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 我是苦力強強,一個前程四緊的中年男性。 今天說說張愛萍將軍。 他曾是我國原子彈工程的第一任總指揮,親眼看到“蘑菇云”在戈壁灘升起。 能完成這么大工程的張愛萍,是科學(xué)家嗎?不是。是工程專家嗎?不是。是天縱英才嗎?不是。 當(dāng)年,陳毅同志讓他去調(diào)研原子能工業(yè),他說, “我只知道山藥蛋,不知道原子彈?!?/span> 這樣一個人,如何讓原子彈在羅布泊成功爆炸? 長風(fēng)過大云,往下看,不要停: (今天的內(nèi)容,有3300多字,但絕對值得看到最后。) 01 我覺得,起初愛萍同志并不想摻和原子彈的工作。 當(dāng)時,決策層對于該不該上馬原子彈項目,還沒拿定主意。 少奇同志建議,我們先做一個調(diào)研,看看可行性大不大。 誰去做調(diào)研? 陳毅同志點了愛萍同志的名,他只能硬著頭皮去。 為什么是愛萍同志? 這里要稍微擴展一下,原子能工業(yè)所涉及的下游產(chǎn)業(yè)、相關(guān)部門,橫跨了軍隊、國防工業(yè)、國防科技、交通、建設(shè)、化工、冶金、電力等十幾個門類。 僅軍隊、國防工業(yè)、國防科技這三個板塊,背后體系就錯綜復(fù)雜,而愛萍同志當(dāng)時身兼三職,分別是軍隊的副總參謀長、國防工辦副主任、國防科委副主任。 原子彈項目跟這三個板塊的工作最密切相關(guān),所以,擔(dān)子就落在愛萍同志身上。 愛萍同志開始調(diào)研。 他知道自己不是原子能的專家,就找到原子彈的專家,了解哪些部門跟造原子彈相關(guān)。 然后帶著專家,跑遍了這些部門,只問四個問題: 1.你的任務(wù)是什么,在全局里是什么位置。 2.現(xiàn)在進度如何,你遇到什么難題。 3.解決這些難題,你需要什么條件、資源。誰有這些條件和資源。 4.如果給你條件和資源,你最快多久能完成任務(wù)。 思路是不是很清晰,是不是一下子就抓住重點。 一個月后,愛萍同志給中央提交報告。 主要內(nèi)容就三點: 1. 1964年,可以完成核爆試驗。 2. 原子彈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實驗室的階段,難的是從實驗室搬到戈壁灘,把實驗室里的小實驗,變成大爆炸。 3. 原子彈工程,看起來紛繁復(fù)雜,但所需的材料,就在現(xiàn)有的工業(yè)體系中。換句話說,以目前的條件,可以實現(xiàn)。 結(jié)論是,由中央和國務(wù)院出面,協(xié)同各部門,搞一次大會戰(zhàn),1964年完成核爆試驗完全有可能。 關(guān)鍵不是錢和技術(shù),是組織協(xié)作。 報告遞上去了,決策層決定:要做原子彈, 為了更高效地統(tǒng)籌各個部門,經(jīng)教員的批準(zhǔn),中央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由周總理抓大方向,賀龍、李富春、李先念等十幾位同志參與,共同協(xié)調(diào)。 至于一線的具體工作,由愛萍同志負(fù)責(zé)。 至此,愛萍同志成為中國第一次核試驗總指揮。 02 愛萍同志開始奔波: 統(tǒng)籌原子彈相關(guān)的十幾個部門,安排科學(xué)家、部隊奔赴戈壁灘,在戈壁上建起實驗室、試爆場、營房。 幾十年后,許多當(dāng)年奔赴戈壁灘的科學(xué)家,還清楚記得,在他們離開北京,奔赴戈壁之前的動員會上,愛萍同志說的話: “一個人來到世上,無非兩條路,一是要做官,一是要做事。 做官的,你們就留下,我那里無官可做;要做事的,就跟我走! 戈壁灘上能做成驚天動地的大事業(yè)!天蒼蒼,野茫茫,到處青山埋忠骨。愿意跟我走的,現(xiàn)在就簽名!” 一位老知識分子曾告訴愛萍同志的兒子, “是你父親的一場報告,影響了我的一生。我這一待就是三十年?!?br> 科研工作者們常年待在戈壁,愛萍同志常常往返于北京和青海,給周總理匯報工作。 經(jīng)常一下飛機,直接去總理那里。同時,愛萍同志的夫人就找人去街上買西紅柿、黃瓜、西瓜等,一筐一筐買,搬到飛機上。 愛萍同志回到青海,把這些蔬菜水果分給基地工作人員,給大家補補水。 愛萍同志常常是把西瓜啃得只剩一層皮,然后放在桌上,自己出去辦事,回來后,再用瓜皮擦擦嘴,燒開水時,又把這個瓜皮扔進壺里煮,讓高原的堿水沒那么苦澀。 在苦澀的味道中,核試驗不斷推進: 1963年5月-11月,成功進行七次局部縮小尺寸的分解爆轟實驗。 1964年1月14日,蘭州濃縮鈾廠生產(chǎn)出高濃縮鈾。 1964年6月6日,順利完成原子彈一比一模型爆轟實驗。 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基地的通訊、道路、機場等工程完工。 