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珠一體,昉於揚子雲(yún)。而以連珠為銘,又以之論文,皆清人創(chuàng)格,尤可寶之。兪曲園、皮鹿門二先生為《左傳連珠》,專以左氏語作對。札瘥夭昬之時,拘於室,觀今人四六,每嘆其用典多不倫者。四六主對,徒有上句,下句待塡,扣頭欲碎,未之能得,遂勉強以他語湊泊。近世以駢語名者,或不讀書。稍有幾句耦語,不過如楚卿之弁,糞土耳。之文初睇之似精巧,實多詞意逖違,不知所云。詞浮於意,眞意難出。是猶命子貟而子朱欲冒,安能厭心?直墜惡道,下下之品。曲園有“皮不存而毛安傅,悖哉虢射之言;梁無矣而粗有之,允矣公孫之對”句,適中其弊。夭札之春,或問學(xué)四六惡乎始。曰始於連珠。寄深於淺,截長為短,而四六之體於是乎權(quán)輿。用事必切,用語必精,説理必透,非穿鑿心胸,不能獲焉。運典之法,皆於染翰見之。每成一首,即施於用,可矣。余近以學(xué)餘偶暇,制《左傳連珠》一卷。始自六月旣望,終於七月四日,得文凡五十首。雖未逮於前修,庶無違乎古意。以磚引玉,聊供嗤點,使後人軼焉而上,駸駸入古。則斯文可復(fù),亦美談乎。庚子溽夏,遷徙之役前一日記之。 一、蓋聞物有常經(jīng),貴不失所;天從所欲,屢有其殃。是以魯午之作楚宮,徒見隕身之釁(襄三一);衛(wèi)輒之效夷語,適征亡命之方(哀十二)。 二、蓋聞無妄之利,惡報恆隨夫貪心;大奸似忠,甘言每飾其借口。是以齊師頓於成邑,誠未喩其息肩(昭二六);鄭人禍於許國,轉(zhuǎn)自稱乎假手(隱十一)。 三、蓋聞欲開其地,先思配德;大亂於國,誰與非義?是以華氏不能守舊墉(昭二一),梁伯無以城新里(僖十九)。 四、蓋聞心神不壹,咸見於儀止;志用之貳,難隱其浮澆。是以陳之五父,臨歃如忘(隱七);楚之三軍,在陣而囂(成十六)。 五、蓋聞國家治亂,上總天文;人事興亡,咸歸運會。是以鳥害於帑,周、荊有崩薨之憂(襄二八);蛇乘於龍,鄭、宋値飢饉之歲(襄二八)。 六、蓋聞賴以聲明,不喩於義;求其默契,唯在乎心。是以必待援手之約,欒盈始翦乎晉(襄二三);但需躡足之信,士會已歸自秦(文十三)。 七、蓋聞一朝之誠,修之甚易;十世之宥,實以難矜。是以伍相之忠,翻加屬鏤之賜(哀十一);楚子之妄,猶悛醉飽之心(昭十二)。 八、蓋聞亂士私心,挑焉有害;君子高義,昭然可度。是以昭子之節(jié),著於吠犬(昭二三);鄭伯之弒,災(zāi)起烹鼉(宣四)。 九、蓋聞謀事不臧,聚為怨府;任人而昧,開其亂門。是以都邑遷以蔡昭弒(哀四),雍糾死而鄭厲奔(桓十五)。 一〇、蓋聞勝敗之徵,可得諸預(yù)卜;存亡之勢,每證乎妖謡。是以吳之入郢,於六年以後(昭三一);晉之亡虢,在十月之交(僖五)。 一一、蓋聞寤寐所思,發(fā)為異兆;精神之動,可見機先。是以呂相退而入泥,驚其射月(成十六);晉侯伏而盬腦,飾以得天(僖二八)。 一二、蓋聞兵之強弱,不在禮之厚??;政之嚴寛,取於世之治亂。是以遊吉用猛,弭盜於萑苻之澤(昭二十);茲甫之仁,喪師於泓水之戰(zhàn)(僖二二)。 