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在傳入我國后,隨著時間的沉淀,不斷融合本土文化,影響力也不斷加深,發(fā)展成為我國三大宗教之一,對人們的思想和信仰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像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唐僧師徒一行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去西天取經,還有少林寺和如來佛祖等都是和佛教有關。 在佛教傳入我國后,它的傳播和發(fā)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后來經過傳承,佛教還是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這其中的功勞便離不開有中國第一高僧之稱的虛云法師。
虛云法師活到120歲才離開人世,一生精修佛法,見證人間百態(tài)和社會變遷,為佛教的傳播和發(fā)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1959年,大師圓寂之前留下一字遺言,至今無人參透。 身世背景 虛云大師祖籍湖南湘鄉(xiāng)縣,于1840年在福建出生。當時他的父親正在福建做官。 虛云大師的父親四十歲的時候,還一直沒有孩子,他的生母顏氏是個虔誠的佛教信徒,無奈之下就去了觀音寺求子。 說來也怪,虛云大師母親求子回家后那天晚上,他的父母做了同一個夢,夢中他們看到一片祥云,在祥云的后面藏著一個孩子,不久,他的母親就真的懷孕了。
次年,其母顏氏便生下了虛云大師,給他取名叫顏徹,字德清,但是在他出生后不久,母親顏氏便去世了。 而虛云大師則是由他的庶母王氏養(yǎng)大的,王氏把虛云大師當親生孩子一樣對待,對他的照顧無微不至。 父親對他更是疼愛有加、百般呵護,好不容易老來得子,對兒子也是相當的重視,父親看到自己的兒子也常常高興的合不攏嘴。虛云大師出生后,父親在家陪伴孩子的時間也變多了,虛云大師小時候有什么要求,父親也都會去滿足,一點兒都不讓他吃苦。 后來慢慢長大些,父親便開始親自教虛云大師讀書認字,并希望虛云大師也能夠學有所成,虛云大師小時候也表現出極高的天賦,家里一些古詩文學說之類的書籍他也能夠很快的記憶下來,對四書五經等古書籍更是倒背如流。
學習佛教佛法 虛云大師從小就很聰明,除了背誦古書籍之外,他還對佛經很感興趣,經常一個人拿著佛經的書籍,吃飯的時候也不舍得放下手中的書,有時候,晚上都已經很晚了,他還在挑燈夜讀。 父親擔心兒子的身體吃不消,晚上的時候經常把虛云大師的書收走,讓他趕緊休息,不要熬夜。 虛云大師17歲那年,祖母去世,他隨父親回老家安葬祖母。在祖母葬禮上,他看到在一旁做法事的僧人,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之前都是通過書籍學習佛法,現在親眼看到僧人做法,一時之間,虛云大師彷佛被什么感應到了,覺得這就是自己要追求的東西,從此也與佛結下了不解之緣。
回到家以后,他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到佛教佛法的學習上,學習了一段時間后,仿佛并不能滿足虛云大師對佛經的求知,有一個念頭便一直在他心頭縈繞著,他想要去尋找對佛更深層次的理解。 好像冥冥之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牽引著他一樣,他要親自去找尋,佛那就是他的歸宿。 由于之前和父親溝通過,說自己想要出去學習佛法,遭到了父親的拒絕,當他想偷偷地離開家時,被父親發(fā)現了,還把他給抓了回來,家里就他這么一個兒子,父親說什么也不會讓他去出家的。 為了讓他打消那個念頭,并且還給他找了妻子,成了家,還強行把他們關在一起,不過虛云大師并沒有碰他的妻子。
由于虛云大師一心向佛,想去真正的佛門學習,即便是面對家人的百般阻擾,他依然不肯放棄,毫不動搖。 直到19歲那年,他到了福州的一個寺廟,正式在鼓山涌泉寺剃度出家,當了和尚。從此以后他便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研究佛經上面,他在寺廟苦心修煉學習佛教佛法,以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 出家之后,虛云大師勤修苦練,不分晝夜,廢寢忘食,每天都學習佛法,才幾年的時間就通讀了很多佛教的經典,在這個寺廟修行了近十年,他覺得自己的修行還不夠,對佛經沒有新的頭緒,還需要繼續(xù)加深修煉。 他便離開鼓山去尋求更深層次的佛家奧義,在云南繼續(xù)修行了二十多年。最后在禪堂修行的那段時間,也就是光緒23年,虛云大師突然感覺自己如夢初醒,得到了頓悟,精神提升了一個層次,得到了升華,也就是從這時起,虛云大師決定走出寺廟。
