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史記》說:“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span> ![]() 范蠡,進退得宜、善始善終,為政時深謀遠慮、運籌帷幄,協(xié)助勾踐成為春秋霸主;經(jīng)商中苦身戮力、廣德濟民,盡顯分寸智慧?!凹尿蒡鲇谔斓?,渺滄海之一粟。”范蠡始終冷靜清醒,不以名利得失為意,如扁舟一葉般輕快灑脫,對斑斕事態(tài)收放隨性、取舍自如。 ![]() 范蠡曾經(jīng)是越王句踐的重要謀臣,輔佐句踐成就霸業(yè)。當勾踐表示,要與范蠡平分越國時,范蠡選擇從海上乘船離去,從此不再返回越國。 ![]() 范蠡目光敏銳,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并且認為勾踐是長頸鳥嘴,只宜與之共患難,不宜與之同享樂。正如范蠡所料,文種沒有離開勾踐,果然被勾踐逼殺。范蠡知道夫差的性情、也了解勾踐的人品,因而按照規(guī)律時機選擇進退,毫不猶豫地決定取舍。 ![]() 范蠡乘船漂流到齊國,更名改姓,自稱“鴟夷子皮”。父子合力治理產(chǎn)業(yè),積累財產(chǎn)達幾十萬。齊國人推舉他做國相,范蠡認為長久享受尊貴的名號并不是什么好事,就秘密離開,到了陶地。 ![]() 范蠡知道,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買賣的道路通暢,經(jīng)營生意可以發(fā)財致富。于是,自稱陶朱公。在這里,范蠡父子堅持“與時逐而不責于人”。他們耕種畜牧,買進賣出都等待時機,以獲得十分之一的利潤。過了不久,家資又積累到萬萬。 ![]() 范蠡三次搬家都留下榮耀的名聲,得益于其識本質(zhì)、懂規(guī)律、知進退的遠見卓識。對于名利財富,范蠡沒有絲毫吝嗇眷戀,只是以這樣的方式“借假修真”,使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始終和大道規(guī)律保持協(xié)調(diào)和默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