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按照當時的形式來看,南宋在趙構的統(tǒng)治下還算是平穩(wěn),趙構退位那年剛剛五十六歲,身體也很健康,由于南宋在采石戰(zhàn)役中大敗金兵,直接導致了完顏亮死于完顏元宜之手,金國的朝政出現(xiàn)重大的變動,其政局動蕩不穩(wěn),金宋邊境短時間內(nèi)沒有戰(zhàn)事,整個南宋在這個時期民心穩(wěn)定,朝中的文臣武將對趙構都很擁護。所以說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趙構的主動退位應該不只是他說的“老且病”那么簡單,根據(jù)后世學者的研究,趙構之所以會主動退位,主要有以下這五方面原因:
首先,趙構雖然表面上成為了太上皇,躲在后宮不理朝政,可實際上很多的大事還都需要由趙構來最終定奪,比如說與金國簽訂議和的協(xié)議,朝中主要官員的任免,宋孝宗都不敢直接作出決定,都需要到后宮去請示趙構,只有得到了趙構的同意之后,宋孝宗才敢去執(zhí)行,所以說當時南宋的大權還是掌握在趙構的手中,他雖然退位,卻并未退權。

其次,趙構一直對自己接班人的問題比較頭疼,他這一輩子只生養(yǎng)了一個兒子,名叫趙旉,但是這個孩子在三歲的時候就夭折了,此后盡管趙構嘗試了各種辦法,卻始終沒有再生出兒子。眼看自己年紀越來越大,加上朝中大臣也勸說他早立繼承人,他只能是將宋太祖一脈的后人趙昚立為了太子。
趙昚在太子的位置上坐了三十年,趙構已經(jīng)感覺到了趙昚的焦急,同時他也知道將來自己的皇位只能是傳給趙昚,如果真的等到自己快要入土之前再傳位給趙昚,那時恐怕趙昚也要年近半百了,與其那樣,還不如現(xiàn)在就選擇退位,一方面自己可以繼續(xù)掌控大權,另一方面還可以讓趙昚感受到自己的恩情,同時也向天下人展示出了自己的氣量。

再次,趙構當初選擇冊立宋太祖一脈的后人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實際上是有私心的。自從趙構登上皇位以來,一直有很多忠臣義士要求他對金國出兵,迎回宋徽宗和宋欽宗,以及被金人掠走的那些皇室人員和朝臣。在這個問題上,趙構的態(tài)度雖然表面看起來很積極,但在實際行動上卻并不給予支持。

趙構清楚,他這樣的行為必然會引起很多宋徽宗和宋欽宗后人的不滿,所以他認為自己不能再宋徽宗和宋欽宗這一脈的后人中尋找繼承人,如果在他們兩人的后人中尋找繼承人,那將來一旦此人登上皇位,必然會對自己不利,即使那時自己已經(jīng)不再人世了,但古人對去世后的供奉也是比較看重的,所以他必須在生前就確定,自己的接班人不能是宋徽宗和宋欽宗一脈。

另外,趙構這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面對金人確實有非常熱血的表現(xiàn),但是年紀大了一些以后,他也開始怕死了,之前在與金國對抗的時候,趙構就曾從南京跑到杭州。金國南征的時候,趙構還設定了從海上逃跑的計劃。盡管目前來看金國短時間內(nèi)不可能發(fā)動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但趙構也是在為將來打算,畢竟成為了太上皇之后,更方便出逃。他的父親宋徽宗就曾用過這一招,他對此應該也是有所借鑒。

最后,還有些學者曾提出過這樣一種觀點,他們認為趙構在冤殺了岳飛以后,實際上也是心存愧疚的,趙構是殺害岳飛的主謀,他自然知道岳飛是被自己冤枉的,到了老年之后,趙構即使后悔,他也不能親自下令去給岳飛平反,畢竟當初的命令就是自己下的,所以他的退位也帶著一點對岳飛的內(nèi)疚。之所以會這樣說,主要原因是在趙眘繼位之后,馬上就親自為岳飛平反,并且還說了:“太上皇帝念之不忘”、“仰承圣意”。可見為岳飛平反,也是得到了趙構的同意。以上五點就是趙構選擇主動退位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