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生活在世上都有一個名片,這個名片不是印在紙卡上的,而是在眾人的心中與口中,俗稱名聲或口碑。 名聲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好名聲不但可以讓人得贊美,還能在社會行走中減少很多阻力,甚至得到巨大的利益。如劉皇叔動輒稱自己是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后,在事業(yè)剛剛起步時這個名號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又如察舉制中最重要的科目“舉孝廉”,有了忠孝純德之名而被人保舉之后,往往也就意味著從此脫離了百姓群體,邁上了從官牧民的仕途。 所以,好名聲人人想得。 
 但事務(wù)往往都有兩面性,過分追求善的一面,有時候又會變成刻意、矯揉造作、甚至是不擇手段,那么這樣的善,最后也就了變味,往往最終也會出問題。老子所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因為人人都有私心,為了得到美、善之令名及其背后的巨大利益,人們往往會因此變得虛偽不實甚至內(nèi)心猙獰可怖。 曾國藩一生是非常注重家庭和睦團結(jié)與正氣之家風(fēng)養(yǎng)成的,在一些不正之風(fēng)處于萌芽狀態(tài)的時候,他往往就能提前體察到并將之消滅。 有一次曾國藩在給兄弟們寫信時談到這樣一個問題:他認(rèn)為 “為人子者,若使父母見得我好些,謂諸兄弟俱不及我,這便是不孝;若使族黨稱道我好些,謂諸兄弟俱不如我,這便是不悌?!?/strong>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樣導(dǎo)致的一個結(jié)果就是兄弟之間進行攀比,不是比實在的德行能力,而是攀比在別人心目中、口中的口碑,這樣攀比下來會怎樣?結(jié)果就是大家都不擇手段,沒有底線去討好別人,甚至是明里暗里通過貶低其他兄弟來抬高自己,此消彼長,以此來達(dá)到自己取得好名聲的效果。這樣長期下來兄弟之間哪里會不產(chǎn)生矛盾? 曾國藩為此特意舉了一個例子,他們親戚里他稱之為“劉大爺”與“劉三爺”的兩個長輩,這倆老兄弟本來很好,但逐漸的在鄉(xiāng)黨間名聲拉開了差距,劉大爺?shù)昧撕妹?,而劉三爺則得了壞名聲,從此兄弟倆之間矛盾堪比溝壑,老死不相往來。因為劉三爺覺得是自己哥哥有意為之,在背后使絆子;而劉大爺則非常樂于看到這種情形發(fā)生。當(dāng)然其中具體過程怎樣,已不可考,但曾國藩在舉這個例子前分析這種心理時說: “必其平日有討好底意思,暗用機計,使自己得好名聲,而使其兄弟得壞名聲?!?/strong> “暗用機計”,因為初心就錯了,所以最后必然導(dǎo)致:“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 親兄弟之間,因為一個名聲問題鬧得反目成仇,誠為可惜,究其原因,不過私心而已。 
 那么這樣說來大家都不再希求好名聲,都渾渾噩噩度日了嗎?非也。 希求好名聲本身并沒有錯,曾國藩也認(rèn)為兄弟之間應(yīng)該都追求好名聲,但要以實際德行為基礎(chǔ),而且不應(yīng)該只是自己去追求好名聲,還要關(guān)注著其他兄弟是否也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彼此互相原諒,兄以弟得壞名為憂,弟以兄得好名為快。兄不能使弟盡道得令名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盡道得令名是弟之罪。若各個如此存心,則億萬年無纖芥之嫌矣?!?/strong> 這是怎樣一種存心?是心中裝著其他兄弟、把其他兄弟之得失完全看成自己之得失的心啊!是對其他兄弟有一種天然的、從始至終之責(zé)任感的心! 在這種溫情下,兄弟之間又怎會不擰成一股繩,共同砥礪奮進、趨德向善,最終家道興旺、皆大歡喜呢?朋友之間,當(dāng)然也是如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