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古人有言:“至人無夢?!?/span> 這所謂的至人,便是圣人。在人們看來,無欲無求,超脫世俗的圣人,那是不會做夢的。無欲者,無追求,那就不會有任何的執(zhí)念。 也就是說,欲望和執(zhí)念,是夢境產(chǎn)生的根源。 這個觀點,跟西方心理學(xué)家弗洛伊德的觀點,是相似的。在弗洛伊德看來,夢是有意識看無意識的一扇窗子,也是潛意識欲望的滿足。 現(xiàn)實中遇到了什么問題,那你就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情緒和想法。這種情緒,會影響到你的潛意識。想法的本質(zhì),就是欲望。那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就不可以避免了。 人,因為欲望而存活,也因為欲望而遇到不同的問題。如何利用這欲望,如何調(diào)整好個人的心態(tài),去更好地生活,才是我們該要做的事兒。 
 02 《枕中記》中有一個故事,名為“黃粱一夢”。 在唐朝開元年間,有一位叫做“盧生”的年輕人,落魄不堪,滿面愁容,特別狼狽。有一天,他幸運(yùn)地遇到了一位叫呂翁的老者。 這位呂翁,便是我們特別熟悉的呂洞賓。呂洞賓望著盧生,詢問道:“我看你身體不錯,還特別年輕,為什么如此愁容滿面呢?” 盧生說:“身為讀書人,就該金榜題名,考上功名,在仕途當(dāng)中更進(jìn)一步,逐漸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span> 呂洞賓說:“你枕在這個青瓷枕頭上睡覺,我便能實現(xiàn)你的愿望?!?/p> 盧生枕著這個枕頭入睡了,這時客棧的店家正在用黃粱米做飯。在幽靜的房間里,正熟睡的盧生竟然夢到自己成為了狀元,還入朝當(dāng)了官。 他原以為,當(dāng)了官就結(jié)束了。沒想到,他娶了傾國傾城的女子為妻,后官拜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特別風(fēng)光氣派。夢中的他,活到了八十歲,富貴而終。 
 醒來后,店家的黃粱米還未煮熟。呂洞賓坐在他的身旁,問道:“此夢如何?”盧生回應(yīng):“美滿而又短暫,怎么就結(jié)束了呢?” 呂洞賓感慨地說:“現(xiàn)實也好,夢境也罷,人生之輝煌,不過如此,終是過眼云煙?!?/span> 后來,盧生放棄了不勞而獲的執(zhí)念,通過自己的努力開啟了新的生活。 03 人這一生,其實跟“黃粱一夢”中的短暫夢境一樣,就是一場夢。夢境中所發(fā)生的一切,都跟我們的欲望有關(guān)。 對于這欲望,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如果欲望適度,我們也懂得利用這欲望,那我們將越活越清醒。反之,欲望過度,幻想連篇,那我們將越活越迷茫。 夢境,似真似假。真實的一面在于,做夢的時候,我們就跟身臨其境一般,感受特別真實。而虛假的一面在于,醒來后,一切都消失不見了。 
 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也曾做過夢。他夢到自己成為了一只蝴蝶,飄飛在天地當(dāng)中,無憂無慮,不用受到世俗的束縛。 在夢境當(dāng)中,莊子實現(xiàn)了內(nèi)心深處向往“瀟灑自由”的理想和追求。等他醒來后,他感慨,莊周夢蝶,到底莊周是蝴蝶,還是蝴蝶是莊周呢? 這個問題,沒有人能給出答案,也許怎么回答都是正確的。只是,對于莊周本人而言,這個夢讓他明白,人生如夢,只要看破這紅塵之夢,自然就瀟灑自由了。 當(dāng)然,莊子用了一生的時間,去踐行夢境中的理想和追求。反正,他活出了內(nèi)心深處的自己,也算是無憾了。 盧生因為夢醒,所以改變了做人的態(tài)度,更好地生活。而莊子因為夢蝶,所以堅定了內(nèi)心的想法,成就了自我。 可以說,對于“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有些人及時迷途知返,而有些人逐漸頓悟。這,便是大吉之兆。 
 04 有些夢境,或許會讓你的命,變得更好。 《周禮·春官》中明確提出六大夢:正夢、噩夢、思夢、寢夢、喜夢、懼夢。 這六大夢境當(dāng)中,唯有正夢、思夢、喜夢,算是上是比較好的夢境。其余的,都會給人造成驚嚇,或者讓人迷迷糊糊,不知所措。 對于正夢,《周禮注》中有言:“正夢者,無所感動,平安自夢也?!?/span>所謂的正夢,便是心無雜念,無憂無慮的自然之夢,象征了平安順?biāo)臁?/p> 對于思夢,《關(guān)尹子·二桂篇》中有言:“夜夜之夢各異,有天有地有人有物,內(nèi)思成之。”你所思念的人與事兒,終究會出現(xiàn)在你的夢境當(dāng)中。能夠讓人有短暫的滿足,這已然是一種恩賜了。 對于喜夢,那就更好理解了,一切讓你歡喜愉悅的,便是喜夢。這就跟弗洛伊德談到的潛意識的欲望滿足,頗為相似??傊?,會讓你有不錯的體驗。 所有的夢境,其好壞,并不是絕對的,因為它會受到人之心理調(diào)節(jié)的影響。所以說,把一切夢,都當(dāng)成心理上的磨礪,讓人正心明意,更好地活下去。 文/舒山有鹿 | 
|  | 
來自: 舒山有鹿 > 《百態(tài)/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