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道坤,北京中醫(yī)大學特聘專家,甘肅名醫(yī),治萎縮性胃炎伴腸化,全國有名 比如曾經有一名被確診為重度萎縮性胃炎的患者,隨時可能發(fā)展成胃癌。當時有醫(yī)生勸他手術治療,將萎縮的部分切除,但是他們通過熟人找到了王教授。通過使用“萎胃靈”,然后配合其它中藥,三個月后再去檢查,發(fā)現(xiàn)指標全部恢復正常,讓檢查的醫(yī)生認為是奇跡。 四、方證論治 1.疏肝和胃湯證 2.化瘀消痞湯證 主癥胃脘脹滿,食后胃脘發(fā)堵,以“想吃而不敢吃”為顯著特點。食少乏力,便秘,舌質淡暗,舌苔薄白,脈弱無力。兼癥疲倦嗜臥,或隱隱作痛,舌有齒印。病機:虛寒夾瘀,胃失和降。治法:健脾和胃,行氣化瘀。方藥:化瘀消痞湯(王道坤教授經驗方)加減。黃芪30g,黨參20g或生曬參12g,白術15g,炒枳實15g,砂仁(后下)10g,木香10g,黃連6g,干姜10g,炙厚樸12g,橘皮15g,炙甘草9g,化瘀散(沖服。三七、丹參等組成,純三七粉亦可)10g。每日1劑,水煎服。方解此型臨床最常見。此方由李東垣《脾胃論》失笑丸化裁而來。 化瘀消痞湯 【處方】黃芪30g,黨參12g,茯苓12g,白術15g,麥芽12g,干姜6g ,枳實12g,黃連6g,半夏曲15g,厚樸10g,三七粉(沖服)6g 全蟲粉(沖服)3g。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飯后1小時溫服。【功效】益氣健脾,化瘀消痞。 【主治】胃痞病。對由于血瘀痞結,脾虛食滯,氣機阻滯所致的胃痞病而癥見胃脘脹滿或脹痛,不欲飲食,食入不化,噯氣頻作,身體懶倦,形瘦多夢,舌下靜脈迂曲怒張,右手關脈弦等。 3.枳殼益胃湯證 主癥胃脘灼熱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結,舌紅少苔或有裂紋,或花剝苔,脈細數(shù)。兼癥餐后飽脹,饑不欲食,或有手足心熱。病機:熱灼陰液,胃失濡養(yǎng)。治法:養(yǎng)陰清熱,益胃生津。方藥枳殼益胃湯(王道坤教授經驗方)加減。沙參10g,麥冬15g,生地30g,玉竹10g,白芍5g,山藥20g,炒枳殼15g,蒲公英15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服。加減口干甚、舌紅赤者,加花粉、石斛以養(yǎng)陰清熱;大便干結者,加玄參、火麻仁以潤腸通便;納呆者加谷芽、麥芽、烏梅、山楂以開胃消滯;夾濕者加茵陳、黃芩以清熱化濕。 4.三仁湯證 主癥胃脘脹痛或痞滿,或嘈雜不適,口干口黏,舌邊尖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兼癥不思飲食,大便不爽,肛門灼熱。病機:濕熱內蘊,氣機受阻。治法:清熱化濕,通降氣機。方藥三仁湯(《溫病條辨》)加減。杏仁10g,白蔻仁10g,薏苡仁15g,黃連10g,黃芩15g,白蔻仁6g,蒲公英30g,生薏仁20g,法半夏12g,茯苓15g,厚樸15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服。加減胃痛甚者加延胡索、郁金以止痛;大便不通者加大黃、枳實以通便;惡心嘔吐者加竹茹、生姜數(shù)片以止嘔;納呆者加雞內金、麥芽以開胃。 5.辛香通絡湯證 主癥胃刺痛,痛有處定為主,或刀割樣痛,拒按,或見吐血、黑糞、面色晦暗,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病機:瘀血內停,脈絡受阻。