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智者,都是“吾日三省吾身”的追隨者。他們絕不甘心把時間耗在原地。所以,及時反思,調(diào)整自己,走一條積極向上的路,不負韶華不負己。
富書作者:清風挽霞;主播:蘇芮菡 來源: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原創(chuàng) 曾國藩說:“真正的智者,不以境役心,而是以心制境?!?br> 人之處境,全在于心境。
逆境不屈、順境不傲、閑境不??;熬得過低谷,經(jīng)得起高光,耐得住寂寞,方能穿過風雨見彩虹。
楊絳用自己的一生對此作出了最好的詮釋:
她晚年在喪夫喪女的雙重打擊下,非但沒有一蹶不振,反而是選擇了一條更艱辛卻更有意義的路。
她憑借自己坎坷的經(jīng)歷和較高的文學造詣,不僅完成了丈夫的多部遺作,還出版了多部佳作。
正如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周絢隆說:“楊先生一直筆耕不輟,她不像一般作家是為寫作而寫作,而是一直伴隨著對人生、對生命、對人間情感的思考、總結(jié)和表達?!?br> 確實如此。
先生用她的人生經(jīng)歷教會我們,人生無常,真正的智者:走好選擇的路,不選好走的路。


走延遲滿足的路,人生才不會走失去快樂 《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作者M·斯科特·派克講過這樣一件事。
一位30歲的財務(wù)專家來就診時,希望能糾正她總是拖延工作的壞習慣。在進行了一系列的常規(guī)心理分析后,派克并未找到問題的癥結(jié)。
直到有一天,派克問:“你喜歡吃蛋糕嗎?你一般是怎么吃蛋糕的呢?”
那位女士不假思索地說:“那還用說嗎,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后再吃蛋糕?!?br> 就這樣,從吃蛋糕的習慣出發(fā),派克通過她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終于找到了拖延的根本原因。
原來,那位女士在上班的第一個小時里,總是先完成容易和喜歡做的工作,而在剩下的六個小時里,面對那些棘手的差事,她總是盡量回避。
結(jié)果,不知不覺時間過去了,工作卻拖延了下來。
于是,派克就建議她從現(xiàn)在開始,在上班的第一個小時里,強迫自己先去解決那些棘手的差事,而在剩下的時間里,再去解決其他事情。
女士接受了派克的建議,并堅決照此執(zhí)行,不久,她就徹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壞毛病。
按一天工作七個小時計算,一個小時的痛苦,加上六個小時的幸福,顯然要比一個小時的幸福加上六個小時的痛苦劃算。
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設(shè)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順序:
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
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總把“先享受,后付費”當成人生的座右銘,一味地忽視問題,最后讓問題越積越多,一發(fā)不可收拾。
先承受痛苦,就可能更好地掌控生活;而先貪圖享受,未來的痛苦會更大,延續(xù)的時間也更長,最后積重難返,解決起來難上加難。
真正聰明的人,都會盡可能早地面對問題,延遲滿足感,把一切掌控在自己手中。 

走勇于承擔的路,人生才不會消極逃避 昨天,在微博中看到@沈緒淮的一篇主題為《被窮養(yǎng)長大的孩子是怎樣的》短文,其大概內(nèi)容是:
作者覺得自家的條件還可以,可父母時常旁敲側(cè)擊讓她省著點花錢,這讓她產(chǎn)生了巨大的負疚感,變得越來越壓抑,不敢輕易表達需求。
受這種想法支配,女孩變得越來越敏感自卑:什么都不敢奢求,總害怕虧欠別人;對別人給予的好,也總盤算著怎么報答,從而喪失了獲得幸福的勇氣。
從女孩字里行間,不難看出她對原生家庭存在極大的不滿,她覺得自己之所以不幸福,歸根結(jié)底都是因為父母的老舊觀念。
可責任真的全在她父母嗎?真的是父母造成了她痛苦的現(xiàn)狀嗎?
阿德勒說過:“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jīng)歷的意義?!?br> 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我們的不幸,正是自己消極逃避的結(jié)果。
如果沈緒淮不一味執(zhí)著于“被給予了什么”,而是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承擔”,她就會試著站在父母的立場看問題,從而切斷代際傳承,讓自己越來越好。
大多數(shù)人覺得生活力不從心的根源,在于他們總想消極逃避,不去為自己的問題、自己的生活承擔責任。
因為承擔責任,就意味著需要改變,并承受隨之而來的痛苦。而懦弱的人,為了逃避痛苦,就力圖推卸責任。
當痛苦越積越多,也就無可避免地淪為了的環(huán)境犧牲品。
真正的智者,一定會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不受任何事情的捆綁,極力更新自己,蛻變自己。

