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天之道,損有余而益不足。這句話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說天道就像一張被拉滿的弓,不論是瞄高,還是瞄低了,自然會向中心靠攏,拉得太滿,就放松一點,松了,就再拉緊一點,會自動調(diào)節(jié),張弛有度。 其實就是說的熵增定律。熵增定律我們前面講過:在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內(nèi),熱量總是從高向低傳播,從有序變得無序,這一過程不可逆轉(zhuǎn)。 很難想象,老子用如此質(zhì)樸的語言,描繪出了兩千五百年后才被科學家們證實的熵增定律。兩千五百年前,老子就通曉了熵增定律,但是在當時那個時代,他無法用科學解釋,于是他用了一個更形象的比喻:水幾于道。就是說水和道很相似。為了把這個道理說明白,老子舉了非常多水的例子,因此后人總結(jié)為上善若水。 例如: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猷小谷之于江海也,以其善下之也,故能為百谷王。這里說的是水往低處流,就像熵增定律描述的那樣,能量總是由高向低流動。 故天之道,損有余而益不足,這句話樸素,但是其寓意卻更加深遠,不僅僅是,物理學上理解的,系統(tǒng)從有序變得無序。而是系統(tǒng)會變得平均,概率趨近最大化。例如高山,會因為風吹雨淋,不斷侵蝕而崩塌,低谷會因為泥沙堆積,最終會被填平。關于這一點老子已經(jīng)完全超越了現(xiàn)代科學對熵增定律的認知,熵增定律不僅僅是熱力學定律,而是主導了萬物,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演變,是宇宙法則。所謂的故天之道,損有余而益不足,用現(xiàn)在科學的語言來解釋,就是排列組合會趨近于概率最大化。老子將它概括為天之道。能悟透天之道,基本上理解了《道德經(jīng)》的精髓。 而后世的科學家,只有薛定諤領悟了其中部分要義。他在《生命是什么》一書中說: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薛定諤真正理解了熵增定律,不僅僅是物理定律,而是宇宙法則。 而老子在兩千五百年前就認識到了這一點,他說到: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余,這個和薛定諤說的生命以負熵為生,是一個意思。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意思是說人道與天道截然相反。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人往高處走。人生來就要爭名奪利,爭奪他人的利益,成全自己。如果說天道是熵增,人道就是熵減。生命存在的意義就是要逆天而行。 天道的含義,不僅僅是一個物理學上的熵增定律,它決定著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我們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中的分分合合,都是天道和人道在起作用。 |
|
|
來自: Frank_Chia > 《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