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方藥:辛香通絡湯(王道坤教授經驗方)加減。桂枝10g,當歸12g,五靈脂10g,蒲黃8g,化瘀散(沖)10g,延胡索15g,乳香6g,郁金15g,枳殼15g。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加減氣虛血瘀者,加黃芪、黨參以補氣行血;陰虛者,加生地、丹皮以養(yǎng)陰暢血。如果絡病日深,見痛勢沉著,“形堅似?!钡劝Y,則非峻攻可效,須用蟲蟻之類辛成之品,以搜剔絡邪,上方加蜂房、山甲、全蝎等,以此來搜剔絡脈,松透病根,臨床上每多取效,稱之為蟲蟻搜剔法。我們常配合用活血通絡丸,徐圖緩取。 五、其余中成藥治療 市面常售中成藥治療 萎胃靈系列院內制劑 王道坤教授研究敦煌藥方,結合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病程長、易癌變的特點,又經多年臨床觀察,研制成“萎胃靈”系列純中藥制劑。萎胃靈Ⅰ號丸功用為撫養(yǎng)脾胃、理氣消脹、 化瘀消痞、和胃止痛;萎胃靈Ⅲ號膠囊針對慢性萎縮性胃炎腸化增生而配制,功主扶正、預防癌變。我們所做的動物實驗研究結果表明:萎胃靈Ⅰ號能夠顯著升高實驗大鼠血清白細胞介素-2(IL-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顯著降低實驗大鼠血清丙二 醛(MDA)水平,因而具有提高機體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能力,調節(jié)機體免疫能力,是治療CAG癌前病變的有效藥物 。動物長期毒性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在大于人臨床用藥量15倍以上(最大60倍)連 續(xù)給藥 6 月,未引起病理性和器質性改變,停藥 30天 后也未見蓄積毒性后遺效應,因此可以認為該藥是有較高安全性的 1.“萎胃靈”1號以敦煌醫(yī)方平胃丸“蜀大黃十分,當歸五分,鰲蟲五分,防風五分,蜀附子三分,干姜五分,人參五分,藁本五分,玄參五分,苦參五分,桔梗五分”為基礎方,化裁而成的“萎胃靈”1號,具有益氣活血,溫里升陽的作用。適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氣虛夾滯者,癥見:胃脘痞滿、消瘦乏力、面色萎黃、納呆便溏、舌質胖淡有齒痕、苔薄白、脈細等。 2.“萎胃靈”2號以石龍芮丸“石龍芮六分,萎蕤四分,枳殼六分,麥門冬四分,甘草十六分,官桂一分,薯蕷四分,干地黃六分,石斛四分”為基礎方,化裁而成的“萎胃靈”2號,具有滋胃陰,理氣止痛的作用。適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脾胃陰虛者,癥見:胃脘隱痛,嘈雜、口干不欲飲、饑不欲食,乏力消瘦、舌紅少苔、脈細等。 3.“萎胃靈”3號以大補脾湯“人參炙甘草各三兩,干姜三兩,白術麥門冬五味子旋復花各一兩”為基礎方,“萎胃靈”3號,具有溫中補脾,補氣化痰之功。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證見:胃脘痞滿,納呆消瘦。 化瘀散(三七、丹參)化瘀生新,多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胃脘部時有刺痛,面色暗或口唇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點或瘀斑,舌下脈絡青紫迂曲等癥狀,化瘀散可改善胃黏膜的血液運行,增加血氧供應,能夠使萎縮的胃黏膜得到恢復;助消散(雞內金、焦三仙)消食化積。 