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 // 古建筑,是地上的文物 (請欣賞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 許多人到廣西旅游,只知廣西有個“桂林山水”。若扎堆去到桂林,在人擠人的嘈雜之中,早已沒了感受“甲天下”自然之美的心情。 其實,旅游完全可以“不走尋常路”,自己開辟一條既自在又有內涵的文化旅游路線! 廣西值得一游的地方太多了!我手里這本《廣西古建筑地圖》便梳理了300多處廣西古建筑,有史前遺址,還有民國時期的防御工程,更多的,是不同民族文化在廣西扎根落戶的遺跡。 ![]() 我們常說,建筑是地上的文物,它們是不會說話的歷史書,它們所見證的,不僅僅是廣西的歷史,更是一部中華民族文化融合史。 據宋元時期著名的歷史學家馬端臨的《文獻通考·輿地考》中記載,今天的桂林漓江一帶為界線,“荔浦以北為楚,以南為越”,換而言之,桂北一帶繼承了一些楚文化的特點。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后,派出任囂和趙佗兩員大將統(tǒng)一了嶺南,即今天的廣東和廣西包括越南一部分地區(qū),設置了桂林、南海、象三郡,值得注意的,這個桂林郡指的可不是今天的桂林城。 據考證,當時的桂林郡主要管轄著今天的廣西東部、中部的西甌人,桂林的郡治設在了“布山”。這布山在哪呢?通過貴港漢墓出土的十余件漆耳杯上所烙“布山”字樣,可推斷出如今的貴港,即為昔日的布山。 貴港距離今天的桂林有將近400公里的路程,當?shù)厝酥v粵語、客家語、壯語等,而桂林當?shù)厝苏f的則是西南官話,文化差異相當?shù)拇蟆?/p> 而象郡則主要管轄廣西的西部、南部和越南北部的駱越人。先秦時期,西甌和駱越為當?shù)貎纱笞迦?,隨著秦始皇的統(tǒng)一而歸順了中原王朝。 不過,他們被納入中原王朝版圖之前,就已經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明。比如位于廣西左江流域的寧明縣的花山巖壁畫,就是一個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據專家考證,這些巖畫繪制于戰(zhàn)國至東漢時期,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整個花山巖畫非常壯觀,高44米,寬170米,面積達到了7480平方米,實在無法想象古人是如何攀爬在懸崖峭壁之上,完成這么大的藝術創(chuàng)作的? ![]() 畫面大多數(shù)是人物,也有動物和樂器??雌饋頂?shù)量很多,但是相當有秩序,每一組都以一個酋長式的大人物為中心,周圍是正身或側身舞蹈的人群。值得注意的是,大人物身上都有佩刀,前面還有一只犬,看來無論哪個民族,都早已經和狗狗成為了好朋友! 如今,廣西鑼圩鎮(zhèn)和城廂鎮(zhèn)還保留著一種獨特的古駱越祭祀舞蹈——駱垌舞。十幾名師公戴著奇特的儺面具,踩著鼓點跳著奇特的舞步,還原古時駱越人的祭祀、祈福、出征、點兵、行軍、打仗、招魂、驅邪等場景。 想必,駱垌舞所傳承的,正是花山巖壁畫中的舞蹈內容吧! 廣西除壯族之外,還有苗族、瑤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京族等少數(shù)民族,這些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便是喜歡載歌載舞。 ![]() 特別是廣西的山歌文化,早已飛出山窩窩,震撼了海內外。大部分的少數(shù)民族的山歌為單聲部,而廣西的侗族大歌卻是罕見的多聲部民歌,根據人員組合,可分為男聲大歌、女聲大歌、童聲大歌。 侗族有自己的語言,現(xiàn)代學者普遍認為,他們古代百越的一個分支。他們有自己的社會組織和政治制度,比如古代侗族有一種叫“款”的社會組織,當發(fā)生外族入侵或盜匪擄掠時,村寨之間便會立即形成“合款”,即我們今天所說的政治和軍事上的聯(lián)盟。 侗族最重要的建筑是“鼓樓”,有人說它是侗族的“族徽”,也有人說,它是侗族人的“心臟”。