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果說:“命運是一個喬裝打扮的人物。” 從人的外表,判斷一個人的工作、生活情況,非常常見。 衣服上有油漆的人,多半是油漆工,或者家里正在裝修;衣服很破舊,說明生活條件很一般。 打扮跟人生的關(guān)系,在《西游記》里,也有所體現(xiàn)。 對照書本和現(xiàn)實來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人是否有出息,看他的打扮就明白了。 01 不會打扮的人,人生的層次很低。 唐僧師徒,走到一個山門前,看到一個寺廟,然后走進去,希望借住一下。 廟里的老院主,一出場就顯示了自己的特別之處:頭戴左笄帽,身穿無垢衣。銅環(huán)雙墜耳,絹帶束腰圍。 他雖然拿著木魚,念著書,但也只是好像是一個禪師。 更奇葩的是,老院主不像其他的妖怪,要吃肉,要結(jié)親,或者要取經(jīng)。而是反復(fù)打聽,有什么寶貝,值得一看。 他對打扮非常上心,希望自己能活成土豪的樣子。就是家里的茶具,也是上等的,還請了奴仆,伺候自己。 當(dāng)他拿出袈裟給大家看時,一個意想不到的動作,透露了他的打扮觀——開了鎖,看到柜子里的衣架上,都是袈裟,還可以一件件地連起來,讓人觀賞,似乎是有意而為之,也炫耀過多回了。 不僅數(shù)量多,還材質(zhì)好,光彩奪人。 看到唐僧師徒,衣服簡樸,他就洋洋得意地說:“老爺上邦來,可有什么寶貝,借與弟子一觀?”其內(nèi)心有多洋洋得意,可見一斑。 看過故事之后,你一定會露出鄙夷的眼神,這樣的老院主,太低級了。 世人都是明眼人,對于“炫耀、奇裝異服、奢靡、攀比”的打扮方式,都可以判斷為“低級趣味”。從而進一步判斷,這樣的人,沒有出息。 孩子喜歡炫耀自己,就是苦了父母,有敗家子的征兆;大人穿奇裝異服,就很慫,還多半是一些不良之人;大人喜歡炫富,說明很沒有境界,人生的發(fā)展,不過是守住眼前的利益而已。 要明白這樣的道理:物極必反、適得其反。 過度打扮自己,就會走向衰敗。因為打扮上耗費的時間和精力、金錢太多了;還引起了別人的反感和嫉妒,從而處處受到制約。 02 會打扮的人,人生混得風(fēng)生水起。 會打扮的人,不一定日子好過,甚至長期處于窮困潦倒之中。但是他們的內(nèi)心是陽光的,臉色是好看的,并且給人的印象是美好的。 打扮的關(guān)鍵,不是花錢,而是兩個字——講究。 其一,打扮,規(guī)范了一個人的人生。 眾所周知,孫悟空一出場,是不會打扮的。他學(xué)藝成功之后,做了花果山的大王,然后爭取到了齊天大圣的頭銜,開始打扮自己——美猴王。 外表很光亮,還拿著金箍棒,神氣得不得了。但是他很快被如來壓在了山下。 若干年之后,孫悟空遇到了唐僧,多了一個打扮的東西——緊箍咒。 接著,豬八戒、沙和尚,都有了緊箍咒。雖然不太好看,但是能夠約束他們的行為,讓他們服從安排,一心一意去取經(jīng)。 同樣的道理,可以延伸到我們的生活中來。
打扮就是規(guī)范言行舉止,促進人生發(fā)展。 其二,打扮,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氣質(zhì)。 唐僧有一件袈裟——千般巧妙明珠墜,萬樣稀奇佛寶攢。但是沒有穿出來,而是用兩層油紙裹好,放在行李箱里。 平時,唐僧打扮樸素,言語上也不會說自己有什么寶貝。但是很多的妖怪,都喜歡唐僧,因為他長得帥。 女兒國的國王,想盡辦法讓唐僧做駙馬。足以證明,唐僧是有氣質(zhì)的。 真正有氣質(zhì)的人,不會炫耀自己的一切,也不會說什么讀了什么書,去了什么地方,而是沒有自卑感,能夠坦然生活。 樸素的高貴,勝過所有的珠光寶氣。這一點,你若學(xué)會了,說明你是一個低調(diào)的人,可以寧靜致遠。 其三,打扮,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西游記》里有一個很不起眼的主角,那就是“白龍馬”。它的本名是玉龍三太子。 因為犯了忤逆之罪,受到了責(zé)罰,然后經(jīng)過觀音點化,變成馬,陪同取經(jīng)。它徹底改變了自己的打扮,但是贏得了人生逆襲的機會。 如果你深陷低谷,敢于推倒重來嗎?你可以從改變打扮開始,換一種生活方式。 比方說,一個愛唱戲的人,為了謀生,脫下了戲服,去了工廠打工。等自己有足夠的錢之后,再發(fā)展唱戲的愛好。這就是逆天改命。 03 零碎的時間,可以積累成一整天,一段人生,改變命運;零碎的生活習(xí)慣,可以演變成一股力量,推著自己向前。 只有那些懶散、邋遢的人,才坐地不起,等待好運氣的到來,事實上好運氣不會光顧他。 對于打扮的認識,我們應(yīng)該相信蘇格拉底的一句話:“人的純正飾物是美德,不是服裝。 ” 如果你沒有出息,看看是不是打扮失敗了,走入了怪模怪樣的誤區(qū)。如果是的話,請學(xué)會樸素生活,適度打扮。 如果你有出息,那就堅持低調(diào)做人,走向更高的地方。 會打扮的人生,濃妝淡抹總相宜。 作者:布衣粗食。 關(guān)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