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李愛英│我的母校和恩師

 杏壇歸客 2023-05-20 發(fā)布于山東

我的母校和恩師/李愛英

與中國海洋大學李蘭生教授采訪濰坊學院原中文系教授張士廉老師。張老師今年85歲,精神矍鑠,非常健談。張老師供職昌濰師專時,是當時學歷最低的一個,卻是第一個有專著的人,后成為師范專業(yè)的通用教材。他還提到陳炳熙,說陳主任退休后,曾跟他說過一句話:我再也不用開會發(fā)言了。讓人唏噓不已。陳炳熙給我的第一本集子寫過序。安丘二中第一任校長魏陶齡,是時任昌濰坊行署主任魏建毅的親叔叔,當然有話語權,他對青年老師的保護,讓人非常感動。當時大興勤工儉學,魏校長說我們種出的大蔥比墨水瓶還粗。1960年,安丘二中曾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文教戰(zhàn)線先進單位,張士廉代表安丘二中參加歷時兩個月的表彰大會,期間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并帶回由周恩來親筆書寫的獎狀。
本來訂了三樓的雅間,但張老師的老伴走不上去,遂改在一樓大廳。張老師菜沒吃多少,但思維敏捷,談了許多二中成立時的往事,似乎看到了二中文化的源頭。(李萬瑞)



