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六月,大水壞民舍。 淳化四年(993年)秋,霍雨敗稼。 天圣五年(1027年),大水 治平三年(1066年)夏,大水 元元貞二年(1296年),大水淹禾 延祐三年(1316年)四月,大水。沙茨河溢,壞民舍。 至正二十年(1360年)黃河決口,縣境所有溝河水溢。冬,民大饑。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沙河決口,縣境被災。 至元二年(1265年)黃河水溢,縣治遂廢,并入穎州。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黃河決口于武陽,沙河水溢,縣境被災。 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黃河決口榮陽東,縣境被患 成化二年(1466年),大水,漫城尺許,是歲大饑,民死過半。 成化三年(1467年)大水,民大饑。 成化七年(1471年)冬大雪,河冰堅合,村落莫辨。 成化九年(1473年),大澇成化十一年(1475年)大水,秋禾盡淹 成化十三年(1477年),大水。 成化十六年(1480年)秋,墨雨。 成化十七年(1481年)五月,大旱 成化十八年(1482年),大早。 成化十九年(1483年)夏早,秋(滿 成化二十二年(1487年),夏早。 弘治二年(1489年)大火,五月黃河決口,九月至次年二月,大雪。 弘治六年(1493年),九月二十六:日大雪,村落莫辨,河水堅合,禽鳥絕飛,至次二月始霽歲大熟。 弘治十一年(1498年)五月,冰雹,六月大水。 弘治十二年(1499年)大水。 弘治十六年(1503年)秋,霍雨,豆多腐。 正德五年(1510年)五月、八月1、九月皆大水。 正德九年(1514年)夏大水,秋早。 正德十年(1515年)秋,大早。 嘉靖元年(1522年),七月二十四日,大風拔樹。冬,氣暖如春,草木皆華,是歲大饑。 嘉靖十三年(1534年)早,大蝗、跳蝴塞路。禾食殆盡。 嘉靖十五年(1536年),五月大水。 嘉靖十六年(1537年),大早。 嘉靖十九年(1540年),大蝗 隆慶二年(1568年),夏、秋大雨;冬,大雪,深丈許。 萬歷十五年(1587年),正月初一雷雨,五月,水傷禾。秋,大早。 萬歷十六年(1588年)秋,大旱。 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霾雨飄麥,大水,樹梢生根(疑是柳樹生須),次年春民大饑,人相食。 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六月,雨爸。 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黃河水溢,入縣城。 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大早,大蝗。 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大早縣,大蝗 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秋滿 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夏,大旱 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夏,大旱。 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秋,早。 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夏早,秋蝗。 泰昌元年(1620年),夏早,蝗災。 天啟元年(1621年)春,大雪、深丈許。 天啟六年(1626年)春、夏大早。 崇禎四年(1631年)夏、秋皆滿 崇禎五年(1632年),七月,大水。 崇禎六年(1633年),夏,大水。 崇禎七年(1634年)三月、五月大蛙,六月大水。秋、黑風自西北來,白晝如夜,未幾,飛蝗至。 崇禎八年(1635年)春早,百日不雨。五月飛蝗。六月大雨,十日不息。次年春大饑,民死過半。 崇禎十四年(1641年)四月,肥河水溢,壞民舍,縣境大疫 清順治九年(1652年),夏秋大旱 順治十五年(1658年)夏,大雨月余。 順治十六年(1659年)春大水,河堤潰 康熙七年(1668年)夏,大雨,秋(早霜,薺麥復經(jīng)霜襲未獲。 康熙十八年(1679年)大早,三月至八月不雨。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蝗災7,次年牛疫,死幾盡。 康熙三十年(1691年),蝗輔成災;次年復蝗災。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大水。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夏、秋皆大水,淹沒田廬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七月,大水。 