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滇池余韻:草海

 滇史 2023-07-24 發(fā)布于云南
有關(guān)草海的形成,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仍有跡可尋。楊升庵在滇多年,并長住峣海莊,他對那一帶十分熟悉,多有吟誦。他的《滇海竹枝詞》說:“羅漢孤峰祗樹林,梁王輦道海中心。海垠青青堪牧馬,海眼只今無處尋?!痹娭薪沂玖说岢刂袃商帾?dú)特的地貌。一為海中平直的長堤,正對羅漢山梁王避暑宮,青青芳草正可牧馬。張文勛先生在《滇云詩詞》一書中首及于此,指出:“輦道,梁王當(dāng)時在滇池中修建的通向羅漢峰的車道?!鞭裰赝?,此指海埂無疑。一為海中最深的地方,俗稱“海眼”,近年用現(xiàn)代科學(xué)技術(shù)測量,在滇池外海南半確實(shí)找到,深達(dá)11.2米,證明詩中所說不誣。海埂的出現(xiàn),大約在元明之際。
海埂是滇池中隆出水面的帶狀土埂。東起海埂村,西至新廟(此龍王廟晚于對岸山邑村龍王廟,因稱新廟),原距滇池西岸1公里,長約3公里,寬60~130米,海拔1887米。海埂的形成,既由于從北往南注入滇池的盤龍江夾帶的泥沙堆積,又由于滇池上常年勁吹的西南風(fēng)頂托。當(dāng)然,在今海埂處形成堆積,也與當(dāng)?shù)氐鬃厥獾牡刭|(zhì)條件有關(guān)。根據(jù)地質(zhì)學(xué)家研究,由堅(jiān)硬的石灰?guī)r和白云巖組成的昆明蛇山余脈,從北往南延伸為圓通山,再南直至海埂附近,南半被埋于土層下0~500米處。這種堆砌,長時間在水下進(jìn)行,元明時期治理滇池,多次鑿??诮档退?,使之有可能出露水面。當(dāng)它一旦成陸,這種堆積就會加速,并逐步擴(kuò)大和鞏固。海埂的出現(xiàn),不但界分了兩片水域,也加速了其北水域的沉積,影響著草海的淤淺,其北的草海(又稱內(nèi)海)和其南的水海(又稱外海)生態(tài)景觀愈加懸殊。草海蒲草長青,水藻繁茂,水禽眾多,又稱青草湖、茭草潭。水海水深,水面寬闊,蒼茫浩渺,適于乘風(fēng)掛帆。海埂擋住了外海的狂濤,草海有的是微浪輕搖,又稱積波池。草海水淺,汀港錯雜,適于篙撐槳劃,小舟穿梭其間,增加無限情趣。草海距城最近,成了達(dá)官貴人游賞的首選。
明代,最早記錄云南府城郊水上名勝的是《寰宇通志》。該書卷111載云南府山川說:“西湖,在府城之西,方圍五里,蒲藻長青,土人多泛舟游賞?!薄睹饕唤y(tǒng)志》基本照錄。以后諸地志幾不絕書。
正德《云南志》卷2載:
西湖,在府治西,周四里,蒲藻長青,人多泛舟游賞。即滇池上流,俗呼為草海子。中有黔國蓮池。
萬歷《云南通志》卷2載:
西湖,在府治西,周四里,即滇池上流,蒲藻長青,人多泛舟,俗呼為草海子。中有黔國蓮池,匾曰“水云鄉(xiāng)”。
澄清河,在滇池茭草潭內(nèi),土人呼為等清河。七八月間,潢水泛漲,此水獨(dú)清。
天啟《滇志》卷2載:
西湖,在滇池上流,又名積波池。周五里許,荇藻長青,蘭橈畫舸所之。多產(chǎn)衣缽蓮,花千葉,蕊分五色。外豐葭熒,內(nèi)阜川禽,俗曰青草湖。近城可一里。有亭榭曰魚池,實(shí)蓮池也,顏其亭曰“君子”。
