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妣乃以潮公之母,云臺公之妻,公元1650年祖母張妣攜子從港口渠田莊外出乞討后,來到柴桑區(qū)城子鎮(zhèn)學(xué)業(yè)垅,并歿葬于此。為尋根溯源,探討、了解明末清初朱氏祖母張妣的真實(shí)生活現(xiàn)狀,現(xiàn)繼續(xù)將張妣和云臺公的生平情況,簡述如下: 張妣:生于明朝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609(己酉)年二月初四日寅時。歿于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丙申)年,享年47歲。(1656-1609=47歲)。 云臺公:生于明朝萬歷三十六年,公元1608(戊申)年八月十五日丑時。歿于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甲午)年十月廿一日午時,享年46歲(1654-1608=46歲)。 從譜序中看出,祖母張氏和云臺公,正出生于明末清初,國家局勢動蕩不定時期,自安三公十八世(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出生)遷入港口渠田莊,歷經(jīng)近兩百年,至云臺公(廿四世,1608-1427=181年),共七代,全部紅丁加上整個家族不足二十人,直到乾隆年間人口才逐漸興旺起來。這說明,祖母張妣和云臺公等在朱家畈生活的那段時光,是特別黑暗的時期。
![]()
那么,張妣和云臺公生活貧困,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呢? 1、萬歷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正是云臺公出生的那年,錦州、松山軍變。次年,張妣出生,日本侵略琉球。接著,齊、楚、浙三黨攻擊東林黨,加之期間,萬歷長達(dá)28年未上朝,不理政事,造成國不將國,民不聊生。 2、那時候,中國還是處于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土地大部分被有錢人霸占,安三公自和父親來到朱家畈定居,畢竟勢單力薄,只有靠賣苦力維持生計(jì)。 3、從家庭角度分析:在那個年代,一般成家正常年齡都是二十出頭。以潮公公元1645(乙酉)年出生,云臺公已到37歲(1645-1608=37歲),張妣36歲。說明云臺公家庭不是特別貧困,成家不會那么晚。 4、本來食不果腹的家庭,張妣的到來接二連三,五年生育了五個孩子,這自然給他們雪上加霜的生活帶來了巨大壓力,不得不外出靠乞討為生。 5、本身婚姻的影響。為了證實(shí)這個推斷,個人還是想從張妣和云臺公四柱入手,以更清楚地了解事實(shí)真相。 云臺公:戊申 辛酉己巳 乙丑 (戌亥為空,用神為水) 即:公歷1608年9月23日丑時(四柱缺水,從弱命局) 運(yùn)勢:壬戌 癸亥 甲子乙丑 丙寅 丁卯 4 14 24 34 44 54 (4歲上運(yùn)) 云臺乃南軒公之子,南軒公22歲生子云臺,公生于萬歷十四年,即公元(1586)年,歿于永歷五年,即公元(1651)年,享年65歲。 這說明,云臺公小時候和青年期,生活能得父母之愛, 但從云臺公四柱,“劫”字居年干可以看出,當(dāng)時,南軒公家境并不寬裕,也是吃了上頓愁下頓。
云臺公,性情和善,個子不大,子息成群,然待兄長不分彼此,其子以潮這點(diǎn)很像其父。14歲上癸亥運(yùn),用神到位,填實(shí),女人緣早。說明這段時間內(nèi),夫妻感情還不錯,直至34歲,水空,只有丑土里面含有部分水氣,夫妻感情才顯得十分淡薄。張妣正是41歲生下四子以德公之后出走的,時年,云臺公已經(jīng)42歲,直至丙寅運(yùn),木火地,4年期間夫妻之間沒有一點(diǎn)音信。公元1654(甲午)年,流年甲午引動己土之墓,用神受制,云臺公離世。 張妣: 己酉 丁卯 丙辰 庚寅 (子丑為空,官星偏弱) 即:公歷1609年3月9日寅時 運(yùn)勢: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0 20 30 40 50 10歲上運(yùn) 丙火生于卯月,地支寅卯辰合東方木,丁火助其勢,日干按照從旺來論,用神為木火。從四柱分析,夫妻五行沒有互補(bǔ)性,加之張妣官星偏弱,辰與卯相害,年干帶傷官,明顯可以斷定婚姻不順。張妣對任何事都自己的見解和主張,為人義氣大方,面色紅潤,有氣質(zhì),針線活稱得上是好手。公元1650(庚寅)年,時年張妣41歲(1609-1650=41歲),正入辛未運(yùn),四子以德出生不久,現(xiàn)在看來大約是1650(庚寅)年農(nóng)歷七月開始出走,這年驛馬主事,有走動之象。 公元1656(丙申)年,流年丙申,助力忌神,四柱一片殺氣,四個地支全部受害,用神木火損傷,張妣元?dú)獯笮?,去世,葬城子?zhèn)陳姓屋后亥山巳向。 上世紀(jì)八十年代末朱氏開始續(xù)序家譜,期間因文革破四舊等影響一直中斷。后來,族房叔爺鐘水帶領(lǐng)大家在距家?guī)桌锏氐南挛萆綄ふ覐堝{葬,結(jié)果無功而返。直至2023年家族又開始續(xù)譜,中午,我午睡起來,突然,不知是一種什么力量引導(dǎo)我脫口而出:張妣不在下屋山,就在我現(xiàn)在居住的房屋附近。當(dāng)時,隔壁嬸娘青蓮和我妻子在場,她們莫名其妙,不知道我說什么。于是,整整一個下午直到夜晚11點(diǎn),我從電腦中調(diào)出陳家的家譜仔細(xì)閱讀,果然發(fā)現(xiàn),解放前學(xué)業(yè)壟就有陳姓居住,并且是從康熙五十年,即公元1711年開始有文字記錄。解放前,學(xué)業(yè)垅曾是陳家渡口,據(jù)老人講,陳姓早已在學(xué)業(yè)垅上首陳家岔居住過,直到1944年陳姓德字輩,仍有歿葬文字記錄。陳姓在這里生活了幾百年,我們卻怎么都忽視了呢?為了仔細(xì)考證,黃昏我端著羅盤再次核對亥山巳向的方位,估計(jì)就在如今金錦元長子屋后面那一排或下兩排耕地上,與以潮公墓葬是同山背靠背的。再說,當(dāng)年以潮公年齡還小,將母親葬在學(xué)業(yè)垅附近符合常理,絕對不會舍近求遠(yuǎn),葬在下屋山。 張妣歿于1656年,也許譜序是后來補(bǔ)敘的,但也可以說陳姓在順治年間就已經(jīng)在這里居住過。陳應(yīng)璞三子相樸譜序中,提到乾隆甲午(1774)年葬屋后首坐坤向艮,即坐西北向東南。說明當(dāng)年陳姓建房是坐西朝東,后來可能由于北風(fēng)過大,才逐漸遷到對面坐東朝西建設(shè),目前部分老年人只知道陳家屋場是靠近棗樹灣那邊坐東朝西的,卻不知道陳姓最早居住地點(diǎn)是坐東朝西的。 之前,此地未有歿葬記錄,自從相樸至德麒、德麟、德鳳之后(1774-1944)年,再無記錄。估計(jì)舉家已經(jīng)遷移。說明陳姓在此生活至少有三百多年,這些陳姓家譜上記載的比較詳細(xì)。 只可惜,張妣墓穴不曾留有碑記,如今幾百年過去,子孫們再也難以確定其具體歿葬位置,只能通過文字來緬懷和追憶。 城子鎮(zhèn)學(xué)業(yè)垅以潮公九世孫:朱承星 撰 |
|
|
來自: 天涯共暖 > 《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