張士廉恩師是家父在安丘二中上學時的語文老師;當年在二中教學的時候,二中獲得全國文教戰(zhàn)線先進稱號,張老師作為代表進京領獎,受到周總理接見,是二中的驕傲!張老師也是我在昌濰師專求學時的寫作課導師。他既是我事業(yè)上的指導恩師,更是我生活中的重要引路人。他是不同意我?guī)煂.厴I(yè)回故鄉(xiāng)教學的老師,又是把我從安丘二中提留到濰坊師專工作的恩人,更是支持我去青島工作的濰坊學院第一人。同時,也鼓勵我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1981年8月24日,我跨入了昌濰(濰坊)師專大門。當年貧窮和習俗,沒有什么家長送孩子上大學的,更沒有電話手機等現(xiàn)代化設施。于是父親手寫了一封信,介紹我拜望張老師。等到去他們家的時候,他興奮地告訴妻子:呀,某某是他教初中時候的愛徒,他的女兒都上大學了!真快!太好了!
從此,整個大學期間我就時而去他們家打牙祭,溫阿姨給我吃學校食堂里見不到的瘦肉湯和煎雞蛋餅,還說我太瘦太矮了,需要補!張老師夫婦待我一如自己的孩子們,那些關懷備至讓我覺得自己真的好命!甚至畢業(yè)前夕,還強調留城可能更有利于事業(yè)發(fā)展。只是因為特殊原因我去意已決,就回到了中學時代的母校安丘二中教學。
十年后在張老師的助力下,我調回了大學母校從事宣傳工作。不久分到房子恰好在張恩師同樓道的頂層。恩師住一樓,我住六樓,因為丈夫工作關系,常年我一個人帶著女兒生活。每次回家,我女兒常常先敲他家的門,吃喝玩樂比自己家還方便。當年,我也跟著張老師帶著他的外孫女芳芳和為為雙胞胎、我女兒一起去吃朝天鍋、火燒,憲海酒家辣子雞、和樂等等。他常常先掏錢付賬。笑瞇瞇看著小孩子們鬧,從來都是鼓勵。深深感謝恩師的教誨和關照!
在師專工作十年,張老師全家給予我指點幫助,讓我一步步走向成熟和成功。特別是當我一下子從山區(qū)到城市,人情世故和工作作風等等非常不習慣,我有很多很多問題是去他們家坐在桌前說明,討教,甚至發(fā)牢騷。他和阿姨還有大姐國紅及小弟蕾蕾總是耐心聽和說,最后告訴我怎么做,真是醍醐灌頂字字珠璣。我還曾經跟他們策劃過辦幼兒園。那是我第一次想額外賺錢。連父母都反對,只有恩師全家給予極大支持。計劃和圖紙都弄好了,但由于種種原因無疾而終。如今濰坊學院幼兒園全市一流。
我調回師專,即到宣傳部門工作,天天與文字打交道。那時張老師已經退休,就委托中文系的陳炳熙教授關照。他們是師專中文系私交不錯的同事。雖然陳教授不是我上大學的寫作老師,卻是中國作協(xié)會員,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yè),我的函授本科也是這所大學,又是我進入師專工作后的前樓鄰居。陳教授是學校德高望重的教授,又是愛才惜才助才的優(yōu)秀教師。我也成為被他喊到他們家面批作文的弟子之一。他要求每天三千字練筆。我常常偷懶寫一千字,卻被他以一個人帶孩子為理由,告訴別人不要跟我計較。我連續(xù)多年在《濰坊日報》的副刊上發(fā)表的豆腐塊,多是陳教授和張恩師過目后修改的結果。陳家阿姨對于老伴照顧周到體貼入微,她的韭菜盒子我們也吃過不少。那個阿姨讓我想起胡適夫婦的婚姻和家庭生活。當年陳教授被打成右派遣散到鄉(xiāng)下勞動改造,沒有人敢嫁給他。但是阿姨卻看上了他的學問和人品,義無反顧嫁給他。改革開放后平反政策讓陳教授回到大學教學崗位,還是依然尊敬太太,即使沒有紅袖添香,也還是相敬如賓,和和睦睦,也讓陳教授全力以赴投入教學和寫作中,創(chuàng)造了奇跡。愛情和婚姻的形式千奇百怪多種多樣,而正直友善和寬容才是維護愛長久的唯一途徑。
我曾經寫過一篇懷念文章,在海外聽說他離世后。只能嗚嗚大哭一場,奈何奈何?文字里特別強調他的博學多才,儒雅氣質,風流倜儻又嚴謹細致的個性。陳教授偏愛的一位弟子逄春階,是《大眾日報》副刊部主任,高級記者,第一個采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莫言的山東記者。
陳教授和張恩師教授屬于私下可以說說心里話的同事,獨立之思想,正義之言行,影響著中文系(學院)的教職員工們,也傳給了一代又一代學生們。他們是濰坊學院(師專)的風骨和脊梁。他們都是高端榜樣,真正的桃李滿天下,我望其項背,終生努力也做不到他們萬分之一,但還是努力做好每一個教學細節(jié)。
二中十年,二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老師同事們給予我工作后青春年華里最樸實最勤奮的工作作風,更收獲了亦師亦友的很多學生的友情;濰坊十年,母校的老師和優(yōu)秀學風校風,讓我走出狹隘思維,走向更廣闊社會。
剛才家父又把圖片傳給也是張恩師二中弟子的張振堂,他強調自己當年居然比老師大三歲!他們一直心存感激!相片中李蘭生教授是我長輩,言傳身教,讓我受益終身。感激不盡!李萬瑞是我的首屆學生,敢于擔當,善于創(chuàng)新,成就斐然,在師生同學中享有盛名,請萬瑞代轉達老少幾代學生的問候和感謝吧!