西二十里曰澄清河,在青草湖內(nèi)。七八月間,潢潦泛漲,斯水獨(dú)清。
《肇域志·云南府》載:
西湖,在滇池上流,又名積波池。周五里許。荇藻長青。產(chǎn)衣缽蓮,花千葉,蕊分五色。外豐葭熒,內(nèi)阜川禽,俗曰青草湖。近城可一里。
《讀史方輿紀(jì)要》卷114載:
西湖,在府城西,即滇池上游也。亦名積波池,俗曰草海子,又曰青草湖。周五里,蒲藻常青,為游賞之勝。
以上資料,或抄錄舊籍,或綜合他書,其中所涉及的問題尚須說明:其一,草海不等于西湖。草海南起海埂,北至黃土坡、黑林鋪,西抵車家壁、夏家窯,東達(dá)潘家灣。西湖周圍僅四里至五里多,為草海北部近城部分,在云南府城西部,因名。其二,西湖的核心是明代云南最大的統(tǒng)治者沐氏的別墅,稱水云鄉(xiāng),又稱西園,俗稱沐府魚池、黔國蓮池,也即通常所說沐府別業(yè)。其三,所敘物產(chǎn)及生態(tài)狀況,系指草海,并非專指西湖,當(dāng)然西湖也包括在內(nèi)。如“池中產(chǎn)衣缽蓮,花千葉,蕊分三色,而魚蝦、鳧鳥、菱芡、蓀蒲之利,為西南之最”一條,諸書皆系于滇池下。
沐府魚池是一座官家擁有的大型水上園林,明初即已形成。據(jù)《徐霞客游記》所載,沐府魚池距小西門僅一里半,在今人民西路北側(cè),李家堆、趙家堆一帶高地,想即當(dāng)年沐府魚池的殘跡。沐府魚池以養(yǎng)魚、種蓮、賞花取勝。景泰《云南圖經(jīng)志書·云南府特產(chǎn)》載:“嘉蓮,雙花共干,景泰五年夏產(chǎn)于滇之水云鄉(xiāng)?!泵髂└邞?yīng)雷《花朝歌序》載:“城西郭外為黔國西花園,名卉繽紛,窮宇內(nèi)之奇麗。”《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卷476《云南府古跡》載:“水云鄉(xiāng),在西湖,明黔國公別業(yè),一名西園。有樓名簇錦,山茶樹四面簇之,故名。又有魚池。前人題詠?zhàn)疃??!逼渲黧w建筑稱簇錦樓,亭曰君子亭,魚池邊數(shù)十座亭臺,朱窗臨水,錯落有致,可以乘船從城邊直達(dá)。沐府魚池的勝景,明人何景明《游魚池》(原注:在沐黔國別業(yè)中)詩可供欣賞:
小岸城邊上輕舸,一溪宛轉(zhuǎn)向魚池。
水藤漾漾荷葉暗,棹入中流總不知。
池邊三十五亭臺,個個朱窗向水開。
亭下扁舟蕩雙槳,打魚送酒幾回來。
半竿斜日疏蒲明,兩岸人語鳧不驚。
菱葉拂衣香袖舉,秋風(fēng)吹浪綠舟輕。
三陣兩陣打落雨,一點(diǎn)兩點(diǎn)明水螢。
笙歌留客不知夜,登舟回舟直到城。
何景明字仲默,河南信陽人,弘治年間以進(jìn)士提學(xué)陜西,作為客人,游沐氏別業(yè)的詩作至為珍貴。明代,沐府魚池也是禁苑。楊升庵作為貴客有幸游賞,但留下的《水云歸棹詩》說:“船隨魚浪去,人趁虎墟歸。水葉晴縈棹,云珠冷濺衣。家家松火待,香霧滿柴扉。”僅寫其踏浪而歸的過程而隱去別業(yè)的形勢面貌。作為布衣的徐霞客,更不得踏入此禁苑了。
