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唐大軍閥河東節(jié)度使李克用手下有一出身代州的列校張審,歷任廳直軍使;李克用死后,李存勖繼位,張審繼續(xù)效力。李存勖建立后唐后,史稱唐莊宗,同年,張審死于軍中。 莊宗聽說張審有個善騎射的兒子,就讓這個少年子承父業(yè)。 這一年,莊宗消滅大敵后梁,入主中原,而這位張敬達也因參戰(zhàn)有功,被加檢校工部尚書。 沒幾年,莊宗遭到軍界的背叛,死于兵變,軍界推舉大將李嗣源以莊宗兄長的身份登基,是為唐明宗。 作為軍界的一員,張敬達似乎也沒有理由抵觸軍人皇帝的統(tǒng)治。他歷任捧圣指揮使、檢校尚書左仆射,后改河東馬步軍都指揮使,超授檢校司徒,領欽州刺史。欽州歸南漢管,所以是遙領。天成四年(929年),改應州彰國軍節(jié)度使;長興元年(930年),遷云州大同軍節(jié)度使;三年(932年),加檢校太保。 這時候,張敬達的防區(qū)都在現(xiàn)在的山西省。當時,契丹軍常南下后唐境內牧馬,張敬達在邊境聚兵,契丹軍不敢犯其境,邊民依賴他的保護。
長興四年(933年),張敬達調任徐州武寧軍節(jié)度使。 明宗駕崩后,繼子李從珂如法炮制,推翻了明宗的親子閔帝,自己登基,是為末帝。 當時,明宗的女婿石敬瑭受任為并州河東節(jié)度使、北面總管,抵御契丹入侵;雖然閔帝落魄時,他身為親姐夫選擇了落井下石,客觀上幫末帝補了刀,但末帝仍然懷疑他。 清泰二年(935年),石敬瑭在忻州統(tǒng)大軍以備契丹入侵時,軍士對他呼萬歲,石敬瑭害怕,斬帶頭呼萬歲的挾馬都將李暉等三十六人,但末帝因而愈發(fā)疑心,于是任張敬達為北面行營副總管,率軍屯代州,意圖分石敬瑭的權,然后干脆任張敬達為晉州建雄軍節(jié)度使,充大同、振武、威塞、彰國等軍兵馬副總管。 第二年,石敬瑭干脆投石問路,主動請求調到鄆州天平軍。末帝問了智囊以后,認為只要順水推舟同意石敬瑭調任,石敬瑭一定會起兵作亂,但他又認為擺平?jīng)]問題,于是下詔同意了,并且命張敬達為大同、彰國、振武、威塞等軍蕃漢馬步軍都部署,去催石敬瑭動身。 石敬瑭果然起兵了,上表說:先帝的小兒子許王李從益還在,陛下您又不是先帝的親生兒子,應該把皇位還給許王。 末帝以張敬達兼太原四面排陳使、太原四面兵馬都部署,定州義武節(jié)度使楊光遠為副部署,率軍五十萬討石敬瑭,又以張敬達知太原行府事、太原四面都招討使,楊光遠為副招討使。也就是以張敬達、楊光遠為討伐石敬瑭的正副統(tǒng)帥,而且提前任張敬達為并州市長,可見末帝志在必得。太原府就是并州的別名。 這是張敬達第一次擔當如此重大的任務。他率軍三萬在晉安鄉(xiāng)扎營。然而出師不利,還沒有交鋒,西北先鋒馬軍都指揮使安審信就因為與石敬瑭有舊,率五百騎叛逃;張敬達調發(fā)懷州彰圣軍戍虎北口,手下指揮使張萬迪又率五百騎叛逃到河東。 這些兵將叛逃其實只能算小插曲,并不影響張敬達順利進軍并州并建造工事展開圍攻。
其實石敬瑭當然也不會沒有準備就倉促起兵,他事先得到了契丹太宗前來相救的許諾。末帝也知道,所以命令張敬達趕緊破城。 張敬達造五龍橋攻城。但因多有風雨,平地水深數(shù)尺,圍城工事被淋壞不能合攏。
雖然并州已經(jīng)開始缺糧了,石敬瑭也不能突圍,比如有一次,石敬瑭派騎軍三十隊、步卒三千人沖擊圍城工事,被張敬達部下左排陣使高行周襲殺,追殺到護城河,溺死大半,石敬瑭部將安小喜以下百余人和甲馬一百八十匹被擒,但石敬瑭將守城之事交給了手下客將景延廣,事實證明他托付得人。 石敬瑭所任的馬步都指揮使劉知遠也看出張敬達沒有奇策,不足慮。 并州晉陽古城是從春秋時期開始就久經(jīng)考驗的重鎮(zhèn);自身能力有限,老天爺又不幫忙,張敬達也就無法像末帝預期的那樣迅速破城;拖久了,契丹太宗就帶著五萬騎的援軍來了。