一三、蓋聞匹夫之勇,恃之必危;愛人之心,濫而多亂。是以阻兵之州吁,眾仲方喩以治絲(隱四);厲劍之白公,子西猶視之如卵(哀十六)。 一四、蓋聞小人好利,聊假虛禮而飾名;君子奉公,暫因大權(quán)以成事。是以伯石三讓,愈旌委蛇之情(襄三十);子閭五辭,足見忠信之志(哀六)。 一五、蓋聞戰(zhàn)陣之間,需存主從之義;存亡之際,不容父子之情。是以欒鍼呵父以侵官,宜其在禮(成十六);慶鄭棄君於愎諫,必有加刑(僖十五)。 一六、蓋聞君子崇義,樂丈夫之交;大人契心,與高士為友。是以季札之遇子美,甫見傾心(襄二九);叔向之驚鬷明,一言握手(昭二八)。 一七、蓋聞深衷之訴,或用託辭;隱語之成,尤需妙意。是以登首山而呼庚癸,有山之對奇哉(哀十三);視眢井而辨麥麯,無社之號怪矣(宣十二)。 一八、蓋聞人有智愚,不能貌相;性之善惡,弗可膚裁。是以鬷蔑之賢,不由面矣(昭二八);子痤之戾,當在心哉(襄二六)。 一九、蓋聞異常之行,恆為其利祿;無故加惠,必察其公私。是以寡取之陳桓,式訛民心之向(昭三);頻施之宋鮑(文十六),實累篡位之資。 二〇、蓋聞疆埸之爭,唯戎是利;危亡之際,莫篤於仁。是以倒戟而出鄭人,乃反譏以違命(宣二);投衡以脫晉廣,宜見誚為數(shù)奔(宣十二)。 二一、蓋聞威儀不定,高下未分;位望非宜,喪憂幷至。是以子圍之假服衛(wèi),所以不臣(昭元);程鄭之佐下軍,轉(zhuǎn)覺難適(襄二四)。 二二、蓋聞亟人以禍,不免徇私;處世之衰,尤需奮智。是以崔之薄、慶之厚,盧蒲嫳實以亂家(襄二七);大國令、小國共,合左師於焉保世(昭元)。 二三、蓋聞懿親之好,多由故勛;輔弼之臣,貴乎戚黨。是以禮新敍舊而楚國興(昭十四),棄親用羈而單公喪(昭七)。 二四、蓋聞人心所懼,演為休祲之端;事理超常,未必禍福之跡。是以洧淵之龍相鬥,禜也奚為(昭十九);宋都之鷁退飛,問之無益(僖十六)。 二五、蓋聞眾志一心,立圜盈虛之勢;同德度義,可弭強弱之分。是以夏后之滅過、戈,眾纔一旅(哀元);周王之伐商紂,臣有十人(昭二四)。 二六、蓋聞堅壘之隳,終由內(nèi)叛;大族之覆,乃在徇私。是以申巫以族誅,緣起夏姬之色(成二);紀鄣之城破,禍生莒嫠之絲(昭十九)。 二七、蓋聞身暗昧則敗事,己當之而有虞;上昭明以流澤,民受之而多祜。是以微禹之力,人盡如魚(昭元);抑齊之君,動皆似鼠(襄二三)。 二八、蓋聞君子以寛和處事,屢有嘉行;小人之慳吝為常,良多淺見。是以晉侯之除呂、郤,機生見斬之袪(僖二四);楚子之敗城濮,源自弗致之弁(僖二八)。 二九、蓋聞貞士守節(jié),務(wù)寧亂以安邦;兵家好詭,因取奇而制勝。是以董安于之定趙氏,效死捐生(定十四);中行子之敗無終,崇卒棄乘(昭元)。 三〇、蓋聞忽微之惡,漸成覆滅之由;尺寸之誠,稍聚幽冥之報。是以齊侯戶下,猶悔代瓜(莊八);輔氏軍前,尙能結(jié)草(宣十五)。 三一、蓋聞功唯眾建,必期三軍之盛;事以協(xié)成,難恃一人之武。是以乘材而駕,尤嫌自夸(哀二);勇氣之餘,殊非易賈(成二)。 三二、蓋聞人才所用,務(wù)有專門;效力之施,求諸才地。是以由於其武,難以任之城(定五);裨諶能謀,不能獲於邑(襄三一)。 