明代,草海北部西湖周圍,棋局似的布列著若干軍屯點(diǎn)。從城邊開始,有小西門屯、小西門外魚池旁屯、大西門外屯、黃土坡屯、小屯。草海西北的團(tuán)山前所、團(tuán)山中所、團(tuán)山后所,皆在今大團(tuán)山麓。梁家營即今梁家河,在草海中。洪家營在黃土坡附近。其北還有普吉村哨、黃土坡哨、黑林鋪、高橋鋪(即今高峣)等哨、鋪。這些軍力布列,幾乎圍衛(wèi)西湖禁苑的四周,同時也形成對云南府城西北部水陸的多重拱衛(wèi)。
遺憾的是,隨著朝代的更迭,水云鄉(xiāng)已無跡可尋,明代的昆明西湖僅是一個歷史符號。
草海中部最大的變化是明代后期傅堤的出現(xiàn)。草海雖美,但橫亙在會城西郊,自古陸上交通都需繞道黃土坡、黑林鋪,再經(jīng)岷山麓、馬街、車家壁,到碧雞關(guān);若從高峣換船起坎,水陸轉(zhuǎn)運(yùn)亦多不便。該堤“填洼支條,連為大堤”,橫貫草海。西起馬街稍東的夏家窯,東行堤上一里半,過澄清河(清代稱海源河)橋,又東二里半,到土堆。至此,“湖堤既盡,乃隨港堤(今魚翅河堤,該河又稱上河)東北二里,為沐府魚池,又一里半,抵小西門”。所過捷直的路線,較之迂回黃土坡的弓形道路,“省其半焉”。傅堤不但具有改善交通的功能,也被培植成草海中的又一天然勝景?!暗棠媳苯运?,堤界其間,與西子蘇堤無異?!薄斑b顧四圍山色,掩映重波間,青蒲偃水,高柳瀠堤,天然絕勝?!笨梢韵胍?,匆匆趕路的旅人,臨近會城遇此勝景,會為之心胸豁然,步履輕盈,頓消疲累。該堤的修筑是傅宗龍為家鄉(xiāng)做的一件好事,可稱傅堤。傅宗龍,昆明人,字仲綸,又字元憲,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進(jìn)士,仕終陜西三邊總督,《明史》有傳。崇禎十四年(1641年)卒,有衣冠冢在眠山東面傅家凹山坳間,1991年云南輪胎翻修廠建煉油廠,墓被毀。
草海南部在明萬歷年間已經(jīng)沼澤化,王士性《泛舟昆明池歷太華諸峰記》可以為證。
下高峣,輕洲淺渚,蒲葦颯杳長過人,又稱草海。海長二十余里,草中津港以千數(shù),往來系里?而漁?!槐扁蛛m高,僅見草海,白蘋紅蓼,楚楚有致;若南庵,面東南水海,風(fēng)帆雪浪,日月出沒其中,故大觀也。下山,邑令棹蘆舟以迓,稍具舲艇,欲放中流,以五兩尚顛,復(fù)穿荻浦,披魚梁,鳴榔擊汰而歸。……時水淺舟膠,不及過近華村。
王士性(1547~1598年),字恒叔,號元白道人,浙江臨海人,性好游,明代著名地理學(xué)家。萬歷十九年(1591年)任云南按察副使到滇,其所記當(dāng)時水海、草海的景觀已大不相同,所記草海沼澤化的狀況,細(xì)致生動?!拜p洲淺渚,蒲葦颯沓長過人?!泵越蜚飧凵锨?,只能用小魚網(wǎng)捕魚。從高處看,“白蘋紅蓼,楚楚有致”。有些水域“水淺舟膠”,行船困難。該文記返城途中,有“近華村”地名,應(yīng)即有關(guān)“近華浦”的最早記載。該村近太華山(西山),因名近華村,當(dāng)西山與會城的水路上,與現(xiàn)今大觀樓的位置吻合。明代的近華村,僅為草海中的一處停舟煙舍,其形態(tài)和性質(zhì)與其他稱“堆”的地名相同。王士性《泛舟昆明池歷太華諸峰記》一文在云南流傳的版本,后為天啟《滇志》所收錄,“近華村”作“杏花村”,一個地理專名訛作泛指的賣酒處。本文系據(j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周振鶴點(diǎn)校整理本《王士性地理書三種》,為王士性家鄉(xiāng)收藏的本子,較為可信。