如果幽州盧龍節(jié)度使趙德鈞盡忠職守,全力抵御,契丹軍根本沒有和張敬達對壘的機會。但趙德鈞懷有私心,竟然故意縱容契丹大軍過境。 并州城西北山下,張敬達的考驗來了。契丹可能也沒有實力碾壓的把握,所以在交戰(zhàn)中使了詐,以輕騎三千示弱詐退,渡過汾水,等唐軍沿岸追擊時,從東北出動伏兵,把唐軍從中間沖斷,渡過汾水的半數(shù)唐軍多被殲滅,步兵死者近萬,而未渡水的騎兵則沒有損傷;有千余唐軍投降石敬瑭,石敬瑭準備置于親衛(wèi),但劉知遠盡殺之;奉圣都虞候王景以所部投降石敬瑭——他后來成為了宋初的方鎮(zhèn)大員,本文不表。
輕易中計,同樣也暴露了張敬達的能力短板。他率余部退到并州附近的晉安寨,與契丹再戰(zhàn),雖然殺死契丹五院夷離堇耶律敵魯古,但終究被契丹大將高模翰所敗,高模翰獻俘;契丹南院夷離堇耶律頗德領輕騎襲潞州,塞張敬達軍餉道。 本來在攻城的張敬達大軍反而被契丹、河東聯(lián)軍包圍了——從晉安寨南開始,長百余里,寬五十里,都被聯(lián)軍四面用掛著鈴的毛索圍住、放狗巡視。只要有唐軍想逃離,鈴鐺和狗是不管你是想逃跑還是想搬救兵的。
如此圍法,即使夜深人靜了,唐軍也一個都跑不出去。朝廷得知大軍失聯(lián)了,大驚。 這支唐軍雖然還有五萬人、一萬匹馬,但數(shù)月之間,張敬達帶著高行周、符彥卿兩員猛將多次突圍,都突不出去,眼看馬糧和糧食都吃完了;趙德鈞的繼子趙延壽屯團柏谷、鎮(zhèn)州成德軍節(jié)度使范延光屯遼州,距離晉安寨都只有百余里,卻都懷有二心不肯相救。 吏部侍郎龍敏對末帝親將李懿獻計請求選御前一千壯馬精甲健兒,親自與當時勇將陳州刺史郎萬金從介休路出山,夜冒敵騎,循山入晉安寨,只要有半數(shù)入寨,張敬達就會知道友軍就在附近的團柏谷,有了信心加持,就一定能突圍。時人認為龍敏有壯志,但末帝不能用。 張敬達雖然不知道友軍在哪,但始終堅信友軍會來。只是架不住楊光遠動搖了,楊光遠身為副帥,竟然和馬軍都指揮使安審琦勸張敬達投降。 張敬達小字生鐵,人也心如鐵石。其他幾次內斗,皇帝都姓李,即使沒有李家的血脈也認這個姓,但這次不一樣。 張敬達回答:“我受明宗及今上厚恩,身為元帥戰(zhàn)敗已經(jīng)是大罪,何況降敵呢!現(xiàn)在援兵早晚到來,我們應當姑且等待;如果真的力盡勢窮了,諸軍再斬我首級出降來自求多福也不算晚。” 一語成讖,楊光遠從此真的有了殺死張敬達再投降的想法,并且仍然和安審琦合謀。安審琦雖然是叛將安審信的堂弟,但這時候卻有底線,表示自己不忍心。 卻是高行周察覺了異樣,常引壯騎尾隨張敬達,意欲保護;然而張敬達卻不明就里,懷疑高行周才是壞人,高行周只能作罷。 這下再也沒人能阻止楊光遠反水了。 當時,將領們每天早上都要集合。有一天,楊光遠到得很早,見張敬達左右并無旁人,明白機會來了。 大帥,別怪我啊,這是你要我做的哦。 張敬達和楊光遠都不知道,北面行營馬軍都指揮使康思立已經(jīng)在救援的路上了。 主帥遇刺,副帥投降,這支被圍的唐軍也就被迫加入了契丹大軍。 作為勝利者,契丹太宗對張敬達的忠誠給予了高度評價,下令以禮收葬祭拜,并對下屬們說:“你們作為人臣,應該效仿張敬達?!?/span> 他把這支投降的軍隊連人帶五千匹馬都賜給石敬瑭統(tǒng)領。 末帝聞訊,也傷心很久。 主力都被迫投敵了,后面的仗也不用打了——末帝自焚,石敬瑭在契丹支持下入主中原,建立后晉,即后晉高祖。 后晉高祖當了皇帝以后,也展現(xiàn)出寬宏的一面,將張敬達的田宅都賜給張敬達的妻兒,算是物歸原主,但也僅此而已了。 當時人覺得,雖然當初各為其主,但你后晉已經(jīng)得了天下,卻不對這樣的忠臣楷模追封官爵、予以表彰,還怎么激勵別人效忠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