進入師專最熟悉的是張士廉老師。其次是古漢語老師趙廣智,他是我的地道鄉(xiāng)親,他出生地距離我的家只有二十多里路程。他是北京大學畢業(yè)的,擅長《古代漢語》的研究和探索。也許仗著頂尖大學的牌子,還有基本功扎實和知識面寬泛等有利條件,他的嚴厲苛刻也是出了名的。我依稀記得幫他收過課堂作業(yè),送到他的辦公室桌子上。只要他在,一定先“扣”下我,匆匆忙忙翻翻每一本作業(yè),個別他不滿意的就剔出來讓我?guī)Ыo同學修改,他頭也不抬地抱怨:簡直不像話,瞎了大卷子了(當時伙房以饅頭為主,大卷子是我們家鄉(xiāng)饅頭的另外一個土語稱呼,意即不好好學習,白白浪費糧食)!
趙老師瘦高的個子,不像山東大漢。他臉有點偏長,額頭不寬,眼睛也不大,兩眼間的距離有點兒近,讓他看學生的表情顯得特別專注,好像一直盯著你一樣。直直的高高的鼻梁,是全臉最引人注目的;窄窄的下巴頦兒,一旦微微揚起來,就顯得有那么一點點兒傲氣。他不像剛剛分配到師專的其他年輕教師那樣穿牛仔褲紅襯衫綠體恤,花里胡哨的,而是常穿一身端莊大方的青色深色中山裝,顯得嚴謹有余活潑不足。盡管他的口才在整個系里的教師隊伍里算不上一流,但因為他講課內容豐富基礎扎實,又在深奧枯燥的古漢語知識里夾雜些生動的逸聞趣事,所以一直學生最喜愛的教師。因為老鄉(xiāng)關系,我比其他同學更容易到他的辦公室求教。每次到門口(那時好像辦公室都是開著門的)怯怯喊一聲老師,就看對面辦公桌后面的他迎面抬起頭,幾乎即刻抬手招呼我進門,有一次他站起身來,碼挲著眼皮看著我說:你怎么這么矮呢?是不是吃地瓜又沒吃飽(五十多年前的當年中國北方普遍貧窮)?我就臉紅了,笑笑不說話,抬頭看著他并不怎么好看的臉,暗暗腹誹:您怎么這么丑呢,不像家鄉(xiāng)人。一邊就把抱著的王力《古代漢語》送到他的桌上,翻開自己記錄的里面不懂得的句子詞語卡片,幾乎不用我開口說話,趙老師就知道哪里哪里不明白,攤開卡片后,一下子就翻到了書的那頁,開始給我解答。
那個時候,剛剛進校的師生在同一個伙房打買飯菜吃,有時候路上見了趙老師,就問:飯票夠吃嗎?不夠問我要。趕緊長大,長高一點。要不的話,畢業(yè)后教學生會被欺負的!我就臉紅了,害羞地看看他扭頭就走。
女兒上學后,我在家里辦了一個課外輔導班,都是姐妹們同學朋友鄰居的同齡孩子,請來數(shù)學英語教師,我教語文。每次專門抽出半個小時教小孩子古漢語——為了備課,特地找出來趙老師上課的筆記,還有那套密密麻麻寫滿了答案的王力《古代漢語》。記得每次遇見趙老師,彼此就放下手頭事情,說些家長里短,老人孩子等等。到中文系參加活動,也先找找趙老師在不在,甚至繼續(xù)問他古漢語問題,他偶爾偷偷打趣兒我:現(xiàn)在個子夠高了,但要趕緊夠得著組織標準。行政就需要提升,不然還是被欺負。我也會繼續(xù)笑笑,不理會他的玩笑。他雖然年長我不多幾歲,但我一直尊敬他為最親切的長輩之一。

還有一位老鄉(xiāng)教師是周中堂,當時教我們《古代文學》,跟我們老家鄉(xiāng)音根深蒂固不可斷舍離一樣,周老師的口音也讓學生記憶猶新。但是,他可以把唐代詩人李白的《蜀道難》,杜甫的《北征》,白居易的《琵琶行》《長恨歌》等等巨長的篇幅一口氣背誦出來,洋洋灑灑,抑揚頓挫,聲情并茂。他個子不高,敦敦實實那種,黑黝黝的方形臉,有點倒擒牙(地包天),兩只眼睛只有在講到興致處才炯炯有神,只有在背誦到興起才神采飛揚;因為他也喜歡穿中山服,但是又老又舊的衣服好像廠子走出來的工人,并且常年提著他的黑色人造革皮包,邊角都開裂了,他卻視如珍寶一樣,每次上課都提著,我們背后稱他“小鎮(zhèn)采購員兒”。他也毫不在意。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推廣唐詩宋詞上——“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啁”,他自己滿腹經綸,萬首詩文,常常在課堂上仰天長嘯,甚至涕淚橫流,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國家有難匹夫有責”而擊掌,為“路有凍死骨”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而嘆息,為“黑云壓城城欲摧”拍案而起…… 也讓我們的青春蓬蓬勃勃燃燒起來,為祖國繁榮昌盛奉獻自己血和汗,八十年代新一輩的自豪感注入了我們的血液。
我他家一次,滿滿當當?shù)臅?,堆得不成樣子。好像他的太太并不在意他的書,隨便他自己放得昏天黑地。家里一團亂,但不妨礙他自得其樂。記得當時隨另外一位周老師也是他的本家一起去的,人家就高高個子,直腰板正的,華發(fā)有型,衣冠筆挺,誰知道一個家族出來的同齡人天壤之別?后來我做校報編輯,周老師已經是正教授退休,見面甚少,但還是親親熱熱的,他還是那套中山服,還是那個黑皮包,用典型的家鄉(xiāng)話問我的家庭情況女兒情況,往往就點點頭道別,依舊匆匆忙忙的樣子。再后來就聽說他的兒子不聽話,老是鬧別扭,周老師脾氣又硬。幾年前回來,大學同學聚在一起,就聽說周老師有些老年癡呆,還有一次走失找不到了,好像動用了媒體和警察局。同學說等看到一個畏畏縮縮的陌生老年人,心里突然又酸又疼,那位樂在其中出口成章的教授,哪里去了?人生苦短,即使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又奈何?

