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不可能保護女兒一輩子,給她一顆強大的內(nèi)心,才是護她一世周全最好的方式。 作者 | 楓子 前兩天,女兒剛放學回家就跟我說她被同學嘲笑了。 班上有男孩對她說:“你的裙子黑一塊白一塊的,好像斑點狗啊,丑死了?!?/p> 我問女兒:“這么傷人,那你是怎么說的呢?” “我說跟他有什么關(guān)系,又不是穿給他看的!” “他說看著就不舒服,哼,我偏不慣他?!?/strong> “你再給我買一件,我天天穿,就讓他難受去?!?/strong> 聽完,我忍不住對女兒豎起大拇指。 記得3歲時,她還會因為別人說她眼睛小而整天悶悶不樂。 5歲時,會因為我的語氣急了點而哭得梨花帶雨。 7歲時,還會因為跟同學鬧矛盾而難過好幾天。 如今,看著女兒從情緒敏感蛻變到自信勇敢,我想起王朔寫給女兒的一句話: 內(nèi)心強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我們的女孩,體質(zhì)可以嬌弱,但內(nèi)心一定要堅強。 心思可以細膩敏感,但永遠不能忘了冷靜自持。 內(nèi)心強大的女孩,才能無所畏懼,充滿正能量。 在這里,和父母們分享3個強大女兒內(nèi)心的秘訣。 
 愛要濃 一位媽媽說:家有女兒,隨時隨地林妹妹上身,莫名其妙就眼淚決堤,一言不合就嘟嘴生悶氣,一點小磕小碰就脆弱不已。 簡直不能再贊同了! 女孩往往需要父母耗費更多的心力。 記得有一次,因為路上塞車,我匆匆忙忙趕去接女兒時,學校只剩幾個孩子了。 看到我時,女兒噙著淚嘟著嘴,不跟我說一句話。 我連忙彎身哄她,結(jié)果不哄不要緊,越哄她越委屈。最后竟抽抽搭搭地說我不愛她,不在乎她。 這就是女孩。 受大腦發(fā)育和激素的影響,她們心思更細膩、情感更豐富、情緒更多變,也很愛生悶氣。稍有不注意,就會刺激她們敏感纖細的神經(jīng)。 這也就導致了她們更容易沒有安全感,也更容易受傷。 女兒的養(yǎng)育,愛要濃一點,情感要到位,她才能勇敢又自信。 就像《以家人之名》里的李尖尖,幼年喪母,爸爸一人把她拉扯大,她卻一點沒有單身家庭孩子的自卑和敏感,反而出落得明亮又開朗。 從小,爸爸既要照顧她,還要忙面館生意,可不管再苦再累,李尖尖的每一頓飯菜,爸爸都親力為之。 有一次,李尖尖和小朋友打架,被對方家長找上門。 爸爸不打不罵,反而第一時間維護女兒: “那你看我們家小尖,這頭發(fā)里也被鵬鵬薅了一撮,這臉也腫了?!?/strong> 
 等到大家離去,爸爸才溫和地教育女兒不能打架,更不能咬人。 在學習上,李尖尖成績很差,兩個哥哥成績好。 但爸爸從來不拿兩個優(yōu)秀的“兒子”去打壓女兒,反而很支持女兒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所以我們總能看到李尖尖肉嘟嘟的小臉上,寫滿了被愛包圍的幸福和自由。 
 這樣成長起來的她,會在哥哥見義勇為時,舉著一塊磚就跑去仗義援助。 被同學嘲笑她“倒數(shù)第三,只能小面館刷碗”時,霸氣回懟和反擊。 父母充沛的愛,就是女兒安全感的來源,亦是女兒內(nèi)心強大的基礎(chǔ)。 被愛包圍長大的女孩,不會陷入自我懷疑和否定中,試圖從別人身上尋求安全和依賴。 她們內(nèi)心富足,永遠擁有獨自面對困難的底氣,也會有展翅高飛的勇氣。 
 嘴要甜 《培養(yǎng)高情商女孩》一書說:“即使只有兩歲,女孩也受到社會的許多限制。我們的責任是鼓勵女孩要有冒險精神、要勇敢,幫助她們保持天然的個性?!?/p> 女孩的生活中,總是充斥著這些聲音: “女孩不如男孩?!?/strong> “女孩就是軟弱?!?/strong> “干得好,還不如長得好,嫁得好?!?/strong> …… 這些語言其實是在暗示女孩:你笨,你不行,你不要努力。 尤其是來自至親的否定,更容易造成女兒性格上的自卑,導致她們做什么事都縮手縮腳的。 在短片《不要再叫我像個女生了》里,很多女孩就吐露,打擊的語言讓她們的自信大幅度降低: “我開始退縮,不再那么勇敢嘗試?!?/strong> “我放棄了練小號、籃球和摔跤。” “我告訴自己,如果不夠好,就該停止?!?/strong> 
 《養(yǎng)育女孩》一書說:“女孩有個天然的雷達,更容易受到言語上的傷害。” 養(yǎng)育女兒,不要打擊,要多捧場。 我們的肯定和鼓勵是女兒自信的底氣,更是女兒內(nèi)心強大的養(yǎng)料。 在谷愛凌的記憶里,媽媽就從沒說過“不行”“不允許”等批判或者讓她感到壓力的話。 相反,媽媽看向谷愛凌的目光里,永遠都是支持和鼓勵。 8歲那年,谷愛凌正式進入專業(yè)滑雪隊,是滑雪隊唯一的女孩。 在這個男孩擅長的項目里,她曾被冷落和排斥。 期間她氣餒過、無助過,但媽媽的肯定和安慰一直在: “你可以的,加油!” “你已經(jīng)做的很棒了?!?/strong> 平時,谷愛凌練習高難度動作受挫,媽媽也總是鼓勵她,為她打氣: “特別為你感到驕傲,你已經(jīng)做得很好了!” 谷愛凌每完成一場比賽,媽媽就第一時間為她送上大大的擁抱,毫不吝嗇自己的贊美與夸獎。 從小,外婆也經(jīng)常對她說“我們愛凌是最棒的”。 在愛的鼓勵下,谷愛凌一路成長,不斷挑戰(zhàn)自我,總是想做到最好。 
