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常談》:文章多謂之八斗之才。謝靈運嘗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謝靈運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詩人,他曾自夸自己非常有才華,但若是跟另一人相比的話,就差的太遠(yuǎn)了;能讓其如此崇拜的人,自然就是建安三曹之一的曹子建,曹植!
用謝靈運的話來說,若將天下才子分為一石,一石等于10斗。 “石”也稱“市石”,是市制容量單位。他自己獨占一斗,而曹子建卻獨占八斗,由此可見后世人對曹植的推崇。 實際上,曹家不止曹植這一位才子,曹操與曹丕在文學(xué)上的造詣也非常不低,這父子三人在當(dāng)年被稱作建安三曹,可謂是建安文學(xué)的代表。 人人都知曹植在文學(xué)方面上的成就很高,卻不知曹丕同樣如此,只不過沒有曹植的名氣大而已;他擅長詩文及辭賦,其名作有《燕歌行》、《與吳質(zhì)書》等,其中《燕歌行》全詩均用七言,句句押韻,在中國七言詩的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操就更不用說了,他所創(chuàng)作的《短歌行》、《觀滄?!?、《蒿里行》等等,無一不透露出這位亂世英雄的磅礴胸懷。要說這一家子,還真是才高八斗。 眾所周知,曹操在世時,曹丕就與曹植展開了激烈的世子爭奪戰(zhàn),最終曹丕勝利,曹植遺憾沒能繼承曹操的大位;當(dāng)曹操去世后,獨掌大權(quán)的曹丕,就開始找曹植的麻煩,稱其經(jīng)常以才華著名,讓他在七步之內(nèi)成詩。 在曹丕的逼迫下,著名的《七步詩》就這樣出來了!
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內(nèi)便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的七步成詩為后世廣為流傳,但版本卻各自不一,就拿課本中曾經(jīng)學(xué)到的來說,他出自于小說《三國演義》,至于上一段所提到的《七步詩》,是否為曹植所作,至今仍然有著一些爭議。 因為陳壽所著《三國志》,并沒有記載關(guān)于《七步詩》的任何信息,它最早出自于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xué)》。 《世說新語》的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但他畢竟不是正史,只能說在文學(xué)方面的可讀性較高,因此《七步詩》是否為曹植所著,在后世就大有爭議了。
除了《世說新語》之外,宋人撰寫的《太平廣記》中則記載著類似于《七步詩》的另一種版本。說的是曹植曾陪同曹丕出游,期間遇到兩頭牛在互相搏斗,于是曹丕就讓曹植作詩一首,但詩中不能有牛字。 曹植想了想后,便作出了一首《斗牛詩》:“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凹骨?!鞘橇Σ蝗?,盛氣不泄畢”。 在場的人無不拍手稱快,紛紛贊嘆曹植的才華,確實猶如傳言中那樣;但值得一說的是,《太平廣記》所記載的《斗牛詩》,比起《七步詩》更加不靠譜。
因為《太平廣記》是宋人所撰寫的文言紀(jì)實小說,那它的真實性就比較低了,由此可見,這件事情很有可能是后世人杜撰出來的;后人之所以杜撰出這樣一樁故事,主要就是為了突顯曹植的才華、以及曹丕不能容自家兄弟的胸襟。 其實曹植的才華大家有目共睹,完全不需要用虛假故事來突顯,單說曹植的《洛神賦》,就足以證明了曹植的才華橫溢,尤其是那句“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這句形容女子美麗的詩句,讓人觀之就覺得心神向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