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武縣民婁以濟(jì),以種瓜為業(yè),被鄰人刁啟寅縱豬作踐之。以濟(jì)間殺其豬,啟寅懷恨于心。過一月余,夜往盡鋤斷其瓜苗,以報殺豬之恨。以濟(jì)不知為誰所鋤,往縣告曰: “狀告為絕業(yè)坑命事:以濟(jì)村農(nóng),種瓜為業(yè),一家衣食,仰瓜為命。夜被何盜,盡行斷,不留一蔓。瓜遭壞盡,家無別業(yè),老幼哭天,日食無度。投天究賊,治罪取償,一家有望,不至餓死。感激叩告?!?/p> 時路伯通為縣令,見此狀所告,既無盜名,又無明證,何以捕治?乃思曰:“鋤瓜必用鋤頭,而瓜藤味苦,彼鋤斷一園之瓜,其鋤刃必有苦味,可就此處參之。”遂令快手四人,徑往以濟(jì)村中去,見得本縣要開路接上司,可盡將本村鋤頭借用一日。其柄都要自寫名字,以便次日散還。不半日,將一村鋤頭盡收到。(若參之平日嫌隙,則·事半功倍)路公謂以濟(jì)曰:“汝告盜鋤瓜,又無姓名??蓪⒋虽z刀舐過,看某刃有苦味,吾即為爾捕鋤瓜之人?!保?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12px;">難為)以濟(jì)依命舐刃。有一把果有苦味,其柄上寫有刁啟寅記號。路公即命拿啟寅到,曰:“汝何故昨夜鋤斷以濟(jì)一園瓜?”啟寅不肯承認(rèn)。路公曰:“瓜藤味苦,汝鋤刃獨苦,安得云非是?汝可自舐之,又舐他人的,看有苦味否?我正將此鋤辨之,不然,我命百姓開路,豈要借你鄉(xiāng)鋤頭用乎?”啟寅無以抵飾,乃頓首伏罪。(或有失誤)路公判曰: “審得刁啟寅陰鷙害物,忮[zhì ]仇人。瓜綿綿,方發(fā)雨中之秀;鋤籍籍,旋月下之根。蔓見日而焦枯,葉無霜而萎。未經(jīng)黃臺之摘,瓜實已空;盡葉青門之封,東陵何望。欲獻(xiàn)德宗于道上,莫效忠忱;(《韻府群玉》:“唐德宗時,有獻(xiàn)瓜果欲授官者?!?/span>)思沉鄴都之井中,那供宴賞。曾參蕓而誤斷,怒觸嚴(yán)親;楚令竊于梁園,怨結(jié)鄰國。汝無利于己,惟貽害于人。一歲之胼胝空勞,數(shù)口之衣食何仰。合計贓而準(zhǔn)竊盜,加大杖而免黥刑?!?/p> 按:此無名之狀,極是難斷。路公不得其鋤瓜之人,便思及鋤瓜之器,從此處參究,以舐鋤而辨出盜鋤之人,真臨機(jī)設(shè)算者哉!昔林招得之獄,包公以搜刀而拿出皮贊,亦因器而得人者也。二事可為斷獄者之鑒。 附 開封“鋤斷瓜苗案” 開封府原武縣百姓婁以濟(jì),以種瓜為業(yè),被鄰人刁啟寅縱豬作踐糟蹋。婁以濟(jì)因此尋機(jī)殺了刁家的豬,刁啟寅懷恨于心,過了一個多月,趁夜摸黑盡數(shù)鋤斷了婁以濟(jì)的瓜苗,以報殺豬之仇。婁以濟(jì)不知是誰所為,只得趕赴縣衙呈告,稱自己種瓜為業(yè),乃是一家衣食,仰瓜為命,夜里不知被何人盜挖,全部鋤斷,不留一蔓,瓜遭壞盡,家無別業(yè),老幼哭天,日食無度,乞望官府查究惡賊,治罪取償,以使全家有望,不至餓死。 時任原武知縣路伯通,見狀所告,既未指明盜賊,又無明證,如何捕治?再三思慮道:“鋤瓜必用鋤頭,而瓜藤味苦,其人鋤斷一園之瓜,其鋤刃必有苦味,可從此處參詳下手?!奔戳钏拿犊?,直接趕到婁以濟(jì)所在的村莊,吩咐公示知縣要開路迎接上司,須盡數(shù)將村中鋤頭借用一日,鋤頭的木柄都要寫清自己的名字,以便衙門次日散還。 