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這是李白一首廣為傳唱的名作。李白與汪倫相交甚篤,汪倫隱居在涇縣桃花潭畔,李白常常到此訪友。一次送別,李白寫下這首簡練質(zhì)樸的小詩,情感真摯,語言巧妙,傳唱至今。 歷來稱頌友情的詩篇甚多,此詩能夠廣為流傳,在于手法巧妙又不失真摯動人。寥寥幾句間,友情之真、相交之深、相見之喜、分離之憾盡在其中,渾然天成。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詩人本已行船離開,忽地聽到岸上傳來好友汪倫的歌聲。不見其人,其情意卻已傳入詩人耳中?!疤一ㄌ端钋С摺保娙瞬捎每鋸埵址?,寫桃花潭水之深有“千尺”,狀似離題且無理。直至尾句,以此水“深”襯托情“深”,才讓人恍然大悟。情之深重如水一般,恰到好處,可見詩人豐富靈動的想象力。 ![]() 望天門山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 此詩為李白青年時期經(jīng)過天門山時所作,時間當是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春夏之交。初次見到天門山,詩人興致勃發(fā),留下了這首豪邁壯闊的詩篇。 雄奇壯麗的天門山,在詩人的筆下更多了幾分豪邁氣概。全詩以“望”為詩眼,句句都是“望”之所得,卻不顯“望”字。 “天門中斷楚江開”,天門山擁抱著奔涌的滔滔江水,像是江水將一座山撞開了一般,以“山”襯“水”,江水之浩蕩洶涌躍然紙上。而次句“碧水東流至此回”,又反其道行之,以“水”襯“山”,水波遇到阻礙不得不掉轉(zhuǎn)方向,將山之雄渾奇絕凸顯出來。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三四句分別寫“青山”“孤帆”,青山靜立巍峨,孤帆飄蕩渺小,動靜對比,大小對比,景致的空間感、層次感由此產(chǎn)生。尾句一葉小船裊裊行來,又展示出悠遠含蓄的意境。 ![]()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 本詩為開元二十二年(734)或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城時偶然聽到笛聲,觸動思鄉(xiāng)之情而作。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誰家”與“暗”字合用,生動地描寫了笛聲隱約,不知自何處悄然而至的情景,渲染了一種惘然靜寂的氣氛。笛聲微弱,本是不可能“滿洛城”的,但詩人全身心地沉浸于笛聲當中,用主觀感覺夸張了笛聲“散入春風”的悠邈不絕,側(cè)面烘托了詩人靜聽笛音時的滿懷思緒。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折柳》一曲,自古即為傷別之作。此外,古人送別時也有折柳的習俗,以“留”“柳”之諧音寄托別情。所以,詩人聽到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xiāng)思。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卻從“此夜”“何人”反說。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思鄉(xiāng)之切。 ![]()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 本詩約創(chuàng)作于開元十三年(725)秋,是李白早年初出蜀地時的作品。當時李白在犍為縣清溪驛,正準備順江東下。此詩即為懷念親友并向朋友告別。 此詩寥寥數(shù)語便描繪了一幅豐富多彩的千里長江行旅圖,連用五個地名而無堆砌之感,渾然天成,最后還融入對故鄉(xiāng)親友的思念,不愧為“千秋絕調(diào)”。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前兩句寫詩人眼前的秋日晚景。首句以仰望視角寫靜態(tài)景物之美,次句則以俯視視角寫江水動態(tài)之美。二者相輔相成,為全詩描繪出明朗優(yōu)美的意境。從峨眉山月到平羌江水,秋月?lián)P明輝之景躍然紙上。“月”雖只有“半輪”,卻勾勒出一種青山吐月的美感。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焙髢删鋸倪h景寫至人物出場,描繪出一幅青年辭親遠游的畫面。詩人乍離鄉(xiāng)土,乘船沿江而下,不免對故國故人戀戀不舍,思鄉(xiāng)之情呼之欲出。 ![]() 早發(fā)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 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事,被唐肅宗拘捕治罪,流放夜郎。流放途中,適逢朝廷宣布大赦得以免罪,詩人心情由悲轉(zhuǎn)喜,放舟東下江陵途中創(chuàng)作了這首千古流傳的名篇。 這首詩描寫了李白從白帝城乘船順江而下,通過三峽后直達江陵的情景,詩人以生動形象的文字記錄了沿途三峽的奇麗風光,表現(xiàn)了詩人遇赦之后的歡欣喜悅之情。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首句描述詩人從白帝城出發(fā)時所見的景致,情景交融,將詩人遇赦之后愉快心境和江山壯麗山河融為一體,有種流麗飄逸之美。其中以“彩云間”襯托白帝城地勢之高,以“千里”“一日還”形容江陵路途遙遠與舟行迅速。