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長安三萬里》的片尾處,小書僮對高適說:“王維的詩我讀不懂。” 高適哈哈一笑:“以后會懂的?!?/p>
是啊,有的詩,以后會懂的。 沒想到,當年上學時,囫圇吞棗背下來的唐詩,在電影《長安三萬里》中,不斷的擊中我的心,小時候?qū)W很多東西僅限于“背誦”,在長大的某一瞬間才與之共情。哪怕一句簡單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strong>都讓人鼻子一酸。沒想到,人到中年在一部動畫電影中,我與唐詩共情了。
對詩的認知從我們會說話不久就開始了,可對詩的共情卻需要有了人生閱歷以后。當年不懂,是因為身在故鄉(xiāng),便不知何為鄉(xiāng)愁,也許只有離家的人,才更容易體會什么是“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strong>
離家越久,鄉(xiāng)愁越濃。所以,千百年后,一位離家許久的詩人余光中說“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有的詩,長大后才會懂,才會共情。詩人把祖國比喻成母親,她有三個被迫離家的孩子,一個曾離家156年,一個曾離家112 年,一個至今已離家74年。 離家太久,情感也許被隔離,文化也許被改變,但倘若有什么東西在中國人心中不曾改變,也不會被改變,如今,一部《長安三萬里》讓我們知道了——兒時背下的唐詩會擊中所有中國人的心,因為那是我們共同的根!
演員車保羅,1959年出生于中國香港,成長環(huán)境和所受的教育可能與我們有不同,但64歲的他,骨子里的DNA被唐詩激活了,他模仿《長安三萬里》中的李白惟妙惟肖,一句“輕舟已過萬重山”,在短視頻平臺點贊超860萬,不是他這個人引發(fā)了眾多網(wǎng)友的共情,而是他模仿的李白,和李白的詩,引發(fā)了共情。
電影《長安三萬里》掀起的唐詩熱,也“燒”到了島內(nèi),據(jù)臺海網(wǎng)報道,不僅被臺媒大幅報道,更掀起了島內(nèi)網(wǎng)友的熱議,充分說明華夏兒女同根同源,電影傳承的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在社交媒體平臺,臺灣網(wǎng)友也紛紛大力推薦這部電影,有的說,電影動畫畫面場景可以氣勢磅礴勢,也可以浪漫仙氣,古樂飄飄、舞娘舞姿曼妙,很多服飾考究的極美,老少皆宜!
還有人說,學生時代的國文課要背這些唐詩宋詞,背的很辛苦,如今看到這個動畫《長安三萬里》,看得我熱血賁張,眼眶泛淚,這是今年必定要看的一部電影,里面有盛唐時代的大文豪相聚在此。
更有網(wǎng)友表示,希望電影可以在臺灣上映。
一部電影,讓所有中國人的DNA動了,讓所有華夏子孫的血脈覺醒,我愿稱之為“長安三萬里效應(yīng)”! 難怪新華社七次點贊《長安三萬里》,稱中國文化就是電影最大的底氣!
央視新聞?wù)f,電影《長安三萬里》熱映,除了熟悉的唐詩,臺詞“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在”也讓人印象深刻。
將這句話延展開來,只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就能守住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長安三萬里》的故事講述了高適回憶中的李白,在唐朝的一場家國巨變的背景下,譜寫了一群性格各異,充滿才情的唐朝詩人的故事。整部電影共展現(xiàn)了48首唐詩,而唐詩中的浪漫,也只有中國人才能拍的出來。
就像熊貓,花木蘭等中國故事題材,中國人不拍,外國人就會來拍,還會反向輸出,搶占我們的文化高地。其實細看你會發(fā)現(xiàn),故事里的中國元素只是一種點綴,其實質(zhì)仍然是西化的價值觀。
而《長安三萬里》則是一個意境,哲理都富有中國哲思和美學的故事,因而也讓我在這部電影找到了自我身份認同,通過電影中的故事和人物,讓我看到了曾經(jīng)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高貴的品格。
一直以來國內(nèi)都缺少用符合本民族精神的方式去呈現(xiàn)大唐詩人故事的影視作品,而這個片子是真真切切地講明白了中國古人的獨有的精神與浪漫,最后一切功名利祿,求不得,都融在一句“輕舟已過萬重山”中。
就像一幅中國水墨畫一樣,濃淡相宜,飄逸瀟灑,意境深遠,讓人舒適愜意,妙哉!
因而,這部電影也徹底讓無論身處何地中國人血脈覺醒,思鄉(xiāng)之情也越發(fā)盎然,雖千百年過去,滄海桑田,物是人非,但只要詩還在,中國人的精神,就會一直在。
就像電影中李白所說:你心中的一團錦繡,終有脫口而出的一日! 離家太久,也終有回家的那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