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懂得內(nèi)觀自己,才能讓自己更有價值;學會看開看淡,才不懼怕人生的遺憾;能夠訥言敏行,才能迎來理想的生活。 人生之旅,坎坷頗多,難免直面矮檐,遭遇逼仄。 大多數(shù)人在面對選擇時,會不知所措;面對得失時,會患得患失;面對未知時,會心生恐懼。 《論語·子罕》有言:“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span> 智慧通達的人,不會感到迷惑;心懷仁德的人,不會時常憂慮;勇敢無畏的人,不會惶恐不安。 一個人唯有從“知、仁、勇”這三方面修煉好自己,才能不斷向上生長,擁有不一樣的人生。 
有人說:“遇事先觀己,先反省自己,才能想出更好的解決辦法。” 大多數(shù)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固執(zhí)地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卻很少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圍城》中的方鴻漸就是這樣的人。 方鴻漸回國后,幾經(jīng)輾轉去三閭大學任職。 原本聘書上寫的是讓他擔任教授,可是校長高松年知道方鴻漸的學歷造假,就把他降為副教授,并讓他教冷門的論理學。 方鴻漸對于這樣的安排很是不滿,覺得高松年是在小瞧自己。 但他并沒有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 反而以課程資料少,無法備課為由,經(jīng)常讓學生提前下課,后來干脆利用寫板書來湊時間。 有一次,高松年看他課時少,薪資微薄,就讓他兼任英語老師。 沒想到,留學回來的他,連基礎班的英文作業(yè)都改得漏洞百出,甚至遭到學生的投訴,要求換老師。 面對種種不順,方鴻漸不僅沒有反省,還氣憤地認為別人是在刻意刁難他。 最終,他被高松年解聘,灰頭土臉地離開了三閭大學。 我們身邊也不乏這樣的人: 起得太晚,上班遲到,就埋怨公交司機不準時; 粗心大意,工作出錯,就說是同事業(yè)務沒對接好; 不思進取,晉升無望,就怨恨領導沒眼光,不識人才。 責備別人很容易,把責任轉嫁出去,好像自己就能心安理得。 殊不知,只盯在別人身上找問題,刻意忽視自己的不足,會讓自己越變越軟弱。 一個心智成熟的人,敢于直面自省的痛苦。 承認自己的錯誤,并不代表你安于平庸。 恰恰相反,在這個過程中,它能幫助我們更加了解自己,更好地面對自己,從而更有目的性地完善自己。 遇事反求諸己,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時時內(nèi)觀自己,才能減少人生的困惑。 
曾看過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一個小朋友因為丟了玩具,心里十分難過。同學看到后,就把自己的玩具送給他。 沒想到,他卻哭得更加傷心。 同學不解地問:“你不是有玩具了嗎?為什么還哭?。俊?/span> 他回答道:“我本來可以有兩個玩具,而現(xiàn)在只有一個了?!?/span> 只想獲得,不愿失去,似乎是每個人的通病。 可是,正如沈復所言:“人生碌碌,竟短論長,卻不道榮枯有數(shù),得失難量。” 人生,就是一個得而復失,失而復得的過程。 我國著名人口學家馬寅初先生曾經(jīng)因“新人口論”而受到批判,甚至被撤銷了北大校長的職務。 在他被隔離調(diào)查期間,得知消息的兒子急匆匆地趕回家,一進門就憤憤不平地說:“爸,您被撤職了?他們怎么可以這樣冤枉你?” 正在看書的馬寅初先生連眼皮都沒抬一下,只淡淡地回道:“噢!” 兒子看見父親一副“沒事兒人”的樣子,當下也無話可說,就回房間了。 他的兒子聽說后,馬不停蹄地跑回家,高興地說:“爸,您官復原職了!” 他同樣是淡淡地回了一聲“噢”。 林清玄說:“看開是福,看淡是幸。” 如果每個人都能像馬老一樣,人生就會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煩惱。 有多少人在回首過往的時候,仍會因自己的失意而耿耿于懷,因自己的成就而洋洋得意。 在面對未來的時候,不免又添上一縷愁緒,生怕自己又會失去什么。 可是,人們卻沒意識到,如果手中的東西過多,又不愿意放下的話,就會越來越重,當遇到更喜歡的東西時,就再也騰不出手去接納它們了。 糾纏于一時的錙銖得失,其實是跟自己過不去。 有些事,輕輕放下,未必不是輕松;有些痛,淡淡看開,未必不是歷練。 畢竟,我們無法掌握它的規(guī)律,也無法改變它的軌跡,唯一能夠改變的只有自己的心態(tài)。 得到,且珍惜,失去,就放下。 在歲月的跋涉中,修煉平常心,得失一笑而過,心胸才能越來越開闊,人生路才能越走越順暢。 
你是否也經(jīng)常說這樣的話“我不行”“我辦不到”…… 很多時候,在一件事還沒開始之前,人們就會腦補多種可能性。 因為害怕風險,而畫地為牢;因為害怕不好的結局,而拒絕了一切開始。 《散落星河的記憶》中寫道:“只要我還是人,就不可能無所畏懼,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明明害怕,依舊迎難而上?!?/span> 其實,恐懼就是個欺軟怕硬的角色。你逃避它,它就張牙舞爪,你直面它,它就原形畢露。 約翰是一名美國牧師。 二戰(zhàn)時,因飛機被敵軍擊落,約翰跳傘落到了高山的叢林中。 那里荒無人煙,常有野獸出沒,如果不趕緊出去,就有可能死在這里。 恐懼瞬間席卷了約翰的全身,但他明白現(xiàn)在只能自救。 于是,他逼迫自己冷靜下來,認真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 他開始尋找出路,可是精神的高度緊張和體能的劇烈消耗,讓他又累又餓,他只能一邊走,一邊在心里給自己加油打氣。 沒走多久,他就驚喜地發(fā)現(xiàn)這條小路的另一頭有一條道路。 于是,他加快腳步,沿著這條路一直走。 兩天后,他終于看見了一個小村莊。村民們熱情地招待了他,還將他帶出了叢林。 最終,約翰順利地被救援飛機接走。 事后,他萬分感慨地對朋友說:“如果我當時抱怨自己的命運,沉湎于恐懼的情緒中,我會屈從于死亡般的恐懼,也許我就會真的死于饑餓和恐慌。” 很多人在遭逢變故時,會下意識對自己說“不”。 早早地給自己設置了“心理高度”,認為自己這方面不行,那方面欠缺。 其實,解除恐懼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行動。 勇敢邁出第一步,你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事情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困難。 卡耐基說:“人不是因為沒有信念而失敗,而是因為不能把信念化成行動,并且堅持到底?!?/span> 不妨試著把掛在嘴邊的“我不行”換成行動上的“我能行”。 請堅信,行動帶來的改變,是可以創(chuàng)造奇跡的。 

常聽人哀嘆:“為什么別人的人生順風順水,而我的生活卻充滿痛苦?” 其實,命運對待每個人都是公平的。 很多時候,人生中的困境與難題往往不是來自外界,而是源于自己。 《中庸》里有句話,總結得很到位:“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span> 懂得內(nèi)觀自己,才能讓自己更有價值; 學會看開看淡,才不懼怕人生的遺憾; 能夠訥言敏行,才能迎來理想的生活。 當你擁有足夠的智慧時,就能化解生命中的許多遺憾,收獲內(nèi)心的自在與安寧。 點個在看,愿每個人都能以智慧之心,領歲月教誨,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作者簡介:將離,富書作者,圖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知乎、微博@富書,本文首發(fā)公眾號: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