益氣散(人參、西洋參、黃芪等),具有益氣補虛之功,可改善神疲乏力等癥狀,有助于機體功能狀態(tài)的恢復。另外針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痞、滿、脹為主的癥狀,王教授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常常加用自配的消脹散(大腹皮、檳榔等)、消痞散(枳實、白術等)、行氣散(木香、砂仁等)以理氣消痞、健脾除滿、行氣消脹以通調脾胃氣機。開胃散由白豆蔻、木香等構成,行氣開胃,常用量30克; 王叔和的《脈經》時,里面講到治療胃病,證見胃脘堵塞,上下不通,人體消瘦,這樣的病變用平胃丸,但是書里沒有具體的藥物組成。敦煌經卷里,不僅提及平胃丸,且平胃丸里面的組成也介紹的非常詳細:有藥名,有劑量,有用法,還有禁忌。 敦煌經卷中的平胃丸組成主要包括多種中藥材,具體為:蜀大黃、當歸、防風、蜀附子、干姜、人參、藁本、玄參、苦參、桔梗等。這些藥材在平胃丸中發(fā)揮著各自獨特的作用,如蜀大黃瀉熱通腸、涼血解毒,當歸活血祛瘀,附子、干姜、人參溫中散寒,防風滲濕止痛止瀉等。這些藥材的組合使得平胃丸具有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虛心懸、饑不用食等癥狀的功效。 六、典型案例 2.脾胃陰虛-枳殼益胃湯案 樊某,男,45歲。胃脘部疼痛不適十余年,癥見胃脘部疼痛,兩眼干澀,神疲消瘦,晨起癥狀較重。舌淡紅少苔,舌下靜脈郁滯,脈細略數(shù)。胃鏡示萎縮性胃炎,Hp(+++)。辨證:脾胃陰虛,胃絡瘀毒。治法:滋養(yǎng)胃陰,化瘀解毒,和胃止痛。處方自擬枳殼益胃湯。北沙參15g,麥冬12g,玉竹12g,生地12g,炒白術12g,桑葉10g,枳殼15g,杭芍15g,檳榔12g,開胃散(包煎)30g,化瘀散(分沖)10g,川黃連6g,蒲公英15g。姜棗引,水煎服,飯后一小時服,每日兩次。二診藥后胃脘部疼痛及兩眼干澀減輕,納食較前增加,仍自覺神疲,上方去桑葉加太子參15g。三診藥后精神轉佳,胃脘部疼痛亦減,兩眼干澀明顯減輕,但近日因生氣而時有呃逆,上方去生地,加柴胡12g。上方加減服用3個月后,癥狀明顯改善,堅持服藥至9個月,胃鏡復查后轉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囑其繼續(xù)服用萎胃靈2號以鞏固療效,兩年半后隨訪,臨床癥狀消失。按語方中開胃散(藿香、砂仁、枳殼等)乃王教授自配散劑,具有辛香開胃、化濕理氣之功,可改善食少納呆的癥狀,有助于胃黏膜功能的恢復。 徐某,男,63歲。胃脘脹痛不適10余年,飲食無味,食后困乏,睡眠欠佳,舌淡紅,苔黃膩,脈濡細。胃鏡檢查提示:慢性萎縮性胃炎。辨證:濕邪阻絡,胃府不開。治法健脾化濕,開胃安神。處方三仁湯加減。木香(后下)10g,砂仁(后下)10g,黨參15g,茯苓30g,蒼、白術各12g,炙甘草6g,白蔻仁(后下)15g,杏仁12g,薏仁30g,厚樸12g,藿香15g,竹茹15g,枳實24g,棗仁30g,遠志15g,開胃散(包煎)30g,助消散(分沖)10g。姜棗引,水煎服,飯后一小時服,每日兩次。二診藥后胃脘脹痛減輕,納食較前有味,仍自覺神疲,睡眠欠佳,上方黨參加至20g,棗仁加至40g。三診藥后精神轉佳,胃脘脹痛亦進一步減輕,睡眠好轉,但舌苔仍較黃膩,上方加黃芩12g。