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卻給了人無限的欲望。 有的藥,用得適量了它是良藥, 過量了則成毒藥。   《個人實相的本質(zhì)》書摘The Nature of Personal Reality: 因此,沒有一種客觀的、永遠可得的資料庫般的記錄,可讓你向它調(diào)準頻率而接收到。 相反的,那些在過去、現(xiàn)在或未來會持有這資訊的那個意識,像磁石吸鐵一樣把它吸了過去……這資訊的本身也希望向意識靠攏。 它并非死的或不會動的東西。它不只是你想去抓住的東西,也愿被你抓住,因而它就被吸向那些尋找它的人。  在你的主觀生活中,想象也扮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因為它賦予你的信念以活動力。 你的信念能被轉(zhuǎn)化成實質(zhì)的經(jīng)驗,是因為有各種驅(qū)動媒介的幫忙,而“想象”是其中之一。 因此之故,你對意念和想象之間相互關(guān)系的了解,是極為重要的。    為了要驅(qū)逐不適當?shù)男拍?,而建立起新的信念,你?span>必須學(xué)會運用你的想象力,把“觀念”在心中移進移出。然后,想象力的正確運用,就可以把意念推送到你們想要的方向去。  到某種程度,頭腦使你的“心”(mind)保持一個三度空間的焦點,使你定位于必須在其中運作的環(huán)境里。就是因為心是那么效忠于肉身的腦,所以,舉例來說,你才會感知時間是一連串的“片刻”。 
 就因為這個原因,實質(zhì)來說,在你身為人的這時候,“心”大部分要仰賴頭腦的成長和活動。有一些知識是維持生命所必知的,必須由父母來教給孩子、傳給孩子。 你有一些與生俱來的一般性的基本假設(shè),但是,由于你們每個人環(huán)境的個別狀況如此不同,這些基本假設(shè)必須在實際的考量下加以實行。因此孩子接受父母的信念很有必要。  所以說,這種對信念默認的態(tài)度十分有必要,尤其是在一個孩子小的時候。但是,一個人卻沒有理由被孩提時的信念或經(jīng)驗捆綁。 這種信念的本質(zhì)是,雖然你看得出某些信念似乎很明顯是有害的或愚蠢的,但是你未必能這樣輕易了解其他與它們相連的信念。     你父母給你的早期意念,就構(gòu)建了你的學(xué)習(xí)經(jīng)驗本身。它們制定了安全的界線,讓童稚的你能在其內(nèi)運作。不知不覺中——因為你與頭腦相連的心智還沒發(fā)展得那么好——你的想象力朝著某些路線走。  這樣的一個信念,可以源自,比如說,一位過度操心的母親。如果這樣一個母親的想象跟著她的信念走——勢必如此——那么她就會立刻在一個最微不足道的威脅上,感知她的孩子身邊有個潛在的大危險。 在這種情形下,孩子透過母親的行為,同時透過感知心電感應(yīng),接到這樣一個訊息,而按照那些心照不宣的信念作出反應(yīng)。 很多這類信念其實就藏在意識心中,但一個不習(xí)慣檢查個人信念的成年人,也許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心里藏有這樣的念頭。這信念的本身并沒有被埋起來,也不是不能為你所知,它只不過沒被揪出來而已。 所以,如我先前提及的,一個最害人的信念就是,以為你目前行為的線索,已被埋掉而通常是找不到的了。這個信念本身,就足以把你關(guān)在自己意識心的內(nèi)涵之外,阻止你在那兒找尋本來可找到的答案。 ——《個人實相的本質(zhì)》  人生有兩出悲劇。 一是萬念俱灰;另一是躊躇滿志。 通過長期努力達到的現(xiàn)狀是世界上的最高水平,最適于稱為人類的幸福,與人體的機械活動部分的勞累和痛苦毫無關(guān)聯(lián),也不會因人類中上層社會的自豪、奢侈、野心、嫉妒而感到難堪。 ——丹尼爾·笛福《魯賓孫漂流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