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下午晚些時候,她突然睜開眼睛,轉(zhuǎn)向我說道:“是時候了。歐文,是時候了,夠了,歐文,夠了,讓我走吧!” “需要我請P醫(yī)生來嗎?”我用顫抖的聲音問。她用力點了點頭。 P醫(yī)生在90分鐘后到達,但他判斷嗎啡讓瑪麗蓮的意識太過昏沉,不能自愿吞咽結束生命的藥物,而自愿吞咽是加州法律所要求的。他下了醫(yī)囑,大幅度限制她的嗎啡,并告訴我們,他和護士將在第二天早上11點返回。他留給我們他的手機號碼,要我們在必要時隨時給他打電話。 第二天早晨,瑪麗蓮早上6點醒來,非常不安,再次懇求P醫(yī)生來幫助她結束生命。我們給他打電話,不到一小時,醫(yī)生就趕來了?,旣惿徳缦仍筮^,她走時,我們所有的孩子都要在場。三個孩子前一天就住在家里,但另一個在馬林縣他自己的家中,有一個小時車程。當兒子從馬林縣趕來后,P醫(yī)生靠在瑪麗蓮身邊,湊近她的耳朵問:“你想要什么?” “不想活了,到此為止?!?/span> “你確定現(xiàn)在就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嗎?”雖然瑪麗蓮極度昏沉,但她還是堅定地點頭。 P醫(yī)生先給她一些藥物來預防嘔吐,然后用兩個杯子準備致命的藥物。 他面露憂色,當把吸管放進玻璃杯里時,他不無擔心地說道:“我希望她的意識足夠清醒,且有足夠的氣力能把玻璃杯里的藥物吸上來。法律規(guī)定病人要有足夠的意識自己吞下藥物?!?/span> 我們扶瑪麗蓮從床上坐起身來。她把吸管放進嘴里,喝完第一杯。P醫(yī)生隨即把第二杯遞到她唇邊。雖然瑪麗蓮虛弱得說不出話來,但她還是一口氣喝完了第二杯。她躺在床上,閉著眼睛,深深地呼吸。床邊是P醫(yī)生醫(yī)生、護士、我們的四個孩子,還有我。 我的頭靠著瑪麗蓮的頭,注意力全都放在她的呼吸上。我感受著她每個細微的動靜,默默數(shù)著她微弱的呼吸,數(shù)到第14次時,呼吸停止。我俯下身,親吻她的額頭。她的身體已冷:死亡降臨。我的瑪麗蓮,我最愛的瑪麗蓮,永別了。 以上文字是來自《生命的禮物 關于愛、死亡及存在的意義》中的片段,作者是歐文·D·亞隆和他的妻子瑪麗蓮·亞隆。 瑪麗蓮不敵病痛的折磨,選擇了在醫(yī)生的幫助下結束生命,讀起來讓人心痛,但似乎又感到解脫。對于死亡,我們向來諱莫如深,況且,即便不明說,對死去的原因很多人是有好惡排名的:對世界或者他人做出貢獻>自然老去>意外事故>自殺。很多人暗地里覺得自殺的人不夠堅強、不夠熱愛生命,傷害了家人等等。所以當我在書中看到亞隆夫婦如此坦誠地把這個過程寫出來,非常震撼。 這本書是瑪麗蓮確診多發(fā)性骨髓瘤(一種血細胞癌)后,她邀請丈夫歐文·亞隆一起寫一本書,談談她的病以及它是如何影響他們以后的生活的。這本書便是按照時間順序,前半部分是歐文一節(jié)、瑪麗蓮一節(jié)交替進行,后一部分則是在瑪麗蓮去世后,歐文·亞隆獨自完成的。 ![]()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 在開始寫這本書時,瑪麗蓮被醫(yī)生診斷生命還有半年左右的時間,歐文本人有心臟和平衡的問題,記憶力也日漸衰退??梢哉f,整本書是兩人生命倒計時的記錄。瑪麗蓮一邊忍受身體痛苦的折磨,一邊積極尋求醫(yī)學的幫助,減輕痛苦、尋求新療法試圖延長生命,最后無效而主動選擇放棄生命;而歐文·亞隆則嘗試過沒有瑪麗蓮的日子,畢竟瑪麗蓮是他的一生摯愛,兩人共同生活了65年。 書中內(nèi)容很多都和當下他們的現(xiàn)實場景息息相關,為什么不搬進養(yǎng)老院、為什么放棄化療、該如何向好友告別、留給孩子什么……再加上歐文·亞隆本人因為年齡原因決定退休不再接長程個案,以及他在瑪麗蓮去世后如何處理自己的哀傷……當兩人都以百分百的誠實面對自己和對方的時候,死亡不是禁忌話題,而是他們必須面對的處境。 雖然整本書都是面對死亡的話題,但讀起來并不沉重,反而能引發(fā)一些有關自己“該如何活”的思考。 比如,當瑪麗蓮在整理自己的遺物時,一些紀念品讓她回想起和歐文·亞隆的某一段經(jīng)歷,帶她回憶起那些“把美當成生活”的地方。于是我忍不住想起,我的生活呢?有哪些時候有哪些地方是“把美當成了生活”?而更多時候,我好像是在打發(fā)時間,活在事物的世界里,沉浸在日常瑣事中。 瑪麗蓮認為,很多東西對自己有價值有意義,但是留給孩子們只是增加他們處理的負擔罷了,于是在生前就把珍藏的一批法文書捐贈給了友人。某天夜里,她拿出自己的胸針、項鏈等等,如數(shù)家珍,和女兒談笑著這件要給誰那件留給誰。這不禁讓我也審視起身外物來,有哪些是我真正喜歡的?有哪些是出于占有的目的?而又有哪些,其實我根本從買來的那天就忘記了?怪不得需要時不時整理和斷舍離。 更令我羨慕的是,瑪麗蓮和歐文·亞隆都分別提到過此生幾乎沒有什么遺憾,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基本滿意,在各自的工作領域里,他們有創(chuàng)造、有成就,幫助了一些人,即便在生命的晚期,他們依然在工作,他們都認為得到的遠超過自己的預期;在關系上,他們深愛對方,從對方身上得到成長,共同養(yǎng)育了四個孩子…… 如同本書扉頁上寫的那樣,“你活得越充實,便死得越坦然”。推薦你在這個夏天,看看這本《生命的禮物》,它是亞隆夫婦獻給對方的最后禮物,也是給我們每個人的一場溫柔的死亡教育。當我們不只是用否定、回避的態(tài)度去看待死亡,我們明確地知道每個人都有那么一個終點,我們越能活出自己,就越能沒有恐懼和遺憾地去抵達終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