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死到愛 ——紀念拉赫瑪尼諾夫 序曲 01 Sergei Rachmaninoff - Morceaux de fantaisie Prelude in C sharp Minor, Op. 3 No.2 02 Ruth Slenczynska – Preludes in G Major , Op. 32 No. 5 03 Vladimir Horowitz - Prelude in G Minor Op. 23 No. 5 BGM1 第154期極品樂鑒:從死到愛——紀念拉赫瑪尼諾夫! 為什么要寫這期節(jié)目呢?在二月份的時候,KETHER去聽了一場鋼琴獨奏音樂會,演奏肖邦和拉赫瑪尼諾夫。這場鋼琴獨奏本應該在去年十二月,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推遲到了今年二月。不過也算是錯有錯著,今年正好是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的誕辰150周年及逝世80周年。國內(nèi)外紀念拉赫的活動也很多,像王羽佳就在美國搞了一場連演拉赫的四首鋼琴協(xié)奏曲和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一共五部大型鋼琴與管弦樂隊作品,堪稱壯舉。 本期節(jié)目的三首前奏序曲,升C小調(diào)前奏曲是來自作曲家本人的演奏。拉赫除了是偉大的作曲家外也是偉大的鋼琴家,只可惜那時候的錄音技術(shù)限制了我們今天聽到的效果,不過仍無損這演奏的偉大。G大調(diào)前奏曲來自拉赫最后一位——也是還存世的唯一一位弟子Ruth Slenczynska去年發(fā)的新專輯《My Life in Music》,很難想象這是一位97歲鋼琴家的演奏,簡直就是奇跡,是生命在音樂中的燃燒。然而,能像她那樣熱愛音樂超過九十年還能繼續(xù)熱愛,無疑也是一種幸運。G小調(diào)前奏曲來自拉赫的朋友,也是唯一和拉赫組過四手聯(lián)彈的鋼琴家霍洛維茲。 我前面說音樂會演奏的是肖邦和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這里就不得不說一下了,其實俄羅斯人很喜愛肖邦,很多作曲家也深受肖邦的影響,包括我們今天說的拉赫還有斯克里亞賓。俄羅斯鋼琴家也很喜歡彈肖邦,比如下面這首肖邦《第二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葬禮進行曲》,即來自拉赫瑪尼諾夫的演奏,這是拉赫本人很喜歡的曲子,他最后一場獨奏會就彈了這首奏鳴曲——這是大作曲家之于大音樂家的詮釋,拉赫的演奏雖不那么忠實于肖邦,但卻是極為有力極具說服力的演奏。我們可以聽到在莊嚴的行進之后,引入了一段如夜曲一樣溫柔美好的旋律,恍神的一瞬追憶起與逝者相處過的某段美好舊時光。然而,美好永遠是短暫的,回過神來我們依然處在那行進的葬禮隊列中。 04 Sergei Rachmaninoff - Piano Sonata No. 2 in B-Flat Minor III BGM2 聽完了拉赫演奏的肖邦,我們來聽拉赫本人的作品。說起他的音樂我們首先會想到什么呢?當然是鋼琴協(xié)奏曲,再進一步的說是《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這是拉赫在他的《第一交響曲》首演失敗后,走出低谷的作品;也是他最優(yōu)美、最受歡迎、以及他本人演奏的最多的協(xié)奏曲。我記得有人說肖邦的音樂總是帶著甜苦交織的意味,其實這話放在拉赫身上也完全合適。他的音樂總是憂郁與熱情的矛盾體,輔以真正大旋律家的功力,作品旋律之優(yōu)美毋庸置疑。但要說明的是,拉赫的悲傷絕不是廉價的感傷,那是一段段極為高貴極有力量的旋律。 《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受歡迎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它并不那么協(xié)奏曲,不像通常的浪漫主義協(xié)奏曲那樣在鋼琴和樂隊之間凸顯鋼琴,大段的鋼琴獨奏;鋼琴和樂隊間的進奏性也沒那么強,更像是加入了鋼琴的交響詩。 接下來,經(jīng)天緯地般存在的《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 05 Arthur Rubinstein - Piano Concerto No. 2 in C Minor Op. 18, I 06 Arthur Rubinstein - Piano Concerto No. 2 in C Minor Op. 18, II 07 Arthur Rubinstein - Piano Concerto No. 2 in C Minor Op. 18, III BGM3 “你是我路上最后一個過客,最后一個春天,最后一場雪,最后一次求生的戰(zhàn)爭”。 我一直覺得如果有一天,為了某個人,或者為了一種無望的愛,我們要去打那場注定失敗的名為求生實為求死的戰(zhàn)爭的時候,我會聽下面這首曲子——“為了和你一起穿越世界的荒蕪,為了和你一起面對死亡的恐怖,為了目睹真理,為了丟掉怯懦,我與你同行”。 08 Cologne Gürzenich Orchestra - Symphony No. 2 in E minor Op. 27 ![]() BGM4 《第二交響曲》第三樂章,也是拉赫最美的慢樂章。愛與死可以說是永恒的主題,不過這里有一些區(qū)別。如果說其他大作曲家是從愛走向死,如瓦格納;拉赫則是從死走向愛。這是在死的恐怖中滋生的無限擴展的愛,是擁抱在一起向深淵的墜落。 拉赫是一位出生和成長在俄羅斯的作曲家,后來因為革命成為了流亡者,后半生的大多數(shù)時間在美國度過。