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味酸、微苦、咸,氣澀(《本經(jīng)》:“味酸溫”。陳注),入手太陰肺經(jīng)。斂辛金而止咳,收庚金而住泄。善收脫陷,最下沖逆。 【要義簡釋】 《傷寒》小青龍湯,方在麻黃(麻黃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半夏三兩,五味半升,細辛三兩,干姜三兩。陳注)。治太陽傷寒,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 仲景先生“水氣”一詞,病機總為土濕不運,病因多見寒水上泛,癥狀卻是多種多樣。此證之“水氣”為“痰飲”,十棗湯之“水氣”為“懸飲”,《金匱》“水氣三”釋文為“正偃則咳出清水”,“水氣十三”為“陰腫”;“水氣十四”為“腹大,不能自轉(zhuǎn)側(cè)”;“水氣十五”為“鴨溏”;“水氣十六”為“腹大,四肢苦重”;“水氣十七”為“腹大、臍腫、陰下濕”等。 “水氣三十二”原文:“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一句,大致可說明臟腑之“水氣”,常見為痰濁水飲之證;而經(jīng)絡(luò)之“水氣”,則常見為肢重膚腫之象。 小柴胡湯……真武湯,方在茯苓(茯苓三兩,白術(shù)二兩,附子一枚,芍藥二兩,生姜三兩。陳注)。治少陰病,內(nèi)有水氣,腹痛下利。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細辛、干姜各一兩。 參上注?!督饏T》“痰飲咳嗽”章,“先渴后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等文句,均可見“水氣”于臟腑多見為痰飲。 水氣病,當與《金匱》“痰飲”章合參。 ……五味酸收澀固,善斂金氣,降辛金之上沖而止咳逆,升庚金之下脫而止滑泄,一物而三善備焉。 五味子之能,可概為“斂肺、住泄”。 ……金收則水藏,水藏則陽秘,陽秘則上清而下溫,精固而神寧,是亦虛勞之要藥也。 此句亦可證“薯蕷”章注文之理。人生在世,不患乙木無生生之氣,實患辛金之多發(fā)少收。 【應(yīng)用參考】 《中華本草》載五味子有“增強中樞安定藥氯丙嗪及利血平對自個活動的抑制;促進肝糖元生成,保護慢性肝損傷,促進肝細胞病變修復(fù);抗?jié)儯桓纳菩募I養(yǎng)和功能;呼吸興奮;減少由氨水刺激而引起小肉鼠咳嗽次數(shù);祛痰;增強細胞合成蛋白、增強體液免疫;延緩衰老;預(yù)防動脈粥樣硬化;抗氧化;抗過敏”等藥理作用。《臨證用藥心悟》(王超 王博)稱,“在五味子、田基黃、垂盆草等諸多的降轉(zhuǎn)氨酶藥物中,以五味子一藥的效力最為顯著……故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將轉(zhuǎn)氨酶很多醫(yī)家多以之為首選之品。”《用藥雜談》(汪慶安)稱,五味子配仙鶴草能補氣強心。(體質(zhì)性低血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