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法是線條的藝術(shù),解決線條的質(zhì)量,必須從筆法開始,學(xué)習(xí)書法的“三座大山”筆法字法章法,不解決筆法,很難去理解字法和章法的精要,書法之難,難在筆法。 ![]() 今天同大家一起分享筆法問題,內(nèi)容屬于原創(chuàng),觀點帶有個人的思路,能用則用,不用則棄,全面接受辯駁觀點。 問題之一:彈性發(fā)力(筆毫全身) 問題之二:韌性發(fā)力(筆毫中段) 問題之三:打點發(fā)力(筆毫頂端) 上面的三個問題,從筆“尖”講到了筆“肚”,從筆度講到了筆的全“身”。 ![]() 清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述:“能柔能剛之謂軟,非有柔無剛之謂軟也”,大意是指毛筆看上去是軟的,并不是真正的軟,表面的軟毫一樣可以寫出剛?cè)岵淖?。劉熙載說這段話的目的就是強調(diào)毛筆的彈性。 蔡邕在《九勢》中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很明確的想表述,軟軟的筆毫通過彈性寫出氣勢來。 那怎么樣用軟軟的筆毫寫出彈性出來呢?我們先看幾張照片。 ![]() ![]() ![]() ![]() 上面圖片是記載武當山的陳師傅,用“腰劍”一劍刺穿冬瓜的圖片,腰劍可以像皮帶一樣纏在腰上的一種軟劍,如此軟的兵器,沒有經(jīng)過專業(yè)的訓(xùn)練,是不可能做到的。圖片拍攝時,圍觀者紛紛欲試,換上多個人青壯漢子,使再大的力量,沒有一個人可以成功。在某種情況上來分析,軟軟的筆毫在紙上發(fā)力,軟軟的劍去刺穿物體,材質(zhì)不同,原理相近。 從這里可以引用到,毛筆的“頂指立鋒”,通過整個筆毫的彈性使筆肚形成了彎弓狀,在軟毫變直毫的一瞬間,盡量的垂直于紙面,那一瞬間軟軟的筆鋒在彈性的作用下變成了“直”鋒,立毫于紙上,一瞬間的穿透力,就是“錐畫沙”的錐子。 在于筆毫“彎弓”很重要 一瞬間的“垂直”很重要 毛筆筆毫“全身”緊至發(fā)力很重要 ![]() ![]() ![]() 之二:韌性發(fā)力 下面的圖片是老百姓常用的工具之一線鋸,線鋸是線的中段發(fā)力,發(fā)力原理是繃緊才有勁,不繃緊就是軟綿狀。毛筆的筆毫同線鋸材質(zhì)不同原理相近。沒有使用時是一種狀態(tài),發(fā)力時是另一種狀態(tài)。 這一點王羲之、米芾大神做出了典范,利用筆毫的中段,書寫時筆毫萬毫發(fā)力,讓單毫和多毫組合在一起,形成的“勒”的力量,似“勒馬韁”“鋸木頭”。 關(guān)于“勒”勢和“刷”勢,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記載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标P(guān)于中段發(fā)力,又會涉及到一分筆,二分筆,三分筆的問題。四海易術(shù)僅拋磚引玉,原理相通,知其然也須知其所以然。 ![]() ![]() ![]() ![]() ![]() 筆法之三:打點發(fā)力,影射凌空取勢的道理 以前看電影以為飛針發(fā)力都是假的,認為那些都是騙人的鬼把戲,后來看到了特警兵的演示,原來這是真的。 ![]() ![]() 特警兵通過訓(xùn)練力量,飛針速度,受力面積,垂直方向。 讓針與玻璃垂直相互受力,其自身的動能轉(zhuǎn)化成對玻璃的沖擊力,方向準,速度快,力量大,針尖受力面積小,在四合一綜合力的配合下,飛針將玻璃擊穿。 我們看古人墨跡,經(jīng)常采用凌空取勢,筆下“穩(wěn)準狠”,讓毛筆的筆尖觸動紙的一瞬間,有一種綜合發(fā)力,如猛虎撲食,老鷹撲兔,幾個動作一瞬間完成。 ![]() ![]() ![]() 凌空取勢同藏鋒取勢各有不同,如果用大白話來講,一個出尖,一個藏尖,出尖顯得靈動,藏尖顯得厚重,這些基本知識,一定要知曉。 ![]() 小結(jié)一下: 毛筆筆毫三個部位的發(fā)力,筆尖、筆腰、筆全身,一切技巧來源于長期訓(xùn)練,逐漸形成肌肉記憶,這也是字無百日功的由來。我是四海易術(shù),每天分享一點書法小知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