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民心就能得天下這是一個很模糊的說法,因為什么人算是“民”在歷朝歷代可是不同的,南北朝時期北方一家萬戶的大族算是“民”,北朝統(tǒng)治者無論是啥民族都要和他們搞好關系;隋唐的門閥、兩宋的士大夫也經(jīng)常以“民”自居,就連明末的江南士紳、晉商也以“民”自居。這些“民”有人有錢有號召力,和普通人家可是有區(qū)別的,明末李自成丟失的是官僚、豪強的民心,可沒有丟失普通人的人心。 ![]() 傳統(tǒng)的說法是李自成追贓不得這些“民”的人心,但滿清同樣在江南大肆屠戮,在江南搞出了“抗糧哭廟”案等大事件,論殘酷和壓榨程度,李自成可是要甘拜下風的。李自成丟失的是北方豪強地主、明朝降軍的“民心”,他丟失這部分民心的因素很直接,那就是他因為火炮技術幾乎是零,無法擊敗八旗軍。 ![]() 李自成等人善于流動作戰(zhàn),在崇禎十三年之前并沒有攻克明朝大型城市的記錄,攻城火炮技術自然就缺課。直到崇禎十四年,李自成才攻克了洛陽,崇禎十五年才拿下了開封。這兩場攻防戰(zhàn)中,李自成軍的表現(xiàn)可真不咋樣,開封之戰(zhàn)中李自成的部下在開封城門下推擠了數(shù)萬斤火藥,不但沒有炸開城門,反而炸傷了不少自己人,開封之戰(zhàn)、洛陽之戰(zhàn)李自成都沒有應用炮兵的給力戰(zhàn)力。李自成唯一成功的炮兵攻城戰(zhàn)例就是攻克襄城(不是襄陽,襄城在河南),這和八旗軍形成了鮮明對比。 ![]() 八旗軍在遼東攻城略地時,就遭遇了明軍的海量火炮。明軍在遼陽、沈陽至少布置了上千門定邊將軍炮等各種火炮,在錦州、松山更是配置了大小火炮5216門,八旗軍在關外和明軍交戰(zhàn)繳獲的大小火炮超萬門(大部分都是炮彈很小的輕型火炮)。八旗軍在進攻這些有大量火炮防守的城市時,攻城技術也在不斷進化,從努爾哈赤時代的楯車、弓箭手組合進化到了皇太極時期的塹壕加大炮。八旗軍集團的科技樹也比李自成的農(nóng)民軍更早點開大炮科技,李自成還在當明軍準備解救北京時,皇太極就在北京城招募了明軍炮手,用“一騾載兩炮”的戰(zhàn)術擊敗了滿桂帶領的明軍,還帶走了明軍炮手王天相等人在關外鑄造大炮。 ![]() 八旗軍在1631年正月初八鑄造了山寨版的紅衣大炮,而李自成在那一年前三個月還只是“不占泥”手下的小隊長?;侍珮O等人在關外戰(zhàn)爭中不但總結出了攻城技術經(jīng)驗,還有了炮兵和騎兵配合戰(zhàn)斗的技術,并傳授給多鐸等人。李自成在崇禎十三年以前都被明軍精銳追得遍地跑,就算是有火炮,也早就被他扔掉。李自成沒有穩(wěn)固的根據(jù)地,這對于他研究火炮攻城技術來說是很致命的,紅衣大炮等重型火炮需要大量牲口拉動行動速度很慢。按照八旗軍的速度,紅衣大炮炮兵的行進時間要比騎兵慢上至少一個半月,八旗軍一般會用騎兵和步兵攻克目標城市的周邊地區(qū),然后等著炮兵部隊到達(他們還會在攻城前修建大量工事)后才攻城。 ![]() 八旗軍學習炮兵攻城、炮騎結合用了十來年時間,不但用遼東城市練手,還在朝鮮半島進行戰(zhàn)爭實習,這才有了多鐸迅速攻克潼關和揚州的戰(zhàn)績,有了兩萬八旗軍炮騎結合重創(chuàng)5萬蒙古軍的事跡。 ![]() 李自成的騎兵因為常年流動作戰(zhàn),戰(zhàn)力不錯,甚至能在潼關之戰(zhàn)壓制住八旗軍騎兵,但他真沒有點開火炮科技樹,他也沒有練習火炮戰(zhàn)術的時間,他也不會用火炮守城防御,他遇到善于使用炮兵的八旗軍就遭遇了接連失敗。那些墻頭草一樣明軍降兵和地主武裝,自然就轉投了清軍,讓李自成失了“民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