論交往最密切的女教師,應該是鄭世華教授。她是我們的《文學概論》講師,我大學所有科目里得分最低的一門課,因為文學理論太難了。我當年只有十七歲,生于山村,沒有什么書讀,根本沒有文學作品的豐富閱讀基礎,更不用說深奧的理論了。但是鄭老師從來不嫌棄,上課的時候講的認認真真,即使看見我,也總是很友善地問:還好吧?我一直不敢正視她的眼睛,因為覺得對不起她的栽培和額外照顧。當時她也就四十歲左右,個子不高,瘦削玲瓏,穿藍色短袖衫,黑色直筒褲,黑色皮鞋,好像永遠是黑黑的短發(fā),齊在肩膀上順順溜溜的。方臉兒上雖然沒有什么肉感,但是臉色紅潤,搭配協(xié)調,黑黑的眉毛,閃閃發(fā)亮的眼睛,高鼻梁下的雙唇紅潤潤的,一口糯米牙齒笑起來特別白;白皙的皮膚,配上非常和諧的長裙或者套裝,即使冬季也不穿那些臃腫不堪的衣服,所以中文系背后稱呼她“冷凍美人兒”,意為多少年也不見衰老。
畢業(yè)前的實習,鄭老師作為指導教師,跟我們一起到了諸城一所學校,就住在那個中學的教師宿舍里,八個人一個大宿舍,她竟然睡的很香甜,而且跟我們學生一樣吃大鍋菜飯。她跟李桂榮等老師都是我的指導老師。因為我抽簽抽到講課中國當代作家老舍《小麻雀》。所以李老師稱呼我“小麻雀”,因為實在是太小了,個子一米五五,體重七十多斤。他們都很擔心我登臺講課不會有好的效果,就特別提攜我。鄭老師趁著晚上睡覺前給我提示哪里該如何哪里該怎么處理等等。最后總算站到講臺上,一氣呵成,得到了該學校指導老師張錫藝不錯的評價。
那次實習結束有三天放假可以回家。等到回到父母身邊,看見媽媽又懷孕了,只知道自己必須回到家鄉(xiāng)了,所有的一切夢幻成為泡影。懷著沮喪心情返回學校等待畢業(yè),天天為媽媽提心吊膽到嚴重失眠。鄭老師每次遇見我,總是關心地問,怎么啦,好像心事重重的?我也只是一笑了之,但內心里的溫暖已經波濤洶涌著。
十年后返回母校,三年后分的房子正好住鄭老師樓上。那時他們夫婦已經退休了,女兒婚后在另外一個城市工作。鄭老師的愛人劉教授是有獨立思想的政治系頂梁柱,但好像不被主任看好。他也樂得不在眾多人多的場合出面,躲在家里專心致志搞自己的研究。二人夫唱婦隨,每天在家里忙碌著家務事,把家里收拾的一塵不染,安排得恰到好處。每次我?guī)е闲W的女兒登門拜訪,也許只是親友及學生帶來的家鄉(xiāng)土特產,也許是大學同學轉送對于她的問候,或者中秋節(jié)一盒月餅和春節(jié)帶給她的一盒蔬菜,她總是十分高興并且再三道謝,還把自己烤制的精致點心或者蒸的包子花卷兒等,鄭重地裝在一個盒子里,雙手遞給女兒。女兒從這位奶奶那里學會了謙虛尊敬和交往等禮儀,也學到了干凈利落文雅周到等個性。若干年后,女兒偶爾還會提起,哪位樓下干凈體面的老奶奶還好吧?聽說她和丈夫移居到濟南了,跟女兒一起生活。疫情已經持續(xù)了一年了,何時是盡頭?如今的我,早已超過了鄭老師當年的年齡,他們夫婦也早已過了耄耋之年,不知道還能不能有當見討教的機會?