據說,建造鼓樓的梁、柱、枋等重要構件,一定是由族里最德高望重者來選定。 ![]() 我想,這就是他們能夠形成“款”的重要場所吧,光是柳州的三江縣,就有180多座侗族鼓樓,只要敲響鼓聲,其他村寨同聲相和,可以想象會有多震撼! 位于三江縣八江鎮(zhèn)的馬胖鼓樓始建于1928年,重建于1943年,樓高15米,共有9層屋頂,全樓形成一個多面體的寶塔,屋檐層層疊起,逐層內收,樓面均以青瓦覆面,頂層屋脊中央還有雙鳥花型雕塑,古樸渾厚,美觀大方。 最為奇妙的是,全樓沒有用一顆釘子,全靠工匠預期對結構構件、構造的合理安排,如此多的零件相互穿插套疊、縱橫交錯,各個構件互相依托,嚴謹牢固,尺寸分毫不差,令人驚嘆! 同樣巧奪天工的還有侗寨的風雨橋,同樣采用榫卯結構,完全不需要一顆釘子便能將木橋架于大河之上,屹立百年不倒! ![]() 三江現(xiàn)存有上百座風雨橋,其中,位于三江縣林溪鎮(zhèn)的程陽永濟橋是三江最大的一座,全長64.4米,寬3.4米,高10.6米,以19間橋廊相連接,不僅可以為路人遮風擋雨,還是男女青年對歌的場所,同時也是小手藝人擺攤做小營生的地方。 其實,三江我是去過的,但讀了這本書才發(fā)現(xiàn),錯過了不少好地方,除了鼓樓和風雨橋,還有和里三王宮、丹洲古城、高定侗寨古建筑群等等,看來,有機會還得去! 如果上網搜索“廣府式建筑”,它會告訴你是指大珠三角地區(qū)、粵西地區(qū)的建筑。而實際上,廣西也有許多典型的廣府式古建筑。 廣西的發(fā)展過程,也是中國多民族不斷融合的演變過程。廣西和廣東上古時期都屬于古越國,其后數(shù)千年雖有漢族移民,但數(shù)量并不算很大。 直到明清時期,因各種原因,使得大批的漢人涌入廣西定居,他們將外來的建筑文化也帶了過來,形成不同區(qū)域不同建筑風格的獨特風貌。 其中,桂東和桂東南地區(qū)以廣東軍事移民為主,特別自成化以后,梧州成為了兩廣總督軍門駐扎地,萬余名廣東士卒云集于此,再加上商貿往來,此地便聚集了大批的廣東地區(qū)移民。 粵商不僅將嶺南的語言帶了過來,也將其精致的手藝和建筑文化都帶了過來,如今,梧州、欽海防一帶的居民說的都是粵語,他們傳承著古老的廣府文化,整條街、整個村莊都一派廣府式風貌。 ![]() 廣府式建筑又被稱為“鑊耳屋”,其瓦頂建龍船脊和山墻筑鑊耳頂,用于壓頂擋風。 "鑊耳屋"一般都是磚木結構,多采用青磚、石柱、石板砌成,青磚和麻石用來砌墻,采用階磚鋪地,外墻壁會用花鳥或人物圖案作為裝飾。 從正面看兩邊高聳的墻體呈鑊耳形,從側面看就像一個"凸"字。據說,這個頂?shù)氖湛谔幚砉に?,是整座建筑工程難度最高,也是造價最貴的地方。 這種建筑非??茖W,既通風透氣,又可擋風入巷。如果發(fā)生火災,此高聳的山墻還可阻止火勢蔓延和侵入,至少可以拖延些時間,把火撲滅! 位于欽州靈山縣的蘇村古建筑群便是典型的廣府式建筑,它始建于清康熙年間,距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整座村落建筑整體保存完好,規(guī)模宏大,置身其中,恍惚有種穿越之感。 通過這規(guī)模宏大的古村落,我們便可以感受到這些廣府人當年是多么勤奮努力,他們不僅在此扎根落戶繁衍生息,還把嶺南人注重休閑和享受的生活方式也搬了過來。這里的石雕、魚池,配合著這里的山山水水,儼然形成了一座獨特的桂味嶺南園林。 就整體的文化而言,你很難給廣西下一個定義,它的內涵實在是太豐富了! 當然,“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城”同樣也是歷史文化名城,除了山水,它的歷史文化底蘊也相當厚重,有機會再給大家捋捋桂林的歷史文化路線! ![]() 隨身帶上這本《廣西古建筑地圖》,像打開“藏寶圖”一樣打開它,你還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走到哪玩到哪兒的旅行,像找尋一個個散落于各地的文化瑰寶一般,去發(fā)現(xiàn)美!相信,這種隨心所欲的“自由行”方式,給您帶來的驚喜會更多! 說明: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