不到半日,一村鋤頭已盡數(shù)收齊,路知縣對婁以濟(jì)囑咐道:“你告盜鋤瓜,又無姓名,可試將這些鋤刀舐過,看誰的刃口有苦味,一旦分明,本縣就為你捕拿鋤瓜的人。”婁以濟(jì)依令舐刃,其中有一把的確有苦味,木柄寫有刁啟寅的名號。路知縣立刻派公差拘拿刁啟寅到堂,肅然訊問:“你因何昨夜鋤斷婁以濟(jì)一整園的瓜?”刁啟寅大呼冤枉,不肯承認(rèn),路知縣笑道:“瓜藤味苦,這里只有你的鋤刃有苦味,如何不承認(rèn)?你可自行舔舐看看,再舐他人的,看有無苦味?本縣正是以此鋤分辨,不然衙門令百姓開路,難道要借你鄉(xiāng)的鋤頭用?”刁啟寅無法抵飾,只好頓首伏罪。 路知縣認(rèn)為刁啟寅陰鷙害物,“曾參蕓而誤斷,怒觸嚴(yán)親;楚令竊于梁園,怨結(jié)鄰國”,毫不利己,專門害人,導(dǎo)致婁以濟(jì)一年之胼胝(俗稱“老繭”)空勞,數(shù)口衣食無以仰仗,合計贓物,定為竊盜,擬加大杖,免去黥刑(刺字)。 曾參蕓而誤斷,怒觸嚴(yán)親:《韓詩外傳》卷八載:一天曾子在瓜地里除草,不小心鋤斷了瓜根,曾晳非常生氣,用棍把曾子打得不省人事。曾子蘇醒后仍像正常一樣向曾晳認(rèn)錯,并回家后彈琴歌唱,讓父親知道自己身體仍然健康,免去父親的擔(dān)憂?!?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ahfyzs.com/search.aspx" style="outline: 0px; color: rgb(36, 169, 90);">說苑·建本》《孔子家語·六本》也有相類似的記載,這個故事說的是順親。孝順孝順,孝就要順,但孝也不是一味的順從。曾子在這個故事的做法顯然有些過分,孔子對此就有不同意見,子女應(yīng)該以行動取悅父母,但不要過火,過火會產(chǎn)生相反的效果。因此曾參受杖的故事有其兩面性:一是曾子真心孝順父親,精神可嘉。一是大杖落身不逃,醒后還向父親問安,做過了頭,并不足取。 楚令竊于梁園,怨結(jié)鄰國:梁國有個大夫宋就,曾在邊界做過一任縣令,梁國靠近邊境的某亭(地區(qū)單位,相當(dāng)于鄉(xiāng),被縣管轄),和楚國鄰近,雙方都種瓜,有一定規(guī)模。梁人用心灌溉自己的瓜園,種出的瓜味道很好。而鄰界的楚人很少灌溉瓜地,種出的瓜很難吃。楚國縣令因梁瓜好吃,而對楚人種出的瓜難吃很惱怒。楚人嫉妒梁人比自己有能耐,就趁夜破壞梁人的瓜,瓜秧不少枯萎而死。梁人發(fā)覺,就報知亭尉,打算去破壞楚人的瓜報復(fù)他們,亭尉去請示宋就,宋就說:“這怎么行?結(jié)下了仇怨,是惹禍的根苗呀,人家使壞你也跟著使壞,怎么心胸狹小得這樣厲害!要讓我教給你辦法,一定要每晚都派人過去,偷偷地為楚國好好地澆灌他們的瓜田,不要讓他們知道?!?/p> 于是梁人就在每夜偷偷去澆灌楚人的瓜田,楚人早晨去瓜田巡視,發(fā)現(xiàn)都已經(jīng)澆過水,瓜勢越來越好。楚人感到奇怪,經(jīng)注意觀察,發(fā)現(xiàn)是梁人做的。楚國縣令聽說這事很高興,詳細(xì)地報告給楚王,楚王聽后,憂愁又慚愧,把這事當(dāng)成自己的心?。☉n慮),他告訴主管官吏:“調(diào)查一下那些到人家瓜田里搗亂的人,他們莫非還有其他罪過?這是梁人在暗中責(zé)備我們啊?!币虼四贸鲐S厚的禮物,向宋就表示歉意,并請求與梁王結(jié)交。楚王時常稱贊梁王,認(rèn)為他能守信用。