教過我的師專老師隊伍里,我自認為才華出眾且個性十足的是《比較文學》課的劉獻彪老師。百度上這樣介紹他:國際比較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比較文學教學研究會副會長,山東現(xiàn)代文學學會理事。劉獻彪自1958年開始,從事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先后發(fā)表《夏衍和他的戲劇創(chuàng)作》《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比較文學研究在中國》等近30篇論文。1979年起開始,從事外國文學、翻譯文學、比較文學研究,先后主編或編寫過《魯迅與中日文化交流》《外國文學手冊》《比較文學及其在中國的興起》《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手冊》《比較文學自學手冊》《簡明比較文學教程》《中國翻譯文學史稿》《比較文學與現(xiàn)代文學》等專著和工具書?!逗喢鞅容^文學教程》曾獲全國首屆比較文學優(yōu)秀圖書獎?!锻鈬膶W手冊》先后獲全國優(yōu)秀暢銷書獎和山東省優(yōu)秀社會科學成果獎。
關于中國比較文學的研究,專家學者普遍把1979年稱為初始階段的發(fā)端,而劉獻彪就是在這一年把他的大量理論研究分享給國內一流專家;1984年,中國大陸第一個比較文學專業(yè)期刊《中國比較文學》創(chuàng)刊,他迅即就把他的研究成果投遞到這里;1985年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成立,劉獻彪成為主力人員。這是第一個中國比較文學的高端學術組織,成為領導和推動中國比較文學事業(yè)健康有序發(fā)展、主動展開對外學術交流的重要機構, 為比較文學研究的復興提供了重要的平臺支撐,作出了專業(yè)引領性的突出貢獻。劉獻彪跟朱維之、季羨林、楊周翰、賈植芳、黃寶生、湯一介,樂黛云、盧康華、孫景堯、劉介民等保持著良好的互動關系,成為中國比較文學的開拓者和推廣者。
我其實是回到母校工作后才跟劉教授熟悉起來的。因為我從學校家屬院西院搬到了東院后,跟劉教授的住處樓在一個很小的十字路口的對角線上。特別是我把樓下的小平房租出去,一對夫婦用這里開成小雜貨店賣日常用品兼賣饅頭,因此經常看見他去小鋪里。有時候遇見了就喊一聲“教授好”。他操著一口南方口音(后來知道他出生在江西)問我工作情況,偶爾還問我工資情況。有時候看見我女兒,就開心得掏出一個硬幣給她買一個棒棒糖之類的,女兒久脆生生的叫:謝謝爺爺!
他的穿著打扮跟普通教師不同,在人群里很扎眼:春秋常常穿一身白色套裝,夏季穿大紅色體恤衫白色西褲或者彩色斑斕的上衣配深色西褲或者牛仔褲,冬季也喜歡穿淺色套裝或者運動套服,褐色黃色外套,圍著一條大紅色厚圍巾。無論什么衣裝,都是干干凈凈,十分得體。而那時的劉教授已經年過半百,接近退休年齡。
我的工作性質常常需要一些歷史性資料,往往需要拜望學校里一流教授。但在訪問劉教授之前,有人就警告我:劉教授是老單身,好色之徒。小心一點。我暗想,不怕,我時常跟他說話的。我知道他是單身,也聽說過他“拐”了一位天津某大學的女教授來此同居了一段時間,后不了了之。還看見過他雇用的小保姆,牽著他的手外出,兩個人說說笑笑的。那是一個二十歲出頭兒的小姑娘,矮矮的胖胖的,穿著鮮艷無比的花衣裳,臉頰上有著山區(qū)女孩子經久日曬的高原紅,樸實無華,簡單無比,好像全然不管周圍人指指點點罵她貪便宜跟一個老頭子混在一起,天天樂呵呵的。也許就是這樣的純粹透明,反倒贏得教授的喜歡,還聽說把樓房遺產留給她,不知后來怎么樣。
我去中文系征求主任意見,想采訪劉教授。主任只給了他家的電話,說自己搞定。劉教授是整個學校最早的正教授,卻一直被打入另類,原因就是他的“不在乎”和“好色”。他不愿意參加所有非學術會議,不看領導眼色行事,不關注誰是領導,也不在意領導的批評;他離婚后一個人住,首次分配了樓房立馬裝修得超過普通教師,后來分房子時,有人就以他是單身和作風不正等理由上訴到學校,不讓他參加分房,甚至以此理由壓制他的升職和工資。好像學校黨委還勒令中文系領導出面幫助他解決問題。誰知道他毫不在意,據(jù)理力爭,沒有辦法只能由他去也。但他開創(chuàng)的師?!氨容^文學”課程,和引進了不少國家級國際上大名鼎鼎的專家助力學院漢語言文學學院的發(fā)展進步,立下了汗馬功勞。我去他家時,他幾乎一句廢話沒有,即刻翻出了北京大學季羨林、湯一介樂黛云夫婦等知名學者給他的信和論文專著等等,讓我見識了知識分子之間的友好往來,特別時純粹的學術交流互動,是多么令人敬佩的行為!記得濰坊學院成立時,湯樂夫婦等名人還在劉教授邀請下專門題寫賀詞。他說到去北京大學時湯樂夫婦招待他,并一起看望季羨林大師等等逸聞趣事,也講到他參加國際會議時候,到世界各國參觀時發(fā)生的故事和自己的感悟……聽得入神,想的專業(yè),真是一種莫大享受。
二十年后的今天,國家發(fā)展了,社會進步了,大學開放了,誰還在乎一位教師的穿紅掛綠?誰還在意他她的離婚結婚?誰還有時間指指點點別人的私生活?隱私不妨礙事業(yè)和工作,這就是法律保障的自由。而劉教授不過是先走了一步罷了,他的開拓精神,對于中國“比較文學”的貢獻,不也是先行一步的結果嗎?