詩人通過夸張的筆法將內(nèi)心的喜悅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后兩句描寫了輕舟于三峽萬重山嶺間飛速行駛的情景,營造了一種輕松暢快的境界。沿途兩岸猿聲不絕,而輕快的小船卻已駛過連綿不絕的萬重山巒,耳目所聞所見渾然一體,詩人的暢快興奮之情洋溢其間。 ![]()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30)的陽春三月,李白得知好友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相會敘談。孟浩然乘船東下后,李白佇立江岸,望著孤帆漸漸遠去,惆悵之情油然而生,寫就這篇名作。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好友即將遠行,李白用煙花來形容孟浩然即將去到的地方——揚州,也多少透露了詩人對孟浩然此行的羨慕之意?!肮路h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留?!比?、四句寫作者送走了好友,獨自在黃鶴樓遙望風帆遠去的情景。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而詩人仍望著帆影余波久久佇立,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及其對好友的惜別之情。全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寫感情,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tài)描寫之中,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一起,氣勢宏偉壯闊。 ![]()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 此詩為李白聽到好友王昌齡被貶為龍標縣尉后,身處揚州無法相送,從而遙想寄送之作,表達了對好友的同情與關(guān)心。 首句從眼前景色起興,“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暮春時節(jié)的楊絮飄飛殆盡,子規(guī)鳥聲聲哀鳴,為全詩營造了一種漂泊之感?!奥劦例垬诉^五溪”,聽說好友被貶,心中憂愁思慮與楊花鳥啼交織在一起,傳達出一片“愁”意。五溪一帶當時尚屬荒蠻之地,而“過五溪”則更加突出了好友貶所的艱難境遇。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钡娙松砭訐P州,無法與好友相見送別,只好將對友人的關(guān)心與慰問托付明月。明月仿佛郵驛一般,可以寄送詩人的情感,同時月隨人走,將一路伴隨好友前行。風與月都不再只是眼前之景,而已成為情感傳輸?shù)耐ǖ?,傳達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情。因此,全詩帶給讀者的感受也不再局限于對謫宦生涯的同情,更多是友誼的光輝散發(fā)出的溫暖慰藉。 ![]() 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 此詩為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廬山時所作。 “日照香爐生紫煙”,首句寫香爐峰美景。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于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為不尋常的瀑布創(chuàng)造了不尋常的背景。“遙看瀑布掛前川”,遠遠望去,瀑布像長練一樣懸掛在山的前面。瀑布是動態(tài)的景象,但詩人的“掛”字,以靜態(tài)寫動態(tài),遠望仿佛靜止了一樣,與“遙看”的視覺角度相呼應。 “飛流直下三千尺”,寫瀑布水勢浩大,仿佛有三千尺的水流飛流而下。一方面寫出了水流的湍急,另一方面又暗示了山峰的陡峭,從不同角度突出了瀑布的壯觀?!耙墒倾y河落九天”,好像是天上的銀河落下了山崖之間,這句比喻看似夸張,實際又符合瀑布的種種特點,以“銀河”作比,更加深了景色帶給讀者的震撼。 ![]() 清平調(diào)(其一)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 本詩為《清平調(diào)》三首其一。這三首詩是李白在長安為翰林時所作。一日,唐玄宗與楊貴妃在沉香亭觀賞牡丹,李白奉詔作詩贊美貴妃的容姿,獲得了玄宗和貴妃的贊賞。 首句以云霞比衣裳,以花比容貌,把楊貴妃描繪得宛如身著霓裳羽衣的仙子?!按猴L拂檻露華濃”一句進一步以“露華濃”來點染花容,寫因受春風露華潤澤,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艷麗,猶如妃子受君王寵幸。此處暗喻貴妃愛君王的恩澤之重?!叭舴侨河裆筋^見,會向瑤臺月下逢”一句,詩人的想象更升騰至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瑤臺。“若非”“會向”,看似一種選擇,實際上十分肯定,意為如此美艷絕倫的花容,恐怕也只有在仙境才能看到了。詩人不露痕跡,把楊貴妃比作天女下凡,十分精妙。 ![]() 清平調(diào)(其二) 【唐】李白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 這首詩專門描寫楊貴妃之美,仿佛是特寫鏡頭。起句用暗喻將楊貴妃寫成一枝帶有香露的牡丹花。楊貴妃體態(tài)豐腴,容貌艷麗,身上有濃郁的香味,因此這種比喻很有神韻。