走敢于吃苦的路,人生才不會得過且過
《孟子》一文中有句經(jīng)典:“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br> 這句話言外之意就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德國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從小酷愛音樂,并且虛心好學,埋頭創(chuàng)作。
他曾說:“我的箴言始終是,無日不動筆;如果我有時讓藝術(shù)之神瞌睡,也只為要使它醒時更興奮?!?br> 30歲的時候,他耳聾了,對于音樂家來說,這無疑是致命的打擊,但他并沒因此停下創(chuàng)作的筆,反而主動吃苦,迎難而上。
《命運交響曲》中有一個片段,就表達了貝多芬與不幸抗爭到底的決心和勇氣,還有后來的《第九交響曲》、《第七交響曲》……
這一首又一首偉大曲子的誕生,都離不開他那種無視外在痛苦的豁達心態(tài)。
正所謂:“艱難困苦,玉汝而成?!?br> 正視苦難,善待苦難,在苦難中激發(fā)自己的潛能,磨練自己的意志,追求自己的成功,那么,苦難就可以是人生的一筆財富。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任何回報都需要有所付出,而吃苦就是一種最基本的付出。
一個前期主動吃苦的人,也就積累了許多人生財富,擁有了足夠的人生智慧,才會積攢更多的福報。
而一個遇事逃避,沒有吃過什么苦的人,其意志是薄弱的,稍微一點風吹雨打,就可能被擊倒,還會因為不能吃苦而變得好逸惡勞,得過且過。
人生是一個不斷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
肯吃苦的人,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讓自己越變越好。
美國開國先哲本杰明·富蘭克林說過:“唯有痛苦才能給人帶來教益?!?br> 真正的智者,都會選擇主動吃苦,過有意義的人生。

走認知覺醒的路,人生才不會一成不變
《認知覺醒》一書的作者周嶺在書的內(nèi)封面上寫到:
“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zhì)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br> 當一個人認知覺醒,也就意味著他在走一條全新且稱心如意的路。
周嶺在書的自序講到,在36歲之前,他和很多人一樣,是那個“醒著的睡著的人”:對自己不了解,對生活沒主張,對命運無選擇。
那時,他雖對本職工作非常投入,但業(yè)余時間幾乎被不需要動腦筋的事情占據(jù):
有空就找朋友聚會,時常喝到爛醉;經(jīng)常熬夜,從不主動看書、運動;打發(fā)時間的方式就是看搞笑視頻,讀八卦新聞,玩手機游戲,實在沒事可做,就裹起被子睡大覺……
直到有一天,這種一潭死水的生活被一場意外打破了。
這場意外,致使與他關(guān)系極好的兩位朋友的命運軌跡發(fā)生了巨變,從而讓他反思,如果這些意外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如果現(xiàn)有的一切“被剝奪”,自己還有什么,會什么,又曾在這個世上留下了什么?
當?shù)玫酱鸢浮皫缀跏裁炊疾粫钡哪且豢?,一種從未有過的焦慮感油然而生,他也強烈地意識到不能再這樣稀里糊涂地過下去了。
后來,他內(nèi)心真正覺醒,不斷探索,不斷改變,不斷成長,就有了《認知覺醒》和《認知驅(qū)動》兩本書的誕生。
他還建立自己的公眾號《清腦》,用他所學到的知識去影響、幫助他人。
一個人的改變,源于自我認知的覺醒。
當認知覺醒,就會主動進行自我審視和自我控制,而不是被潛意識左右,隨波逐流。
當認知覺醒,就擁有了“總攬大局”的能力,也就不會迷失在“拘泥小節(jié)”生活怪圈里。
真正的智者,都是“吾日三省吾身”的追隨者。
人生只有一次,真正的智者,絕不甘心把時間耗在原地。
所以,及時反思,調(diào)整自己,走一條積極向上的路,不負韶華不負己。
走延遲滿足的路,人生才不會失去掌控;
走勇于承擔的路,人生才不會消極逃避;
走敢于吃苦的路,人生才不會得過且過;
走認知覺醒的路,人生才不會一成不變。
叔本華說:“人類的幸福,主要源自內(nèi)在?!?br> 一個人內(nèi)在越豐富,對外在需求就越少,人生的路也就越順。
點個在看,愿你都能選擇一條精神富足的路,收獲真正的快樂。 作者簡介:清風挽霞,富書作者,一個寡言,內(nèi)心卻有一片海的人,圖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知乎、微博@富書,本文首發(fā)公眾號: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