 2017年接受記者采訪時,14歲的谷愛凌自信滿滿地對著鏡頭說: “誰說女孩不能參加體育運動?我們可以!” 也是這份自信和勇氣,讓谷愛凌在遭受到外國媒體不懷好意的攻擊時,不僅不受任何影響,還能夠智慧地去回擊對方。 我們常說,父母的嘴,決定孩子的出路。 有遠見的父母,懂得做女孩的“優(yōu)評師”,給她支持、肯定、鼓勵,給她抬頭挺胸的底氣。 讓女孩敢于打破束縛和枷鎖,有勇氣、有心力去面對未來生活中的各種挑戰(zhàn)和風雨。 
 心要慢 黑幼龍在《慢養(yǎng)》一書中說: “教育孩子不要太擔憂、太著急,不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不以當下的表現(xiàn)評斷孩子,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 慢養(yǎng),可以讓孩子發(fā)現(xiàn)最好的自己?!?/strong> 養(yǎng)育女孩尤其要如此。 首先,和女孩的相處要更具耐心和細心。 知乎上看過一位媽媽的求助,說女兒什么事都不和她說。 她的女兒,被班上幾個同學合伙欺負了整整一年,卻從來沒有和她提過半句。 直到班主任無意看見女兒被同學扇耳光,叫了家長,她才知道女兒一直被欺負。 這其實是很多女孩父母頭疼的一個問題。 一方面,女孩善于隱藏,有很多的小心思和小煩惱,她們自己不開口,父母可能難以發(fā)覺。 另一方面,女孩因為發(fā)育早、成熟早,往往也會提前關(guān)閉與父母的溝通之門。 所以,這也就要求父母在養(yǎng)育女兒的時候,要更注意留心觀察,注意語言措辭和語氣態(tài)度。 父母只有多一些細心和耐心,才能維系好親子關(guān)系,女孩才會愿意向父母敞開心扉,這樣父母也才能更好地引導和呵護女孩成長。 其次,對女孩的培養(yǎng)上,要放寬心態(tài)。 家有女兒,我們深知社會對女性的不公。 上天給了她們相對柔弱的身體,社會卻沒有給她們相對公正的競爭環(huán)境。 想在未來取得男性同樣的機會,女孩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所以很多時候,父母難免對女孩寄予高期待和高要求。 既盼她成績好,又盼她多才多藝;既盼她善于思考解決問題,又盼她獨立自主向上。 但教育,本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不焦慮,不急躁,心大一點,步伐放慢一點,我們的女孩才能按著自己的節(jié)奏成長起來。 在“慢養(yǎng)”這方面,心理學家賀嶺峰就做得很好。 他女兒一道數(shù)學題連錯4遍,他被老師叫到學校一頓痛批,他的心情糟糕透了。 可回到家,他卻沒有發(fā)火,沒有指責,而是心平氣和地吃完飯,再和女兒慢慢溝通。 為什么不訓女兒一頓?因為他知道,疾風驟雨的訓斥,只會讓女兒覺得更糟,而不會努力去變好。 女兒數(shù)學考了59分,他先深吸一口氣,告訴自己要控制情緒,然后再來和女兒分析試卷。 最后還告訴女兒,長大后,沒人會在乎你小學四年級考了59分。 女兒聽了這話,毫無心理負擔地繼續(xù)投入學習,成長得陽光自信,后來成為出色的動漫工作者。 
 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說:“對孩子影響最糟糕的父母,就是著急的父母?!?/p> 父母多一點耐心,多一分淡定,多點引導和支持,才是對女孩成長最好的助力。 在這種松弛氛圍下成長起來的女孩,自然能成為舒展而自信的模樣。 
 澳大利亞作家史蒂夫在《養(yǎng)育女孩》一書中寫道: “女孩的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復雜,危機重重,她們的將來注定比我們的更豐富也更艱難。 父母的使命就是培養(yǎng)一個內(nèi)心強大、獨立堅定的女孩。” 漫漫人生路,女孩終究需要自己走。 內(nèi)心強大,才是女孩披荊斬棘最好的武器。勇敢堅定,才是女孩行走于世最好的底氣。 愿父母們,都能在情感上滋養(yǎng)女孩,給她一生的安全感。 在語言上鼓舞女孩,給她敢于打破枷鎖的勇氣和信心。 在心態(tài)上松弛下來,給女孩發(fā)展內(nèi)在力量的時間和空間。 這樣,我們的女孩才能勇敢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去追尋自己想要的人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