據(jù)舒藻《創(chuàng)建重建大觀樓碑記》:“近華浦何為而名也,以浦近太華山而名焉。浦中突起一島,芳草平鋪,垂楊四繞,儼然踏青拾翠之場。前明有楚僧卓錫此,結(jié)茅講經(jīng),四方行腳僧、聽經(jīng)者往來不絕,因創(chuàng)一剎曰觀音寺?!庇^音寺創(chuàng)自明末。道光年間,寺僧凈樂又建五間三層華嚴(yán)閣。據(jù)趙鶴清《彩云崖觀音大士石廠記》,“咸豐丁巳,樓與寺俱毀于兵燹,同治丙寅,提督馬公如龍建復(fù)大觀樓,而觀音寺闕如,于是觀音寺之名湮矣”,則作為宗教場所的觀音寺亦存在了200年。作為公眾游賞的勝地,則始自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云南巡撫王繼文創(chuàng)建大觀樓,至今也有300多年。當(dāng)然,名勝還因其文化含量厚重而著稱。乾隆年間,寒士孫髯翁撰寫了180字的《大觀樓長聯(lián)》,被譽(yù)為“古今第一長聯(lián)”,從此大觀樓名揚(yáng)海內(nèi)。從近華村到觀音寺到大觀樓,作為草海中的水上聚落,它的變化軌跡十分特殊。清代通稱近華浦,是對近華村名的雅化。
近華浦一帶的湖岸線與白馬廟有關(guān),茲錄《重修白馬廟常住碑記》如下:
余滇人稔知滇事,其在邦域中者,尤知之詳矣。此白馬神廟,在昆海之濱,為華浦巨津,羅巖彼岸也。昔彩云見南中,漢武遣王褒入滇,封金馬碧雞……白馬與焉,蓋神之。昆季二十有四人,各有神奇顯,皆南王阿育子也?!允雷由矶F(xiàn)將軍像,雄踞海濱。每歲暮春世之日,昆明士女祈福于斯者如云集焉?!瓘R貌之傾圯者,無不有感而重新之。自平吳逆三十年來,圣天子簡命得人,百廢俱興……制昆范君、王君暨闔省文武宰官,罔不捐俸焚修,置田俱祀,……祈余曰:桓桓將軍,鎮(zhèn)海之濱,蛟潛龍伏,海波不興,藩封景帝,職掌雨晴協(xié)應(yīng),稼穡豐登,……廟食百世,永奠昆明。時大清康熙五十年歲在辛卯十二月初六日昆明后學(xué)陳撰文并書。
按,白馬廟在大觀河北岸,篆塘與大觀樓之間的適中處,各相距2公里,為一聚落,20世紀(jì)80年代調(diào)查,有172戶677人,現(xiàn)為解放軍43醫(yī)院,在高墻夾縫中鄉(xiāng)人仍恢復(fù)白馬廟小廟一座。碑文有漫濾,下端難辨識,但其意仍較清楚。據(jù)說另有一碑,今已不知下落。滇池地區(qū)向以產(chǎn)名馬著稱,據(jù)《后漢書·西南夷列傳》元和中,王阜為益州太守,“有神馬四匹出滇池河中”,被視為祥瑞?!度A陽國志·南中志》載:“長老傳言,池中有神馬,或交焉,即生駿駒,俗稱之曰滇池駒,日行五百里。”昆明人把數(shù)千年以來對滇池和馬的特殊感情熔鑄為一種文化符號,在池邊建白馬廟,不亦宜乎!正如戴絧孫《昆明縣志》說:“雄川閣之上流北岸曰白馬廟,滇國長老傳言池中有神馬,廟之所祀當(dāng)即此?!泵髑鍟r期,白馬被演化為鎮(zhèn)海之神,他能使滇池“蛟潛龍伏,海波不興”,還管“雨晴協(xié)應(yīng),稼穡豐登。白馬廟的位置當(dāng)然選擇在“雄踞海濱”,濱水之地,既處于“昆海之濱”的滇池岸邊,又是“華浦巨津、羅巖彼岸之所從,通往近華浦和西山羅漢巖的水上交通要道。