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飛蝗,七月 ,十月黃水至,縣境河溢 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黃水至,七月沙河水溢,圍城,東西城墻各記一角 乾隆六年(1741年)六月至八月,大雨。 乾隆七年(1742年)四月雨覆 ,五月至八月,大雨積滿 乾隆八年(1743年),大饑疫 乾隆九年(1744年)大水。 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大雨至七月。 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水。 乾隆十五年(1750年)夏大雨,秋大水。 乾隆十九年(1754年)夏霍雨,傷禾稼,春饑。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大水,河溢 乾隆五十年(1785年)大旱。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大水,河溢。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黃河水至。大雨自六月初三至八月十一日,平地漲水數(shù)尺,被水饑漏者甚眾。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二月二日迅雷、大雨、冰雹。 道光五年(1825年)豆遭蟲害。 道光十二年(1832年)大水。 道光十三年(1833年)六月大雨1,七月大風拔樹。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夏,黃河水至,沒民舍,沙河水溢,縣境被圍 道光二十四年(1843年)黃河水至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大水,城記數(shù)丈。 咸豐六年(1856年)大旱,飛蝗至,禾食幾盡 同治五年(1866年)秋初,霍雨連旬,沙河水漲,禾稼俱空。 同治七年(1868年)黃河決口,縣境西北部被水。 光緒二年(1876年)蝗災災,旱災。 光緒三年(1877年)春、夏大早。 光緒七年(1881年)大水。 光緒九年(1883年)正月大雨可、冰爸。 光緒十三年(1987年)黃河決口,縣境被水。 光緒十四年(1888年),大雨、水。沙河水溢,圍縣城。 光緒十七年(1891年)縣境西北部受蝗災。 光緒二十年(1894.年)夏,大雨傷禾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縣境西北受蝗災。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四月至六月連降冰雹,秋大雨 宣統(tǒng)二年(1010年)秋,大雨 民國2年(1913年),六月初一,降雪尺許 民國3年(1914年)五月,雨苞。 民國10年(1921年)五月,大水。 民國11年(1922年)春早,夏大水,蟲災,秋早。 民國12年(1923年)夏滿 民國14年(1925年)水災。 民國18年(1929年)夏、秋早。 民國20年(1931年)六月至九月大雨水。 民國21年(1932年)六月至七月早。 民國22年(1933年)春、夏大旱。 民國25年(1936年)早災 民國26年(1937年)秋澇 民國27年(1938年)六月二日至七日國民黨先后掘開在開封西北的趙口、鄭州附近的花園口黃河大堤,縣境十分之九被水淹,災民近40萬人。 ![]() 民國29年(1940年)秋、冬連災。 民國30年(1941年)夏、秋早。 民國31年(1942年)春大饑疫,縣境死亡數(shù)萬人。 民國32年(1943年)春荒,哀鴻遍野 民國33年(1944年)大早。七月黃水暴漲,縣境茨河潰口5處,宋唐河潰口3處,受災民田約22萬畝。八月,久早不雨,倪[、李興等地苦早之后,蝗蟲至,遍地蝗嘲,千百聚結,大如瓜、斗,未枯禾苗梗葉無存,竹、蒲蘆葦盡光,村莊房積蝗尺許,房屋競被嚙記一村民三天捕捉4000斤。 民國34年(1945年),一月奇寒,河內堅冰可行車馬。五月三十一日狂風,雷雨冰雹小者如卵,大者如拳,歷史一小時,原墻、三塔一帶小麥多被打落,禾苗飄如飛蓬,樹葉飄零殆盡,飛鳥多被擊死。六月至九月,百日久旱不雨, 民國35年(1946年),九月下旬,豫境蔡“河堤潰決,茨河暴漲,超歷年最高水位二二尺余,河堤傾記數(shù)處,魚蝦游于宅屋。 民國36年(1947年)春早,夏[滿,秋早。 1950年6月21日至7月二十二日,縣境連降大雨,降雨量達100毫米以上,沙河、茨河暴漲,縣城倒灌,稅黃、關集、洪山為重災區(qū)。八月蟲災,水后補種蕎麥,三次均被吃光。 1952年春,霜凍。6月上旬李興等地兩次發(fā)生蝗輔,隨后各地發(fā)生蟋蟀、青頭郎、鉆心蟲、紅鯽蛛、豆蟲等害蟲,受災面積1百萬宙以上。八月下旬至九月中旬,大雨連三次,湖洼地30萬畝被水,倒塌房屋127間1,砸死5人,砸傷8人。 1953年4月12日凌晨,突降嚴霜,縣境171萬畝早春作物受凍成災,60%禾苗全部凍死。100萬畝小麥凍死30%,豌豆、蠶豆苗凍死60%以上,全縣80%人口缺糧。5月大旱,持續(xù)兩月之久。