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xiàn) 靜海五七干校舊址 秋風象一把柔韌的梳子,梳理著靜靜的團泊洼; 秋光如同發(fā)亮的汗珠,飄飄揚揚地在平灘上揮灑。 高粱好似一隊隊的“紅領(lǐng)巾”,悄悄地把周圍的道路觀察; 向日葵搖頭微笑著,望不盡太陽起處的紅色天涯。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蒼綠的葉子撫摸著快熟的莊稼; 密集的蘆葦,細心地護衛(wèi)著腳下偷偷開放的野花。 蟬聲消退了,多嘴的麻雀已不在房頂上吱喳; 蛙聲停息了,野性的獨流減河也不再喧嘩。 大雁即將南去,水上默默浮動著白凈的野鴨; 秋涼剛剛在這里落腳,暑熱還藏在好客的人家。 秋天的團泊洼啊,好象在香矩的夢中睡傻; 團泊洼的秋天啊,猶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 …… 郭小川這首《團泊洼的秋天》十分有名,拋開詩篇后部分托物言志,講革命斗爭的內(nèi)容不表,前邊的12行單純是寫景,把團泊洼的秋天美景概括的非常詳細,清新自然,也使靜海團泊洼蜚聲全國。從詩中不難看出,團泊洼在當時是一片低洼濕地,位于獨流減河南岸,薛家房子村北面。如今再到團泊洼,盡管已經(jīng)舊貌換新顏,但大片的草場和搖曳的蘆葦仍是是標志性景觀。 ![]() ![]() 郭小川是一位著名詩人,文革前曾任中國作協(xié)黨委副書記。1975年他在團泊洼五七干校生活并寫入了這首詩篇。 ![]() ![]() 五七干校是文革期間,為貫徹毛主席《五七指示》和讓干部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將黨政機關(guān)干部、科技人員和大專院校教師等下放到農(nóng)村,進行勞動、學習和改造的場所。1968年,黑龍江柳河干校命名為“五七干?!?,成為中國第一個以此命名的干校,此后大批五七干校在各地開辦。 ![]() ![]() 位于靜海團泊洼的這處“五七干校”為文化部隸屬。1969年9月下旬創(chuàng)辦于河北省懷來縣,由八個協(xié)會和戲曲研究室、電影劇本創(chuàng)研室、音樂出版社、音樂研究所等十二個文藝單位的七百余人組成,1970年1月遷至寶坻縣。河北省軍區(qū)宣傳隊于1970年6月7日進駐干校,因?qū)氎娴貏莸屯荩煌ú槐悖?970年9月遷至靜海團泊洼。當時有學員627名,知識青年57名。 ![]() ![]() 這些學員均是享譽全國,德高望重的藝術(shù)家,均被定為有政治或歷史問題,如周揚、華君武、秦兆陽、呂驥、吳祖光、江楓、宋揚、郭小川、王朝聞等。這些著名文學家、藝術(shù)家在靜海團泊洼“五七”干校生活了五年,至1975年離開。 ![]() ![]() 現(xiàn)在的五七干校舊址,僅存一座1970年建造的門樓。門樓為紅磚砌外包水泥的兩根柱子,現(xiàn)在水泥已經(jīng)脫落,四角的紅磚都已風化。后來用角鋼對其進行加固,文保碑和標識牌都立在這里。在門樓南邊有一座廢棄的學校校舍,校舍后有一個水泵房,應(yīng)該都是當年遺存,但也經(jīng)過了后來改造。至于前些年網(wǎng)友拍攝的水塔,已經(jīng)不見了蹤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