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醫(yī)界,有一張?zhí)貏e有名的湯方源于東漢,為大醫(yī)張仲景所創(chuàng),叫八味腎氣丸。 到了宋代大醫(yī)錢乙拿掉了其中的兩味藥,把剩下的六味藥組合在一起,又成了另外一個大名鼎鼎的湯方,六味地黃丸。 時間轉眼又到了晚清大醫(yī)家凌奐在六味地黃丸里頭再加柴胡、磁石,這樣它就變成了一個治耳朵的傳世名方,叫耳聾左慈丸,主要治腎虛耳鳴。
耳朵和腎的關系,《黃帝內經(jīng)》一句話就解釋清楚了,腎開竅于耳。又說,腦為髓海,腎主骨,生髓。 就是說耳朵是腎開在頭面部的窗口,所以腎好不好,看耳朵就能知曉七八。
而大腦就像一個蓄電池,要想保持正常運轉,就要不斷充電,腎氣就是內在能量,腎把精氣源源不斷地上輸?shù)酱竽X,大腦再分給口眼耳鼻七竅。
所以無論從哪方面來看,耳朵和腎都有著分不開的關系,只有腎中精氣充足,你才能耳聰目明。
耳聾左慈丸,這個方子現(xiàn)在也被制成了中成藥。
熟地:是地黃的干燥塊根,它還有一個兄弟叫生地,生地經(jīng)過炮制之后變黑了,就叫熟地,熟地去掉了生地的涼性,藥性偏溫,偏補。
熟地補腎、填髓的作用特別好,而且是既能補又能藏,既能把腎精補足,又能把精氣牢牢守住,不外泄,如果把腎比作一扇門,熟地的這個藏的作用就相當于在這扇門上加了一把鎖。
山藥最大的作用是補脾,但是不要只把它當作補脾藥來用,其實它是脾肺腎一起補的。
山茱萸:好多人總是把山茱萸和吳茱萸混為一談,二者只差了一個字,但作用完全不同,它沒有吳茱萸那么霸道,比較乖巧,所以山茱萸補益的作用更大,主要是補肝補腎。 到這里,三味藥都是補的,不過光補不行,還得泄。
這個泄,當然不是說把補進去的東西再泄出來,它泄的是什么呢?泄的是身體里的水濕濁氣。
你看水濕也好,濁氣也好,是不是身體里一些不好的,不需要的東西?
只有把這些不好的東西泄出來,好的東西才能補得進去。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一吃補藥就上火的原因,中醫(yī)管這個叫虛不受補,其實就是身體太濁了,濁氣濁水把藥性逼到頭面上去了。
所以又用了茯苓、澤瀉來泄?jié)?,丹皮清火氣,整個方子的思路就是一邊補,一邊為身體開路,從金匱腎氣丸,到六味地黃丸,再到耳聾左慈丸,歷代大醫(yī)都秉承著這樣的治療思路。
最后兩味藥,柴胡和磁石,柴胡往上走,引藥入耳,磁石往下走,納氣歸腎。古醫(yī)書上說,磁石治腎家諸病,而通耳明目。
我是國醫(yī)堂中醫(yī)李全勝,如果你有耳鳴、耳聾等問題,可以評論區(qū)留言,我來幫你解答困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