上方加減服用半年后,癥狀明顯改善,堅持服藥至1年,胃鏡復查后轉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囑其繼續(xù)服用萎胃靈1號、萎胃靈3號以鞏固療效,三年半后隨訪,臨床癥狀消失。 4.肝胃不和-疏肝和胃湯案 顏某,女,54歲,胃脘脹痛10余年。癥見胃脘脹痛時發(fā)時止,每遇生氣后則加重,痛連兩脅;甚者連及背部,噯氣,口苦,矢氣后則感舒服,兼神疲乏力。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胃鏡檢查示:慢性萎縮性胃炎并膽汁反流。病理示:慢性重度萎縮性胃炎伴腺上皮中度腸化。辨證:肝郁不疏,胃氣失降。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兼益氣化瘀。處方自擬疏肝和胃湯加味。柴胡15g,枳實15g,杭白芍12g,炙甘草6g,陳皮12g,茯苓30g,白術15g,半夏15g,助消散(分沖)10g,旋覆花(包煎)30g,代赭石(先煎)30g,益氣散(兌服)10g,生黃芪30g,莪術12g。姜棗引,水煎服,飯后一小時服,每日兩次。二診藥后脘脅脹痛減輕,噯氣、口苦亦減,背部仍時覺脹痛,上方去茯苓加枳殼20g。三診藥后脘脅脹痛、噯氣、口苦進一步減輕,背部脹痛亦減,上方加杭白芍至15g。上方加減服用3個月后,癥狀明顯改善,堅持服藥至1年,胃鏡復查后轉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囑其繼續(xù)服用萎胃靈1號以鞏固療效,三年后隨訪,臨床癥狀消失。 病案3 某某男,48歲,于2012年12月11日初診,胃脘脅痞滿隱痛二十年,口干不欲飲,畏寒易外感, 舌淡胖,苔白,脈細,第四軍醫(yī)大消化病醫(yī)院胃鏡示慢性萎縮性胃炎中度(胃竇部)重度腸上皮化生,上皮 典型性增生。辨證:脾胃氣虛夾瘀。治療:健脾益氣和 胃,行氣化瘀止痛。方藥:三七6g,枳殼10g,白術15g, 黨參15g,茯苓12g,炙甘草6g,清半夏15g,神曲12g, 麥芽12g,干姜6g,黃連6g,黃芪15g,厚樸15g,當歸 12g,檳榔10g,柴胡15g,郁金12g,甘松12g,15劑,姜棗為引水煎服。2012年12月26日二診:諸癥減,藥 后痔瘡下血,原方加槐花15g,15劑,姜棗為引水煎服。 2013年1月14日三診:睡眠差,加酸棗仁10g,遠志 5g。四診:脅痛減,原方去柴胡,郁金繞服。五診時諸癥減,守原方續(xù)服,同時配合中成藥萎胃靈1號、3號丸藥,前后加減用藥6月,囑其停藥休息,2013年6月 13日于原醫(yī)院胃鏡復查,提示慢性淺表性胃炎。囑其服用中成藥以鞏固療效 患者申某,女,15歲,2010-1-7 日初診。病史胃脘部出現(xiàn)陣發(fā)性絞痛,無規(guī)律性,反復4 年,加重2月,伴有惡心、脊背脹痛,睡前明顯, 納食不馨,大便5-7日一解,質地干結,平素易疲 乏、易患感冒,手足冰涼。望診:形體清瘦,面色蒼白,神倦懶言,舌淡紅、苔白,脈沉細。2009-11-9日做胃鏡示:萎縮性胃炎Ⅱ級。胃竇黏膜呈中等顆粒狀、皺襞變平、血管連續(xù)均勻透見,多發(fā)灰色腸上皮化生結節(jié)。病檢:黏膜小凹增生擴張,治療癥狀改善 不明顯,遂請王道坤教授診治。王教授診斷為“胃 脘痛”,辨證為“化瘀消痞湯證”,方用化瘀消痞湯加 減,處方:化瘀散( 分沖)10克、消痞散30克、黨參 12克、白術12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陳皮12克、半 夏12克、厚樸12克、炒麥芽15克、神曲15克、枳實15克、 生大黃(后下)10克、白花蛇舌草12克、開胃散(包 煎)30克、附片(先煎)10克、高良姜3克。