所以說,梁楚兩國的友好關(guān)系,是從宋就開始的。古語說:“把失敗的情況轉(zhuǎn)向成功,把災(zāi)禍轉(zhuǎn)變成幸福?!薄独献印氛f:“用恩惠來回報別人的仇怨。”就是說的這類事情。別人已經(jīng)做錯了事,哪里還值得效仿呢? 《黃臺瓜辭》的含義是指親人之間的相互不信任而造成骨肉相殘。有人挑撥離間、有人被當(dāng)槍使、也有人就是心懷鬼胎從中作亂,有施暴者就有受害者,但是挑起爭端的一方最終往往是害人害已。古人說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又有”家和萬事興“的古訓(xùn)。希望年輕人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被人利用,淪為炮灰。 青門之封:1. 漢 長安城 東南門。本名 霸城門 ,因其門色青,故俗呼為"青門"或"青城門"?!度o黃圖·都城十二門》:" 長安 城東,出南頭第一門曰 霸城門 。民見門色青,名曰 青城門 ,或曰 青門 。門外舊出佳瓜, 廣陵 人 召平 為 秦 東陵侯 , 秦 破,為布衣,種瓜 青門 外。"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六:"昔聞 東陵瓜 ,近在 青門 外。"2.泛指京城東門。3.泛指退隱之處。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聞系》:" 青門 豪邁, 終南 瀟灑,心驚賓雁雙翰,目斷孤云一帶。" 清 汪懋麟 《送高念東少司寇予告歸里和司農(nóng)公韻》之二:"不畏西風(fēng)更障塵, 青門 回首得閑身。" 沉礪 《感懷》詩之八:"忘機(jī) 白社 閑揮麈,息影 青門 學(xué)種瓜。"4. 漢 青門 外有 霸橋 , 漢 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見《三輔黃圖·橋》。后因以"青門"泛指游冶、送別之處。 南朝 梁 何遜 《車中見新林分別甚盛》詩:" 金谷 賓游盛, 青門 冠蓋多。" 唐 鄭嵎 《津陽門詩》:" 青門 紫陌多春風(fēng),風(fēng)中數(shù)日殘春遺。" 宋 趙令畤 《清平樂》詞:"去年紫陌 青門 ,今宵雨魂云魂。" 清 方文 《留別吳錦雯》詩:" 青門 有垂柳,煩爾寄相思。"5.猶東郭,東郊。古時為叢葬之處。語本《孟子·離婁下》:"卒之東郭墦閑,之祭者,乞其馀。"因借指墓地?!读簳ふ衙魈咏y(tǒng)傳》:"五月庚寅,葬 安寧陵 ,詔司徒左長史 王筠 為哀冊,文曰:……背絳闕以遠(yuǎn)徂,轥青門而徐轉(zhuǎn)。" 唐 王渙 《悼亡》詩:"今日青門葬君處,亂蟬衰草夕陽斜。"6.指 宋 時 杭州 東青門 ,俗呼 菜市門 。 宋 姜夔 《念奴嬌·毀舍后作》詞:"獠女供花,傖兒行酒,臥看 青門 轍。" 夏承燾 注引 潛說友 《咸淳臨安志》:"城東 東青門 ,俗呼 菜市門 。"7.曲名。 唐 李賀 《黃頭郎》詩:"玉瑟調(diào)《青門》,石云濕黃葛。" 王琦 匯解:"《青門》,疑是曲名。" 姚文燮 注:"《青門》,曲名。" |
|
|
來自: zqbxi > 《《皇明諸司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