游行關心人間疾苦 后來虛云法師出關云游并宣揚佛法。先后前往浙江、西藏、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等地區(qū)修行。 在他云游的時候,一邊云游,一邊通過人世間所見所聞繼續(xù)參悟佛法,領會其中的道理。云游的時候非常苦,那個時候正是外國侵華的時候,到處都在打仗,虛云大師也經常是露宿街頭,但他仍然不忘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造福所到之處的百姓。 虛云大師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帶給受苦受難的百姓精神的洗禮和心靈的安慰,通過佛經佛法去安撫人們受傷的心靈。 后來他還成立佛教的分會,廣收弟子,培養(yǎng)有能力的人才,不斷宣傳佛教,憑借自己的力量對佛教的發(fā)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此期間,他還獲得了“第一高僧”的稱號。
虛云大師的后半生一直在云游四海,致力于宣傳和推動佛教的發(fā)展。在虛云大師修行之時,社會的背景也在不斷地變化。從鴉片戰(zhàn)爭到戊戌變法再到抗日戰(zhàn)爭,這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他都經歷了,有時也參與其中。 虛云大師在游行過程中也不忘普渡眾生,比如有一次在他經過一個村莊的時候,一幫土匪正打算攻打這個村莊,虛云大師知道后,為了不讓當地的村民遭殃,便親自去找到這些土匪。 給他們講解佛法道義,傳教經文,教他們向善,雖然身處戰(zhàn)亂之中,但是也不能忘記自己的本,給他們講因果循環(huán),還在那里為土匪誦經,土匪受到了虛云大師的感化,就聽從了虛云大師的勸導,也使得村民免受的土匪襲擊之苦。
在抗戰(zhàn)期間,虛云大師也會給士兵們祈福,把寺廟的香火錢也捐給軍隊打仗用,還用自己的名氣和影響力,號召人們?yōu)閲揖杩睢?/p> 除此之外,虛云大師還時常打開佛門,收留那些飽受戰(zhàn)亂之苦,無地可去的貧苦百姓,免費給他們施粥。 虛云大師是一個真正關心人間疾苦的人,他總是在盡自己所能去幫助一些受苦受難的人們。在當時動蕩的年代,虛云大師的宣教也給飽經風霜戰(zhàn)亂之苦的人們帶去了希望和心理安慰。 虛云的由來 我們現在所稱的“虛云大師”,其實剛開始并不是這個法號,一開始的法號是“石巖”,后來才改叫虛云。
因為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因素,光緒26年間,義和團運動,各地一片混亂,虛云大師是皇帝的御用法師,朝廷中的大臣擔心虛云大師的安全受到威脅,就請他去西安行法事。 行完法事之后,虛云大師認為那里太嘈雜,不清凈,不適合自己靜心修行,就離開了西安前往深山處幽靜的終南山繼續(xù)修行。 那個時候天寒地凍、大雪紛飛,有一天大師煮了個芋頭就開始打坐,不知不覺過了半個多月他都沒有察覺。 一直到復成大師去給他賀歲看他正在打坐,問他吃飯了沒,他打開芋頭的蓋子,發(fā)現罐子中的芋頭早已被凍得硬邦邦的了,這時他才發(fā)現時間已經過去快一個月了,從此也就給自己改名為“虛云”。
虛云大師余生 虛云大師用了一百多年的時間去學習參悟并傳播佛法,早年在寺廟中修行學習,后來外出游歷,遍訪各地,從游歷中不斷拓寬自己的眼界,并領悟佛經佛法,致力于佛教的傳播,對佛教的文化傳播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還心懷仁心,關注戰(zhàn)亂和百姓疾苦,經過多年的游歷,佛法在虛云大師心中早就自成一派。 從晚清到新中國,虛云大師經歷的都是中國最艱難的那段時間,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信仰。 后來,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也慢慢穩(wěn)定了,虛云大師就回到了寺廟當中,把他多年的游歷心得進行整理。
虛云大師一生活了120歲,修行一生,在臨終,對床前的弟子們說了一個字,便駕鶴西去,虛云大師留下的這個字便是“戒”。 簡單的一個字,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含義,但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無法參透其中含義,可能每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理解,對你而言,你能參透大師的意思嗎? |
|
|
來自: 格林書屋 > 《首藏網絡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