三三、蓋聞位之崇貴,雖奠於傾危;人有尊隆,不由其善惡。是以天之如楚子,逃也非宜(宣四);楹以比季孫,去之不可(昭元)。 三四、蓋聞妄言者敗,遑論其他;當事者迷,莫知是否。是以晉侯投矢,已失為師(昭十二);寧子舉棋,不勝其耦(襄二六)。 三五、蓋聞貪惏肇禍,恆釁乎錦上添花;翊贊之經(jīng),必在於雪中送炭。是以虞叔奔亡之禍,源於璧、劍之求(桓十年);韓厥翼卵之恩,彰自原、屛之難(成八)。 三六、蓋聞成仁者,寧以私仇而棄善;持國者,每因一快以失宜。是以柏人守城,柳朔之死無可僭(哀五);桃茢祓殯,荊人之悔也何及(襄二九)。 三七、蓋聞殊死以為勇,非有益而莫為;好名以害身,豈達人之所取。是以蹈死地之子路,庸比返魯之高柴(哀十五);奉虛名之棠公,不如適吳之申胥(昭二十)。 三八、蓋聞貪惏者心之常,過其度而禍己;規(guī)求者性之弊,厭其欲以亡身。是以樂喜之賢,以不貪為寶(襄十五);晏嬰有智,以足欲勸人(襄二八)。 三九、蓋聞狂妄之行,有時休慶;淫昏之鬼,非所咨諏。是以卜己以僂句之龜,吉其可僭(昭二五);用人於次睢之社,霸也難求(僖十九)。 四〇、蓋聞兵無定法,致勝為先;計取合宜,克敵是務(wù)。是以襲其藉稻,鄅子無歸(昭十八);誘以采樵,絞人盡覆(桓十二)。 四一、蓋聞觀人之臧否,必當患難之時;慮事之安危,應(yīng)在平居之態(tài)。是以鮑子之智,反不如葵(成十七);齊侯以偷,難乎食麥(文十七)。 四二、蓋聞嫌乎壤地者,攝於威以協(xié)謀;篤於親族者,因於利而莫顧。是以兼乎家室,齊國之二惠相猜(昭八);被吾甲兵,漢陽之諸姬始睦(桓六)。 四三、蓋聞春秋所錄,因褒貶以徵實;傳記之文,取恢奇而多妄。是以鉏麑觸槐而死,所嘆蓋出以臆説(宣二);介子攜母而亡,其言皆取乎想象(僖二四)。 四四、蓋聞門戶之見,存乎小大之別;尊卑之名,乃是虛實所繫。是以齊非吾耦,鄭忽之讓婚宜哉(桓六);魯也列國,叔孫之違命可矣(襄二七)。 四五、蓋聞聽人而救難,未為慶賀之由;禁暴以安民,如見征伐之義。是以楚莊王不為京觀,所以樹德(宣十二);季文子欲立武宮,譏其非禮(成六)。 四六、蓋聞奢以為模,不能孚眾;儉而立楷,乃可勤民。是以厚斂彫墻,晉靈公難乎固社稷(閔二);篳路藍縷,若敖氏所以啓山林(宣十二)。 四七、蓋聞昏主暴虐,所防者虎狼之心;大國凌遲,尤忌其蜂蠆之尾。是以吳方無道,瘈狗足虞(哀十二);晉也已偷,瘠??晌罚ㄕ咽?。 四八、蓋聞華實滋蔓,猶蔭蔽其本根;唇齒契合,庶撐扶於表裏。是以宗族之枝葉先落,晉之公室懼卑(昭三);鄰好之輔車失依,虞之臘祭無繼(僖五)。 四九、蓋聞得失可證,求諸譬喩所得;好惡無常,肇乎口舌之辯。是以毛將安附,秦晉之親從不成(僖十四);重也何肥,君臣之嫌隙始見(哀二五)。 五〇、蓋聞怨讟以娛玩而甚,流為罪愆;癖好為刑賞之經(jīng),背乎繩墨。是以衛(wèi)懿公之爵鶴,乃喪身之所由(閔二);季平子之介雞,將亂門而是過(昭二五)。用以自箴也。 左傳連珠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