據(jù)此可知,康熙年間,白馬廟正位于草海東岸的湖岸線上,當(dāng)時的草海,已無王士性、徐霞客難于穿梭的感覺,從蒲草糾結(jié)中清理出一條航道,到近華浦者必須從白馬廟乘船,遠(yuǎn)者還可到龍門村游西山,亦可從此出達(dá)水海。近華浦與白馬廟隔水遙相呼應(yīng),一在水中,一在陸上,白馬廟也成為人們祈福游憩的好地方。暮春三月,正是踏青賞景的日子,“昆明士女祈福于斯者如云集焉。乾隆年間的狀況,孫髯翁《大觀樓長聯(lián)》透露出一些信息:“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苯A浦周圍已開發(fā)為農(nóng)業(yè)區(qū)和人工培植的園林。“蟹嶼螺洲”“蘋天葦?shù)亍保?s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則又是濕地的景物?!鞍虢瓭O火”為運(yùn)糧河(今大觀河)的景色?!皫阻剖桤姟眲t是觀音寺的鐘聲。當(dāng)時的近華浦已處于新開發(fā)的農(nóng)業(yè)區(qū)與草海濕地交錯布列地帶。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中元節(jié),林則徐有《泛舟近華浦,飲于大觀樓下即事》詩云:
筍輿穿徹郭東西,載上輕舠息馬蹄。
雨后濃園花四壁,水邊香綻稻千畦。
闌干百尺橫波立,樓閣三重壓樹低。
合乞文星留墨妙,長言休讓昔人題。
(末句原注:大觀樓有百八十言長對,故云。)道光年間的近華浦又是另一景色,欄桿長百尺,樓閣高三重,濃園花四壁,還有孫髯翁的180字長聯(lián),人工園林的建設(shè)頗具規(guī)模。“水邊香綻稻千畦”,水邊農(nóng)業(yè)區(qū)的開發(fā)也頗具規(guī)模。
海埂猶如一條海上長堤,具有獨(dú)特的景觀,清代以來,它也發(fā)揮著各種功能。其西為滇池主航道,系進(jìn)出會城水上交通的咽喉,歷來風(fēng)帆如織,即徐霞客所稱的“海夾口”。其北為一片淺水,由于有海埂障壁,風(fēng)平浪靜,蘆葦叢生,適于養(yǎng)魚,俗稱“養(yǎng)魚潭”。佇立島上,南眺碧水連天,狂浪襲人,大有“海”的感受;西覽碧雞山,蒼崖萬丈,云橫絕頂,是一處賞景和休息的好地方,又名“望云島”。島上綠草青青,海風(fēng)頻吹,水飽草肥,也是牧馬的好地方,又稱“馬場”。民國年間種了一批桉樹,如今迎著風(fēng)濤,皆蒼勁喜人。但由于距城較遠(yuǎn),游人須乘舟方可到達(dá)。1958年往北筑土堤與太家河尾的漁戶村相連,1964年以后,在土堤上建公路(今海埂路前身),后開通了公交,從此游人紛至。
草海原是滇池北部一片不小的水域,南起海埂,西抵高峣、車家壁、石咀、馬街、眠山,北達(dá)黑林鋪、黃土坡,東北至麻園、昆一中、昆師路,以上湖盆的老埂至今還清晰可辨。昆一中校園的老埂邊,有一水塘稱“茭瓜塘”或“柳塘”,也是草海的殘跡。僅東南段為平緩的沙岸,界限模糊。草海狹長,北部約二十里,南部約三十里,北窄南寬。長期以來通過降低水位治理滇池的方針,使本來就沼澤化的草海更加淤淺,首當(dāng)其害。但草海也有其自身存在的條件。