姜棗引, 水煎,早晚飯后 1小時服,7劑。另給予萎胃靈Ⅰ號丸,1丸/ 次,1日 3 次;萎胃靈Ⅲ號膠囊,3粒/ 次,3次/日,飯前半小時溫開水送服。囑咐患者及家屬精神不要過于緊張,按時服藥,忌食辛辣刺激和冷硬食物。 患者二診和三診服藥平穩(wěn),癥狀逐漸減輕,舌脈如前,上方續(xù)服14劑。至2010-3-11 日四診時,患者訴胃脘陣發(fā)性擰絞痛、惡心消除,食欲稍好轉,偶于天冷時稍覺腹部隱隱墜痛感,大便稍干,3日一解,仍易疲乏,舌淡紅、苔白厚,脈沉細。處方稍作調整:化瘀散(分沖)10克、消痞散 30克、黨參 12克、茯苓15克、炙甘草 6克、陳皮12克、半夏12克、厚樸12克、 枳實15克、大黃(后下)6克、開胃散(包煎)30克、益氣 散(兌入)10、檳榔 12克、連翹 12克、焦三仙各12克, 14 劑。續(xù)服萎胃靈Ⅰ號丸、萎胃靈Ⅲ號膠囊。囑咐 堅持服藥。2010 年 9月15日于蘭州某醫(yī)院復查胃鏡示:萎縮性胃炎Ⅰ級,胃竇部黏膜呈粗顆粒狀、皺襞變平、血管部分透見。病檢:黏膜組織散在炎性細胞浸潤。胃部微環(huán)境大為改善。后隨訪,患者已無明顯癥狀,飲食、精神均好。 按語 本案患者為一少年,15歲,發(fā)病無明顯 原因和誘因,無不良飲食嗜好,無家族遺傳史,病情 遷延反復,王道坤教授認為該患者屬脾胃陽氣虛弱, 證屬虛寒,不榮則胃痛,氣血生化乏源,所以癥見乏力懶言、面色蒼白、形體消瘦等。辨證為“化瘀消痞 湯證”,處方裁用化瘀消痞湯,該方以陳夏六君子湯 為基礎健運脾胃,升舉清陽,理氣化痰; 七、預防與調理 目前認為CAG若早期發(fā)現(xiàn),及時積極治療,病變部位萎縮的腺體是可以恢復的,改變了以往對CAG不可逆轉的認識;單純CAG尤其是輕度、中度萎縮性胃炎癌變率較小,在重度CAG伴中-重度腸上皮化生及重度不典型增生者,或伴癌胚抗原陽性的患者,屬癌前期病變,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在胃鏡及活組織檢查確診后,一般建議3個月至6個月之內用電子胃鏡復查,同時也應及時按療程服中藥治療。手術后萎縮性殘胃炎者因其長期受膽汁反流的刺激,癌變率較高,更應采取積極措施,減輕堿性反流液的刺激,預防癌變發(fā)生。 胃癌患者每每多有肌膚甲錯干燥,舌下靜脈曲張的明顯瘀象,活血化瘀則是當務之急。攻邪除了采用活血之藥外,行氣攻邪之品也應該注意使用。理氣之品除了能夠加強活血藥的作用外,還能夠使脾胃郁結之氣得以行散,對恢復脾胃本身氣機功能有很大幫助。 王氏每用自己研制的大寶膠囊和加味西黃膠囊結合治療,臨床療效確切,凡是按時服藥的患者,臨床存活時間均比較理想。 注1:大寶膠囊,是王氏根據(jù)對敦煌醫(yī)學的潛心研究而研制出來的方劑,王氏認為人之氣血為一身之大寶,大寶膠囊即是根據(jù)此來命名。此方采用八珍湯為基礎方藥,加入西洋參、黃芪、紅景天等補益氣血之品,通過大補氣血來提高人體免疫力,達到延長患者存活時間、減輕病痛的目的。 注2:加味西黃膠囊,則是王氏治療癌癥的主要方藥,該藥采用西黃丸為基礎加味而成,西黃丸載于《外科全生集》,藥有牛黃、麝香、乳香、沒藥、黃米飯,用來治療乳巖、痰核、流注等病,攻效解毒消癰、化痰散結、活血化瘀。王氏在此基礎上去黃米飯,加入山慈姑、白花蛇舌草、莪術,增加了化痰散結之力。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國醫(yī)堂中醫(yī)門診部坐診 |
|
|
來自: fulhfulh100 > 《脾胃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