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雍和宮,北京最大、最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雍和宮不僅是一座佛教圣地,也是一座歷史文化的寶庫。它曾經(jīng)是清朝雍正皇帝的行宮和乾隆皇帝的出生地,因出了兩位皇帝,成了“龍潛福地”,所以殿宇為黃瓦紅墻,與紫禁城皇宮一樣規(guī)格,這里后來又成為全國藏傳佛教的中心。在這里你可以欣賞到精美的建筑、珍貴的文物、莊嚴(yán)的佛像、神奇的法器,還可以感受到濃郁的宗教氛圍和民族風(fēng)情。讓我們一起走進雍和宮,探尋它的魅力和秘密吧! 開放時間 雍和宮全年對外開放。 具體開放時間: 冬春季:11月1日至3月31日, 09:00—16:30 (16:00止票,16:30清場); 夏秋季:4月1日至10月31日, 09:00—17:00 (16:30止票,17:00清場)。 門票 雍和宮采取全部網(wǎng)上實名預(yù)約購票,可以提前一天通過雍和宮官網(wǎng)和微信公眾號預(yù)約。 門票25/人 ![]() 交通 1.乘坐地鐵2號線、5號線在雍和宮站下車。 2.乘坐13路、684路公交車請在國子監(jiān)站下車。 3.乘坐116路、117路公交車請在雍和宮站下車。 4.乘坐特2路、18路、62路、606路、909路、44路、800路、858路公交車請在雍和宮橋東站下車。 景點游覽路線 牌樓院--昭泰門--天王殿(雍和門)--雍和宮--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 雍和宮分為東、中、西三路,中路是主要的參觀路線,由五進院落和五層殿堂組成,另外還有東西配殿、“四學(xué)殿”。每個景點都有其獨特的特色和故事,下面我們就來逐一介紹。 牌樓院:這里有三座木牌坊,中間的牌坊南向匾為“寰海尊親”,北向匾為“群生仁壽”,東牌樓前匾為“慈隆寶葉”,后匾為“四衢凈辟”;西牌樓前匾為“福衍金沙”,后匾為“十地圓通”,牌坊南有一彩色琉璃影壁,上面刻有龍鳳圖案,象征著皇權(quán)的尊貴。 昭泰門:這是雍和宮的正門,中間有一間正門,兩側(cè)各有一旁門,黃琉璃筒瓦歇山頂,棋盤大門。宮門楣上懸滿、漢、藏、蒙四體文字的“昭泰門”匾,是乾隆皇帝親筆所題。門內(nèi)內(nèi)除鐘鼓二樓外,有兩座八角碑亭,亭內(nèi)各立一高三米巨碑,東側(cè)亭內(nèi)碑刻滿、漢文字,西側(cè)亭內(nèi)碑刻藏、蒙文字之乾隆御筆《雍和宮碑文》,記述了雍和宮改為藏傳佛教寺院的緣起。 天王殿:這是雍和宮第一座佛殿,又稱雍和門,殿原為王府的宮門,后改建為天王殿。乾隆題寫的“雍和門”匾高懸門楣,匾刻滿、漢、藏、蒙四體文字,匾邊鏤空雕刻九條盤龍,十分壯觀。殿內(nèi)供奉著彌勒佛、四大天王、韋馱神將。雍和門殿后,有一重檐碑亭,亭內(nèi)立一高6.2米,每面寬1.45米方碑,碑刻滿、漢、藏、蒙四體文字之碑文《喇嘛說》。該碑刻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 是清帝乾隆八十二歲高齡的力作,是確立“活佛轉(zhuǎn)世,金瓶掣簽”歷史定制的重要文獻。 雍和宮殿:這是雍和宮最大的佛殿,也是原來王府的銀安殿。明間上懸雕龍華帶匾,中刻滿、漢、蒙、藏四種文字所題“雍和宮”。殿內(nèi)供有三尊青銅質(zhì)泥金佛像,及蒙麻潑金十八羅漢像殿內(nèi)供奉著三世佛:過去世界的燃燈佛、現(xiàn)在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和未來世界的彌勒佛。