其北為海源寺所出的澄清河,水質(zhì)甚好,北部水清淺,沉積非常緩慢;其南為盤龍江夾帶的泥沙堆砌,填淤突出。清代,盤龍江江尾東移,草海受的干擾減輕。這就是自明代以來草海濕地長期保存的原因。有一幅民國年間實(shí)測的1/2.5萬的《昆明市縣界域圖》(以下簡稱《圖》),反映從黃土坡到大觀樓的狀況,湖水退去,湖盆出露,對于認(rèn)識草海的形象至為難得(附《昆明市縣界域圖》局部)。20世紀(jì)70年代,筆者踏勘徐霞客在昆明的旅游路線,走的幾乎與徐霞客相同。夏家窯在馬街稍東的老埂上,有燒磚瓦的窯,《圖》上誤為“下窯村”。從此往東,有堤跨水上,當(dāng)年寬闊的湖面,現(xiàn)今變成了小河,應(yīng)即明代的澄清河、清代的海源河。過石橋兩座,其中一座略有缺壞。湖堤基址尚存,有馬車路寬,比兩邊的田埂稍高,當(dāng)年鋪路的大石板零星可見。再往東到土堆。“土堆”《圖》上作“土墩”。村邊有一較大的石砌水塘,昔日可以停船。住戶皆一顆印建筑,門前有條石砌的高坎,“土堆”確如其名。從土堆村沿魚翅河堤往東北行,即徐霞客所說的“港堤”,途經(jīng)江家橋、下栗村、上栗村、紅廟村、六合村等村落毗連?!秷D》上有六合村、紅廟、梨家窩,梨家窩為今下栗村或上栗村。港堤上此數(shù)村皆不見于《徐霞客游記》,當(dāng)為清代出現(xiàn)的聚落。江家橋《圖》上未注,疑建村更晚。清代以來,滇西的馬幫多從這里經(jīng)過,商旅繁忙,土堆一帶的老人記憶猶新。不意400年前的記錄、民國年間的圖景于今再現(xiàn)。草海南部的狀況,據(jù)《新纂云南通志》所收的《昆明縣全圖》所示,直至清末,大片湖沼還未成陸,仍是一片汪洋。
其實(shí),保留草海這片濕地是我們的先輩有意為之的自覺行動。明清以來似乎忘記了對草海的大刀闊斧的墾殖正是先人們的遠(yuǎn)見卓識。1925年修建從大觀街西安馬路口經(jīng)三分寺、黃土坡、黑林鋪、普坪村到碧雞關(guān)的公路,基本沿草海北部湖岸繞行。以后改建為滇緬公路,起點(diǎn)稱西站,在今西站立交橋處,仍沿湖岸繞行??谷諔?zhàn)爭時期遷昆的云南電纜廠等一批企業(yè),也多安排在馬街一帶倚山而建。因此,草海濕地得以一直保留到20世紀(jì)50年代,北起滇緬公路南側(cè),南達(dá)海埂,仍然是滇池中最大的濕地。草海是昆明的后院,為昆明減少后患。它起到了調(diào)節(jié)水位、蓄洪、泄洪的作用,避免發(fā)大水時昆明城沿湖周圍的大片農(nóng)田被淹。這“茬葦滿澤”“青蒲偃水”、一望無際的沼澤,也是昆明城邊天然的凈水設(shè)備。它的主要水源海源寺龍?zhí)端|(zhì)甚佳,“七八月間,潢潦泛漲,斯水獨(dú)清”,被美名為“澄清河”,終年置換城市溲入草海的污水。至今建有海源寺水廠,為人們所珍愛。草海也是昆明的后花園,供昆明人踏春賞景,增添歡樂,昔日的西湖、傅堤、近華浦、海埂都深藏在其中。其實(shí),汀港交錯,河道縱橫、蒲柳叢密,風(fēng)光絕勝,草海就是一座氣象萬千的大花園,長期成為昆明人游賞的勝地。
今日草海,面積已縮小到約10平方公里,僅是明代草海的象征,但愿我們不會和它說再見。
——選自朱惠榮著:《昆明古城與滇池》,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