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用藥須知 溫馨提示 使用白芍時,需要關(guān)注特殊人群的用藥須知。此外,白芍與一些藥容易混淆,需加以鑒別。 白芍和藜蘆不宜同用,以確保臨床療效、安全用藥,避免不良反應(yīng)的發(fā)生。 特殊人群 兒童用藥以及具體用量需咨詢醫(yī)生,并在成人監(jiān)護下使用。 用藥禁忌 有白芍過敏史的人群,則禁止使用。 虛寒證(虛弱、乏力、怕冷等表現(xiàn))不宜單獨使用。 白芍與藜蘆屬于中藥“十八反”的范疇,不宜同用。如果您正在服用藜蘆或其他藥物,請務(wù)必提前告知醫(yī)生。 忌食辛辣、油膩、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響藥物的吸收,使藥物的療效降低,具體忌口請咨詢醫(yī)生[3,5,7-9]。 不良反應(yīng) 白芍一般劑量很少出現(xiàn)不良反應(yīng)[12]。 鑒別用藥 生白芍、炒白芍與酒白芍 三者為白芍的不同炮制品種。 生白芍擅長養(yǎng)血斂陰,平抑肝陽,用于治療血虛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頭痛眩暈以及白天汗出,活動后加劇、入睡汗出,醒后汗止等病癥。 炒白芍藥性稍緩和,功效以養(yǎng)血和營,斂陰止汗為主,用于血虛萎黃、腹痛、四肢拘攣疼痛、白天汗出,活動后加劇、入睡汗出,醒后汗止等。 酒白芍酸寒的藥性降低,能入血分,善于調(diào)經(jīng)止血,柔肝止痛,用于肝郁血虛所致的脅痛、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四肢拘攣疼痛。 白芍與赤芍 二者均性微寒,均有止痛的功效,可用于多種疼痛病證的治療。 白芍味酸苦,歸肝脾經(jīng),功效為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斂汗,擅長治療陰血虧虛、肝旺的證候,既可用于治療血虛肝旺所致的頭暈?zāi)垦?、肝郁脅痛,又可用于治療血虛萎黃、四肢或脘腹攣急疼痛以及血虛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等,還可用于治療陰虛所致的盜汗。 赤芍味苦,歸肝經(jīng),功效為清熱涼血,化瘀止痛,擅長治療血熱、血瘀的證候,既可用于治療肝火上攻所致的目赤腫痛、肝郁化火所致的脅肋疼痛,又可用于治療熱入營血(熱邪侵入人體的程度深,癥狀較重)、血熱所致的斑疹、吐血、痛經(jīng)、跌打損傷及火毒所致的瘡瘍。 白芍與石決明 兩藥均歸肝經(jīng),具有平肝潛陽的功效,可用于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眩暈等。 白芍味酸,能收斂又能補益。具有補血斂陰,調(diào)經(jīng)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肝脾血虛所致的面色萎黃、頭暈眼花、心悸乏力,又可用于治療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經(jīng)多、經(jīng)行腹痛。 白芍又補血斂陰而止汗,為止汗之佳品,故適用于營衛(wèi)不和之表虛自汗,陰虛盜汗不止。 白芍又補肝血,斂肝陰,有補血柔肝,緩急止痛之功,既治血虛肝旺,氣郁脅痛,肝脾不和,腹部攣急作痛或肝血不足,筋脈失養(yǎng),四肢攣急作痛,又治及下痢膿血(腹瀉,糞便有膿血),里急后重(下腹部不舒服,很想解大便,便后有排便不盡感)。 石決明味咸寒,入肝經(jīng),有清泄肝火,滋補肝陰,明目退翳的功效,擅長治療目疾,無論虛證、實證均可以配伍應(yīng)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