還有一個讓我敬佩其才華的是房文齋老師。當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墩墩實實的中等個子,黑黑的臉膛,一雙眼睛炯炯有神,講課就露出鑲嵌的金牙。那個時候需要大量錢才可以,一般教師沒有這個資格,所以同學們都猜他可能賣文賺錢,或者家境優(yōu)渥。他說話像打機關槍一樣快而神奇,上課談吐如字字蓮花,講述如滔滔江河,深深吸引著同學們。他講述《現(xiàn)當代文學》課程,那份專注和廣博深刻,至今猶如眼前。例如孫犁的《白洋淀紀事》里的《風云初記》和《荷花淀》,他講起小說里:小媳婦兒們掛念她們到前線抗擊日本鬼子的丈夫,七嘴八舌想方設法去看看的心里,用聲情并茂的方言吟誦著,連手帶臂的比劃著,臉上帶有的特定表情,表演小媳婦兒們的欲說還休的嬌羞,勇敢大膽的快言快語,和群體吱吱喳喳的熱鬧……難怪他會撰寫出長篇三部曲《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繪聲繪色表現(xiàn)三位作為山東詩詞大家又親臨戰(zhàn)場愛國愛家的豪氣膽魄。后被翻拍成了電視劇或者電影,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為中國傳記文學涂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后來聽說他為了專心致志寫作,去了幾百里外的五蓮蓮花山上買了一個小屋,常年住在那里。我調回母校后就沒有見過他。曾經約了幾個同學想去看看他,終未成行,遺憾之至。


  《濰坊讀書》系濰坊市紅色文化研究會會刊,業(yè)務主管部門為中共濰坊市委宣傳部。編輯:濰坊筑夢讀書會;技術支持:山東省知諾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每年六期。歡迎賜稿。

  投稿信箱:wfds001@tom.com

一個用文字取暖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