次句用對比的手法強調(diào)唐明皇和楊貴妃是在現(xiàn)實中享受風流情愛,而楚王夢中的尋歡作樂是無法相比的。后兩句再用歷史上著名的后妃美人趙飛燕來比擬楊貴妃。而且趙飛燕還必須借助精心的化妝打扮才勉強可以,更突出楊貴妃之美貌無與倫比。 ![]() 清平調(diào)(其三) 【唐】李白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 ![]() 這首詩將牡丹和楊貴妃以及君王相互糅合,融為一體,第一句將名花牡丹與絕代佳人相融合;第二句寫君王的歡愉,用“帶笑看”三個字貫穿三者,將牡丹、貴妃、唐明皇合三為一。第三、四句描寫君王在沉香亭與貴妃共賞牡丹,胸中憂愁全無,人倚欄桿、花在欄外,這種優(yōu)雅的狀態(tài)被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整首詩語言艷麗,句句金玉,可以說每個字都很金貴,這在當時,也深受帝王和貴妃的欣賞和喜愛。 ![]()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唐】李白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李白流放夜郎經(jīng)過江城時游黃鶴樓所作。 “一為遷客去長沙”,說的是西漢的賈誼受到權(quán)臣的誹謗,被貶官到長沙,而李白因永王事件受到牽連,流放夜郎。此句是詩人用賈誼的不幸來暗指自身的遭遇,流露了無辜受害的憤懣,也含有辯白之意。盡管政治上遭受打擊,但詩人仍然心系國事。“西望長安不見家”,在流放途中,詩人也不忘西望長安,表達了他對國運的關(guān)切和對朝廷的眷戀,但是對于像他這樣的被貶之人來說,長安十分遙遠,望而不見。此時,滿心惆悵的詩人聽到黃鶴樓中傳來《梅花落》的笛聲,又備感凄涼,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滿了梅花。 ![]() 客中行 【唐】李白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 ![]() 李白在天寶初年長安之行以后移家東魯,這首詩作于東魯?shù)奶m陵,而以蘭陵為“客中”,應為入長安前的作品。此時社會一片繁榮昌盛,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也比較昂揚振奮。李白重友情,嗜美酒,愛游歷。祖國山川風物,在他的心目中都充滿了美麗。此時,李白雖抱有經(jīng)世濟民之志,但對隱逸山林也很羨慕。在這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中,他高歌縱酒,嘯傲山林,怡情自然,懷才自負,毫無末路窮途之感。 這首詩贊美了美酒的清醇、主人的熱情,表現(xiàn)出詩人豪邁灑脫的精神境界,也反映了盛唐社會的繁榮景象。詩的前兩句,點出作客之地,即“蘭陵”,把它跟美酒聯(lián)系起來,一掃令人沮喪的異地他鄉(xiāng)的凄楚之感。著名的蘭陵美酒,是用香草郁金香加工浸制的,帶著醇濃的芳香,盛在晶瑩剔透的玉碗里,看起來就像琥珀那般光艷。詩的后兩句,可謂是既在人意中,又在人意外。它與前面的描寫遙相呼應,也是情感發(fā)展的自然趨向,乍一看是寫愁客的題目,可詩人卻將它描繪成另外的一番景象,他完全沒有意識到是在他鄉(xiāng),那思鄉(xiāng)之情已經(jīng)被蘭陵美酒沖淡了,在朋友面前盡情歡醉的情緒,完全支配了他。這是此詩不同于其他羈旅之作的地方。 ![]() 山中問答 【唐】李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 此詩當是李白隱居安陸(今屬湖北)時所作,表現(xiàn)其愛好天然環(huán)境和自由生活的天性。 詩從有人詢問李白“棲碧山”的原因開端。所謂“何意”,大概指生活上遇到什么不如意之事,因而要隱居。李白覺得自己的志趣,別人很難理解,何必多費口舌,所以“笑而不答”?!靶淖蚤e”,是說自己并非故意遁世,也無俗事牽念,心境十分恬靜安閑。那又為什么要山居呢?后兩句算作回答?!疤一魉保f山間春景之美,用語十分自然,又切合居處有“桃花巖”地名。“別有天地”,說這里恍如仙境,無世上之塵雜囂鬧事,簡直就像到了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境界。寫來頗自得其樂,全然不管旁人怎么看。 ![]() 山中與幽人對酌 【唐】李白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 這首詩敘述詩人和隱士在山中對飲的快活景象,表現(xiàn)了超凡脫俗的狂士與 “幽人”之間一種純真的感情。 全詩彰顯著李白特有的直率天真,一句“一杯一杯復一杯”,幾乎寫活了自己與友人對飲時的恣情歡縱之態(tài),只是一杯酒,便足以映襯出詩人的熱情、大方、率直、爽朗的個性,其意之真,其境之趣皆躍然紙上。而最為后人稱道的,更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之句,我現(xiàn)在喝醉了要睡覺,你先回去吧,明天如果情味猶在,不妨抱著你的琴再來舉杯對酌。這樣的話怎么聽也不像一個成年人,但在詩仙這里卻活脫就是他真實性情的展現(xiàn)。都說李白狂傲,不拘小節(jié),只此一句詩便可深知其真了。 這首詩本為古代歌行之作,但奈何李白從不局限于某種詩的形式,作詩如做人,意之所到,興之所起,他所享受的就是這種大氣飛揚。正因這樣的事實,李白才勝于脫口而出、率然天真,才能詩興超脫,詩味出眾,使得這首詩成為后人眼中意味神遠之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