最后的核試驗,要來了…… 03 1964年9月23日,下午4點40分-5點40分,北京長安街上的一間會議室,坐著周恩來、賀龍、陳毅、張愛萍等十一人。 周總理一臉嚴(yán)肅: “這個時期就根本不要寫信了。你們也不要(因)私事打電話。上梁不正下梁歪,什么消息也不準(zhǔn)漏出去……我老婆是黨員、中央委員,不該說的我也不說?!?br> 特別叮囑愛萍同志, “(你們)準(zhǔn)備好了,打個電話給我們,不要說具體時間,就說20日之前,我們就知道了?!?/span> 周總理又問了一個問題: “萬一不響,今年能再做一個嗎?” 愛萍同志回答,“要隔兩三個月?!?/span> 總理沉吟, “不響外面也不會知道,也要準(zhǔn)備不響……還要防止響了以后他馬上報復(fù),也不一定,但總要有些準(zhǔn)備。” 之后,總理開始布置分工。 愛萍同志離開之前,總理說,掏掏你的衣兜,有沒有紙條。 會議不準(zhǔn)做記錄。 從那天開始,愛萍同志沒給家里打過電話。 會議后的半個月,10月4日,原子彈運抵核試驗場區(qū)。 鄧稼先、王淦昌等科學(xué)家去現(xiàn)場驗收。 10月9日,驗收結(jié)束,愛萍同志在上報中央的報告上簽字。 10月10日,愛萍同志的副手,乘專機飛到北京,當(dāng)晚11點10分,送達周總理辦公室。 10月11日凌晨,周總理批示: “同意一切布置,從10月15日至20日之間,由你們根據(jù)現(xiàn)場氣象情況決定起爆日期和時間,決定后報告我們,你們往來電話均需通過保密設(shè)施由暗語進行。” 帶著周總理的指示,愛萍同志的副手,連夜坐飛機回羅布泊。 終于到最后一步了。 04 10月15日,上午10點半,根據(jù)氣象匯報,愛萍同志確定起爆時間為: 10月16日下午3點。 中央批準(zhǔn)。 10月16日凌晨4點半,愛萍同志去爆炸核心地帶,做最后視察。 10月16日中午12點,接到周總理指示: “如無變化,不必再往來請示了。'零時’(爆炸)后,無論情況如何,立即同我直通一次電話。” 10月16日下午2點半,在離起爆點約60公里的觀察所,愛萍同志面無表情,看著遠(yuǎn)方。 倒計時30分鐘。 29分鐘 20分鐘 15分鐘 10分鐘 8分鐘 5分鐘 3分鐘 2分鐘 60秒 30秒 5秒 4秒 3秒 2秒 1秒 一團巨大的火球騰空而起! 天空和大地燃燒起來,太陽都顯得黯淡無光。 隨后一聲巨響!沖擊波橫掃戈壁! 火球升高、翻滾、最終定格成一朵橫亙在天地間的蘑菇云。 愛萍同志直勾勾地看了足足四分鐘,才拿起電話,撥給周總理: “成功了?!?br> 電話沒有回音,周總理沉默著: “是不是真的核爆炸?” 愛萍同志也愣了,誰也沒真的見過核爆炸,不知道應(yīng)該是什么樣子。 愛萍同志問身邊的物理學(xué)家王淦昌,王淦昌沉默了一會,說, “應(yīng)該是的?!?/span> 愛萍同志把王淦昌的判斷和眼前的景象告訴總理。 幾分鐘后,周總理傳達教員的指示,查清楚是不是真的核爆炸,國外不相信怎么辦? 兩個小時候,愛萍同志簽發(fā)了一份由多方專家檢測并認(rèn)定的報告: 中國第一枚原子彈的威力,在兩萬噸TNT當(dāng)量以上。 成功了! 從1962年11月3日,教員批示同意成立原子彈專門委員會,到1964年10月16日,戈壁灘升起蘑菇云,共713天。 空曠干燥,風(fēng)沙滾滾的羅布泊上,傳來廣播聲: “同志們,我們試驗成功的消息傳到北京了!周總理來電話,代表黨中央、毛主席和國務(wù)院,向參加這次試驗的全體同志祝賀!” 歷史屬于勇敢智慧勤勞的人民。 05 爆炸前三天,愛萍同志組織指揮部全體人員,去游覽附近的樓蘭古國遺址。 本來,愛萍同志是想爆炸成功之后,再來這里看看。 那天,他臨時改變想法: “不是成功了再來看,而是看完了再成功?!?/span> 那天,去游覽的每個人都惴惴不安,不知道到幾天后是一鳴驚人,還是像樓蘭古國一樣,淹沒在黃沙中。 2000年,中央獎勵了一批兩彈一星的有功人員,授予“功勛科學(xué)家”稱號。 頒獎大會上,有人記起愛萍同志當(dāng)年在動員大會的講話: “在座的有讀過《封神演義》嗎? 來無影、去無蹤、千里眼、順風(fēng)耳、移山倒?!?/span> 今天,你們的工作就是變神話為現(xiàn)實。 將來,后人們也會為你們封神的。記住,你們中的有些人,將來是會上共和國的封神榜的!” 這些人是于敏、王大珩、朱光亞、王淦昌、程開甲、鄧稼先、錢三強…… 最后,我想用王昌齡的一首詩來結(jié)尾: 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P.S. 如果這篇的閱讀量超過1萬,下一篇寫愛萍同志的更多故事。 期待你的轉(zhuǎn)發(fā)、點擊在看,我們下周見! 本文參考文獻: 張勝,《從戰(zhàn)爭中走來》 李旭閣,《原子彈日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