這里我不免感嘆當今世界的日趨割裂,今年各地都在紀念拉赫,但是美國人只強調(diào)他在美國的經(jīng)歷,俄羅斯人之把他當做一位俄羅斯作曲家,兩邊的紀念活動完全自說自話,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來聽一首拉赫在美國創(chuàng)作的作品吧,也是他最后的作品《交響舞曲》。名曰舞曲,卻遠遠不是舞曲那么簡單,我們可以聽到貫穿拉赫后期作品的一個《震怒之日》也就是《末日經(jīng)》的主題,這音樂是對生死和命運的思考。即使要說是舞曲,那也是一種為宇宙驅(qū)力下的舞蹈而伴奏的宏大舞曲。 09 Mariss Jansons - Symphonic Dances, Op. 45 - III BGM2 拉赫最偉大的《第三鋼琴協(xié)奏曲》,悲劇的頂峰。按拉赫本人的說法“這是大象的力量”。聽這曲子的時候尤其應該注意拉赫音樂中長大的音樂線條,大家可以想象俄羅斯那一望無際的曠野,長風浩蕩,從目力不及的遠方吹刮到地平線的盡頭。按拉赫的說法,要彈給音樂廳最后一排的人聽,要想象聲音從鋼琴傳到最后一排的感覺,所謂“長音樂線條,大音樂家。短音樂線條,小音樂家”,一起來聽。 010 RCA Victor Symphony Orchestra - Piano Concerto No. 3 Op. 30, I 011 RCA Victor Symphony Orchestra - Piano Concerto No. 3 Op. 30, II 012 RCA Victor Symphony Orchestra - Piano Concerto No. 3 Op. 30, III BGM4 說起拉赫,我前面提到在他的后期作品里一再出現(xiàn)的《末日經(jīng)》主題,其實還有一個也可以說貫穿了拉赫一生的主題,那是一個類似鐘聲的音形,其可能來自作曲家對童年的回憶,和祖母一起參加的東正教儀式。 今天最后一首拉赫作品,交響合唱曲《鐘聲》,文本來自愛倫·坡同名詩歌。這是莫斯科的鐘聲和愛倫坡的鐘聲的一次不經(jīng)意間的相遇...黃昏將盡,鐘聲敲響,唯我逗留。 013 Tatiana Pavlovskaya - The Bells, Op. 35 - II. Len 曲目 01 Morceaux de fantaisie Prelude in C-sharp Minor, Op. 3 No.2 Sergei Rachmaninoff 02 Preludes in G Major , Op. 32 No. 5 Sergei Rachmaninoff Ruth Slenczynska 03 Prelude in G Minor Op. 23 No. 5 Sergei Rachmaninoff Vladimir Horowitz 04 Piano Sonata No. 2 in B-Flat Minor III F. F. Chopin Sergei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 2 in C Minor Op. 18 Sergei Rachmaninoff Arthur Rubinstein Eugene Ormandy 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05 I. Moderato 06 II. Adagio sostenuto 07 III. Allegro scherzando 08 Symphony No. 2 in E minor Op. 27 III Adagio Sergei Rachmaninoff Dmitri Kitayenko Cologne Gürzenich Orchestra 09 Symphonic Dances, Op. 45 - III. Sergei Rachmaninoff Mariss Jansons 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0 Sergei Rachmaninoff Vladimir Horowitz Fritz Reiner RCA Victor Symphony Orchestra 010 I. Allegro ma non tanto 011 II. Intermezzo: Adagio 012 III. Finale: Alla breve 013 The Bells, Op. 35 - II. Len Sergei Rachmaninoff Mariss Jansons Tatiana Pavlovskaya 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Cho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BGM1: Die Ruinen von Athen (The Ruins of Athens), Op. 113: Turkish March (arr. Anton Rubinstein for piano) Ludwig van Beethoven &Anton Rubinstein Sergei Rachmaninoff BGM2: Vocalise, Op. 34, No. 14 Sergei Rachmaninoff Lukas Brandt Melanie Ortmann BGM3: 14 Songs, Vocalise Op. 34 No. 14.ogg Sergei Rachmaninoff Dmitri Kitayenko Valer Sabadus Cologne Gürzenich Orchestra BGM4: Vocalise Op.34 No.14 Sergei Rachmaninoff 后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