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曾經(jīng)說過: “如果你一個朋友都沒有,那么恭喜你,證明你已經(jīng)成熟了?!?/p> 如今社會是一個人際交往的社會,人們的成長和發(fā)展都離不開人際交往。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際交往活動都能夠給自己帶來一個朋友, 當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身邊的朋友都是表面朋友,都是酒肉朋友的時候, 那么則證明自己的人際交往質(zhì)量比較低,人際交往圈子比較差。 村上春樹在成名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莫名其妙地多了很多朋友, 但是在此之前,他身邊的朋友卻寥寥無幾。
他也在自己的作品當中寫到: “哪里會有人真正的喜歡孤獨,只是每個人都不喜歡失望而已。” 這句話充分地明了村上春樹內(nèi)心當中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感。 當一個人的身邊沒有朋友的時候,才證明一個人是真正的成熟。 雖然這句話聽上去或許并不合理,但這卻是一個不容爭議的事實。 按照鄧八的150人交友上線的理論。
個體一生當中能夠擁有的朋友可能最多只有兩到三個, 甚至有些人一輩子都無法找到一個真正的朋友。 人們在年輕的時候總是害怕孤獨,喜歡每天生活在群體當中, 這同時也是出于個體對于未知世界的一種探索精神, 是個體對客觀世界不斷認識,不斷敞開心扉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當中,大多數(shù)人都充滿了對人際交往的向往。
人們能夠心無旁騖地把自己與他人之間的交往、情感方面的觸動, 以及對方的關(guān)注與理解,當成是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當成是自己與他人之間最誠摯的友誼。 也正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人們也會越來越了解自己,認清自己的能力, 并且建立起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邊界意識, 人們也能夠在這當中逐漸明白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些問題必須自己一個人去面對。 自己內(nèi)心當中最需要什么、最認可的什么都可能與其他人不同。
而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會逐漸越來越疏遠。 朋友是人生當中的參考和樣板,在人們的生命當中,沒有一個人能夠陪自己從頭走到尾, 尤其是朋友,大多都是從我們的生命當中匆匆地來,又匆匆地去,只是生命當中的過客。 只有彼此尊重、彼此欣賞、相互鼓勵、志同道合的朋友才能夠長久地陪伴在自己的身邊。 但是,高山流水知音難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遇到這樣的朋友。 尤其是當個體逐漸步入中年,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狀態(tài)當中時。
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不允許人們再進行大規(guī)模的人際交往, 想要再結(jié)交朋友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曾經(jīng)的那些朋友也會不斷地疏遠,最后因為彼此之間沒有了共同的話題, 甚至產(chǎn)生了不同的價值觀,從而最終失去聯(lián)系。 我們無法留住生命當中的每一個人,尤其是朋友。畢竟朋友與家人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區(qū)別。 心理學家認為,朋友更多時候是陪著自己喝酒聊天,暢聊人生的人,大家相互陪伴。
彼此逗樂,人生能夠增加更多的趣味。 但是當個體陷入困難的時候,很少有朋友難過果斷地伸出援助之手, 甚至還有一些所謂的朋友會在這個時候幸災(zāi)樂禍。 這實際上也是人之常情,朋友只能夠陪伴我們度過一段人生, 當自己春風得意的時候,身邊總是有絡(luò)繹不絕的朋友,這些朋友就是帶有各種各樣的目的, 但是這樣的朋友絕對不能長長久久地交心互助,也無法陪伴彼此砥礪前行。
在歷經(jīng)各種各樣的人際交往之后,人們的內(nèi)心會越來越堅強,越來越堅硬, 生活不僅僅應(yīng)該停留在人際交往當中,快樂也不僅僅在于分享彼此的觀點。 尤其是在步入中年之后,父母、家庭、愛人、孩子、工作都會占據(jù)人們的生活, 消耗大多數(shù)人的全部時間和精力。 當每個人都將自己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這些方面時, 便幾乎沒有能夠留給朋友的了,與朋友之間的關(guān)系也會變得越來越生疏。
只有在需要商量正經(jīng)事情的時候才會聯(lián)系,彼此之間不會在窺探對方的私生活到底如何。 綜上所述,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當人們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其他方面時,就必須忽略人際交往方面, 因此,當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身邊一個朋友都沒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