三世佛代表了佛教對時間的觀念。殿內(nèi)兩側(cè)還有十八羅漢像,他們是釋迦牟尼佛的最初弟子,各有不同的神態(tài)和法力。殿前東西有配樓,東為密宗殿,西為講經(jīng)殿。 永佑殿:這是雍和宮第三座佛殿,也是原來王府的正寢殿。后因供奉雍正帝影像而改名為“神御殿”,乾隆九年(1744)行宮改建寺廟后,改為永佑殿。殿內(nèi)供奉著三尊高2.35米的白檀木雕無量壽佛、藥師佛和獅吼佛。殿前有東西配殿,分別為藥師殿(醫(yī)學(xué)殿)和時輪殿(數(shù)學(xué)殿)。無量壽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主宰,藥師佛是東方凈琉璃世界的主宰,獅吼佛是南方寶光世界的主宰。 法輪殿:這是雍和宮第四座佛殿,是舉行法事的場所,建筑平面呈十字形,面闊七間。殿內(nèi)供奉著高6.1米的黃教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銅坐像,像背后有紫檀木雕成的五百羅漢山,東西壁還有以釋迦牟尼為題材的壁畫。宗喀巴大師是藏傳佛教的改革家,他創(chuàng)立了格魯派,也就是黃教,是清朝皇帝所信奉的教派。五百羅漢山前有一金絲楠木雕成的木盆,據(jù)說當(dāng)年乾隆帝呱呱墜地后三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法輪殿西側(cè)是戒臺樓、東側(cè)班禪樓。 萬福閣:這是雍和宮最后一座佛殿,也是最高的建筑。樓高三層,七間五進,重檐歇山頂,兩旁有永康閣和延綏閣。三座樓閣之間有飛閣復(fù)道凌空連接,宛如仙宮樓闕。萬福閣內(nèi)巍然矗立一尊邁達拉佛(彌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寬8米,是由七世達賴?yán)?span>的進貢禮品,用整棵名貴的白檀香木雕成。 宮中瑰寶 木雕三絕:五百羅漢山、檀木大佛和楠木佛龕和銅鑄須彌山。 五百羅漢山:在法輪殿,整個山體由紫檀木雕刻而成,層巒疊嶂、閣塔錯落;五百個用金、銀、銅、鐵、錫鑄制的羅漢置身其間;講演佛法的、降龍伏虎的、乘鶴飛升的,或坐或臥,或醉或思,或笑或癡,姿勢生動,神態(tài)各異,造型逼真,雕技精湛。 ![]() 檀木大佛:就是萬福閣的邁達拉佛。這尊巨佛是用一棵白檀樹的主干雕成的,高二十六米,地上十八米(地下埋有八米),直徑八米,全重約一百噸,是中國最大的獨木雕像。由于雍和宮坐落在柏林寺右,乾隆帝恐其影響“龍潛禁地”風(fēng)水,準(zhǔn)備在雍和宮北部空曠之地建高閣供一大佛,以作靠障,借助佛力保佑平安。 ![]() 楠木佛龕:在萬福閣東廂的照佛樓內(nèi),分為三層,通體為楠木雕刻而成,上下左右布滿云水圖案,上面用透雕手法刻出的雕飾圖案為瑞云祥龍,整個佛龕上共雕有99條各式的盤龍,扶搖翻滾,栩栩如生,其雕工之精美,技藝之精湛,確實是十分精彩。在龕內(nèi)正中供奉的是一尊高約2.5米的元代銅鑄“旃檀佛像”,水紋衣環(huán)繞身軀,系從什剎海中打撈出來的元代遺物。 ![]() 銅鑄須彌山:雍和宮大殿前的庭院里,橢圓形漢白玉石座上的石池中,有座高達1.5米的青銅“須彌山”。須彌山是梵文Sumeru的音譯,意譯為“妙高”。它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名山,據(jù)說是世界的中心。佛經(jīng)認(rèn)為,世界的最底層是風(fēng)輪,其上是水輪,再上是地輪。地輪之上有九山八海,須彌山就在這山海之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