷數(shù)百年而不衰。最高封建統(tǒng)治者和地方官員根據(jù)政治需要的倡導和人民對陳元光的懷念,發(fā)展為對陳元光的神化,這便是陳元光從功臣演化為神祗的基本原因,亦是陳元光的信仰在泉州地區(qū)得以流播的主要原因。

這里引用宋代詩人蔡襄和呂璹詠陳光元詩,作為本文的結(jié)束。蔡襄在《陳將軍廟》詩中,一語概括了陳元光的受后人崇仰是“神理高高人意近,楮錢祈福暗塵窗”,呂璹雖然站在統(tǒng)治階級的立場上,對待所謂的“蠻獠嘯亂”,但可貴的是詩人道出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即只要為老百姓做好事,人民會永遠懷 念他們的。詩云:

當年平賊立殊勛,時不旌賢事忍聞。

唐史無人修列傳,漳江有廟祀將軍。

從泉州數(shù)座威惠廟的歷史事實,表明不僅“漳江有廟祀將軍”,而且晉江亦有廟祀將軍。發(fā)掘、研究陳元光的歷史,調(diào)查泉州威惠王廟的史跡,糾正人們錯誤的傳說,這不僅是為了還歷史的本來面貌,更重要的是探討陳元光受后人崇仰的原因,進而探討陳元光從功臣演化為神祗,且1000年來仍為人們所敬重的緣由。研究陳元光從功臣到神祗的過程,揭示泉南民俗文化的深厚積淀,這不僅是福建地方史,宗教史研究的課題,也是福建民俗史研究的課題,而且 是閩臺文化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課題。

(原載《泉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2期,1992年。)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