下旬光武、李興、舊縣、關集、原墻、稅鎮(zhèn)、大黃、趙廟等10區(qū),41鄉(xiāng)發(fā)生特大蟲災,10多種害蟲把未枯禾苗全部咕光。7月大雨,持續(xù)到8月,7月31日,新集、李興一帶雨中帶雹,14萬畝秋禾受災,沙、茨河水幾度猛漲。9月,大早持續(xù)兩月余,18萬畝秋季作物歉收37%以上,小麥推遲播種。 1954年6月1日冰雹,趙集鄉(xiāng)受災。7月、8月大雨連降1124毫米,沙、茨、谷、肥等河流水位猛漲,超歷年最高水位,縣境72條大、中溝倒灌,全縣221萬畝農(nóng)作物受災,占總面積的92%。秋旱,病蟲相繼發(fā)生,受災面積達100萬畝 1955年,春大雪。5月3日雨雹。秋早。8月10日舊縣鎮(zhèn)兩千年銀杏樹遭雷火,連燒3日,遂毀。 1956年6月13日,連降大雨4416毫米,受災面積達155萬畝,占總面積的77%。7月大雨連降17次,沙、茨河出現(xiàn)5次洪峰,133萬畝秋季作物受災。7月26日,趙廟、舊縣、雙浮、倪邸、墳臺、原墻、長春、大新等8區(qū)、35鄉(xiāng)遭風、苞襲擊,8月陰雨連綿 1957年2月連陰雨。4月小麥遭受霜凍和冰苞襲擊。7月7日至27日,連降暴雨266毫米,沙、茨河連續(xù)出現(xiàn)6次洪峰,水位達34.25米,縣境主要河流出現(xiàn)險立口險段40余處,決口2處,茨河和萬福溝堤漫溢10余處。沙、茨流域和湖洼地區(qū)遭嚴重水災,61萬畝中秋作物被淹。9月、10月大早,全縣81萬畝晚秋作物受災。 1958年春,霜凍。5月麥銹病蔓延全縣。9月至11月百日不雨,特大早災 1959年6月至9月,百日不雨,大旱。 1960年4月1日,城關、舊縣、李興等區(qū)發(fā)生霜凍,全縣106萬畝小麥受災。5月冰苞。6月午收后無雨,秋季作物未能及時播種中,25日起大雨連降3日,全縣16萬宙百農(nóng)作物受滅 1961年4月9日凌晨2時至3時左右,全縣氣溫下降3℃~5℃,出現(xiàn)霜凍,延續(xù)到6時,造成嚴重霜凍。春、夏早,災連續(xù)發(fā)生,全縣成災面積88萬畝,占受災面積的87.9%。 1962年6月18日,全縣發(fā)生蟲災,受災面積達92萬畝,成災面積39萬畝。7月7日,連降暴雨204毫米,夾有冰爸,造成縣境4萬畝農(nóng)田受淹,38間房屋倒塌。 1963年4月,連降暴雨。8月暴雨成災,自7月6日至9月1日,降雨量達860.36毫米,155萬畝秋季作物受淹,占總面積的99.8%,其中64萬畝絕收,全縣平均減產(chǎn)74%。 1965年夏滿,13個區(qū)受水災,秋季作物減產(chǎn)五成以上,冬早。 1969年5月風災,小麥枯死,減產(chǎn)85%以上。 1972年,春、夏、秋連續(xù)3次冰覆襲擊,大者4至5斤。6月19日縣境連降暴雨。7月1日夜,8小時連續(xù)降雨330.6毫米,為歷史所罕見,平地積水00.7米左右,深處1至1.7米,縣境上游鄲城、界首客水漫天蓋地而來,平地可行舟。7月2日,沙河暴漲,水位達33.09米,茨河、谷河倒灌,全縣共淹倒房 15萬間,砸、淹死37人,傷444人,損失價值900萬元,31萬人被水圍困,2629個村莊受水,倪邱、原墻平地行船品,水災過后,霍亂、痛疾等病蔓延全境。秋旱,補種作被早死。 1973年3月5日夜,突降大雪,平地尺許,雪后突起七級大風全縣高壓線損壞80%,造成全縣停電。3月27日,氣溫急劇升高,各種病蟲害相繼發(fā)生,紅蜘蛛、麥鉆蟲、地老虎為甚。秋、冬連早,百日不雨。 1977年春大旱,自上年8月至本年3月長期不雨,午季作物嚴重減產(chǎn),全縣出現(xiàn)夏荒,41萬人缺糧750萬公斤。秋、冬連早。 1979年1月30日,風雪交加1,持續(xù)兩天,高壓電路毀壞,損失120萬元。6月8日晚8時左右,陣風10級左右,全縣24個公社遭風覆災害,117萬畝未割小麥有66萬畝脫粒倪邱、馬集、雙浮、宋集、原墻、郭廟、三堂、阮橋、三塔、關集降水冰雹10~20分鐘,大如雞蛋,小如蠶豆。宋集、三塔、雙浮、馬集、三堂、原墻、郭廟7個公社62個大隊,麥粒打掉70%以上,春種作物被毀殆盡。9月12日至23日連降陣雨,秋禾受淹,冬旱。 1982年7月31日上午,縣境東南西北方向遭到8到9級龍卷風裝擊,波及面長35公里,寬15公里,5把粗的大樹被刮斷,房屋被揭頂,墻被刮倒。大風過后,沿茨河、西 河流域暴雨如注,至8月1日,平均1日降雨量在130毫米以上,暴雨可中心達200毫米。倪邱、三堂、宮集、墳臺、趙廟、洪山、李興8區(qū)34鄉(xiāng)嚴重被災,25萬畝秋季作物被淹,23000 樹木被摧毀,500間房屋倒塌 1984年6月4日,暴雨加冰雹,持續(xù)4個小時,大者如鵝卵,最大的3.2公斤,受災面積南北長30公里,東西寬7.5~15公里,受災耕地24.2萬畝。6月上旬至7月上旬,連降兩次暴雨,降雨量達524毫米,其中7月6日在6小時內降雨2551毫米,全縣14個區(qū)78個鄉(xiāng)受勞面積達175.9萬畝,其中29,5萬畝絕收。倒塌房屋2270間,死傷性畜57頭。7月24日和8月8日,原墻、舊縣兩區(qū)遭受龍卷風裝擊,有348間房屋被揭頂,480棵大樹連根拔掉。 來源《太和縣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