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神宗元豐三年的春天,黃州定慧院附近有一株海棠開花了。 海棠春日開花,本是順應自然的常事。散步路過的蘇軾看到了,卻觸動一番心事,站在海棠花前惆悵許久,回去后寫下《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詩題不算短,詩更不短,從詩題隱約便可猜得蘇軾的復雜情緒。 他既喜這海棠“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的艷美,又替花憂愁“雨中有淚亦凄愴,月下無人更清淑”。 這既喜又憂,自然不只是為了海棠。此年,蘇軾還未成為東坡居士。他因元豐二年的“烏臺詩案”被貶來黃州還不足一年,說是個貶官,其實便似個被看管起來的犯人,心里積聚的恐懼仍未消解,突然看到雜花遍野的土山坡上有一株絕艷的海棠,竟有了戚戚之感。 ![]() 任淡如拍攝 海棠是西蜀的名花,每逢開花時曾是“成都海棠十萬株,繁華富麗天下無”,引得狂士們倚錦瑟擊玉壺地興致大發(fā),可知當時盛況。蘇軾生在西蜀,自然認得,但黃州是什么偏僻的地方?這里的人既不種植海棠,也不知曉它的名貴,這有命無運的海棠生長此間,真是淪落,和自己一樣——“天涯流落俱可念,為飲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還獨來,雪落紛紛那忍觸”。 蘇軾對這株海棠生了感情,以后每年開花時都來,在花前置酒消磨,他在黃州四年,竟有五醉其下的記錄,那首《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他也常常寫來送人,前后有十數(shù)本之多。 蘇軾五醉其下的海棠,不知是西府海棠還是垂絲海棠。 明人王象晉的《群芳譜》里說,海棠有四種:西府海棠、垂絲海棠、貼梗海棠、木瓜海棠。這四種都是木本的樹,另外還有一種秋海棠,是草本,就是魯迅說過的“秋天薄暮,吐半口血,兩個侍兒扶著,懨懨的到階前去看”的那種,其實不算傳統(tǒng)意義上的海棠。 ![]() ![]() ![]() 任淡如拍攝 我也是懵的——看多少辨認手冊也無用,只好籠統(tǒng)地將梗子短的都認作貼梗和木瓜,將梗子長的都認作西府和垂絲。如果葉片有一圈紫紅色細細的邊,再認作是垂絲——垂絲白里帶著粉紅,滿樹枝搖曳繁茂,此時常見的,似乎也只有這一種,偶爾會遇見西府、貼梗和木瓜。 《群芳譜》里自然有關(guān)于這種海棠、那種海棠的說明,在我看來,和辨認手冊一樣無用,好在文字秀美,姑且將古人筆記里的說明書錄在這里,聰明人或許能憑此分辨。
混沌的還有海棠的來歷。 “海”這個字,用在植物上,常有外來的意思,譬如海棕、海柳、海石榴,但海棠是中國土生土長,這個海字,卻有點不明不白。 把海字拋掉,單說“棠”,那就簡單多了。 最早記載“棠”的,是約成書于公元前十五世紀的《山海經(jīng)》,里面說“岷山這個地方,多梅樹和棠樹”:
稍后的《詩經(jīng)》里,有這樣一段文字:
再往后司馬相如的《上林賦》里,那些描述千花百卉的“亭柰厚樸”,隱于其中的“柰”也是“棠”…… “棠”第一次和“?!币黄鹫匠鰣?,據(jù)說是在中唐宰相賈耽的《百花譜》里:
![]() 任淡如拍攝 在賈耽之后,一個女子寫出了第一首海棠詩: 春教風景駐仙霞,水面魚身總帶花。 薛濤是蜀人,長居西蜀浣花溪,此詩,據(jù)說寫于元和六年(811)她自江陵返蜀時,那年春天,她曾與元稹在江陵相會,回程途中,她看見海棠花開,一樹淺紅里帶著深紅,仿佛未勻透的胭脂,又仿佛美人春睡,萬般嬌憨與風情,讓人心生搖曳,又心生惆悵。 后來越來越多的詩人看見了這海棠花的美。 鄭谷說“秾麗最宜新著雨,嬌嬈全在欲開時”,何希堯說:“著雨胭脂點點嬌,半開時節(jié)最妖嬈”,韓偓說“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cè)臥卷簾看?!?br> 但唐人還不夠愛海棠。 ![]() 南宋 林椿 寫生海棠圖 最早研究海棠的專著《海棠記》和《海棠譜》,便是出現(xiàn)在宋朝。宋人為海棠寫的詩是唐人的幾百倍——攏共有五百多首,除了蘇軾,很多大咖都紛紛參與到這個熱點里來: 紅妝翠袖一番新,人向園林作好春。 露晞向晚,簾幕風輕,小院閑晝。翠逕鶯來,驚下亂紅鋪繡。倚危墻,登高榭,海棠經(jīng)雨胭脂透。算韶華,又因循過了,清明時候。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海棠妙處有誰知?今在胭脂乍染時。 ![]() 任淡如拍攝 王禹偁還曾為海棠作了一首長長長長的詩,說海棠“春里無勍敵,花中是至尊”。 可想而知,海棠在宋人眼里,是有多么美。 北宋末宋徽宗在艮岳中特辟出一塊地來種海棠,名為“海棠川”。南宋曾有一叫徐儉的隱士,在自家海棠樹上結(jié)巢為屋,有人來尋他,他便在海棠花中接待客人,人稱“徐老海棠巢”。 可惜,物有一美,便有一弊,宋人對海棠的美有多愛,便對它的弊有多傷心。 那句有名的“恨海棠無香”,亦是出現(xiàn)在宋朝。 北宋釋惠洪,是個與蘇軾同時代的和尚,與蘇軾、黃庭堅都有往來,愛寫艷詩,也愛海棠,輯有《冷齋夜話》,里面記載說:
彭幾的恨事后來減了一樁——他知道了有一種海棠極香,產(chǎn)在昌州,昌州位于西蜀,即今四川和重慶所在,據(jù)宋代地理學家王象之《輿地紀勝》記載:
昌州海棠,據(jù)說今已失傳。 實際上,唐宋時的海棠,是否和后來的海棠同種,也都是無法說清的事情了——古人說“棠”無香無實,可《群芳譜》里的四大海棠都是結(jié)果的,貼梗海棠與木瓜海棠結(jié)小木瓜,西府海棠與垂絲海棠結(jié)“小櫻桃”,這種朱紅色的小果子可以和山楂、紅果一樣,熬了糖漿裹成一串好看的糖葫蘆,也能加糖熬煮,做成海棠果醬。 蘇軾當年遇見的那株海棠,也許不結(jié)果,也許結(jié)果但不好吃,不然在黃州那么貧瘠的地方,以他那種貪玩貪吃的性格,他不把這滿樹的果子捋下來用各種稀奇的方子做菜釀酒,才怪。 與定慧院海棠邂逅四年后,蘇軾曾寫下另一首更有名的海棠詩: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 此間的海棠,不知是否仍是他五醉其下、寄托心事的那一株。 南宋的馬麟據(jù)此詩繪過一軸精巧的宮紈圖,圖中明月高懸,長廊樓閣間有一士人端坐,庭中隨從們?nèi)计鸶郀T,似要陪主人徹夜觀花。遠近花樹婆娑,無數(shù)緋紅綴在枝頭,大概都是海棠——雖然多,卻明顯已是綠盛紅稀,將要凋零了。 海棠花落時,已是暮春。
就在元豐七年的四月,蘇軾便將脫離黃州貶所,此后數(shù)年逐漸官升高位,又沉浮幾度,似乎再未回到黃州。 1、“海棠無香”一說出于彭乘《續(xù)墨客揮犀》,且彭乘早于惠洪,但是近人余嘉錫考證后認為彭乘的《墨客揮犀》和《續(xù)墨客揮犀》都是后人偽作,故仍選用惠洪說。 2、《海棠》的成詩年份與地點有諸多爭議,有人說是元豐三年三月,有人說是元豐六年上巳日之前,有人說是元豐七年春日,有人說是黃州,有人說是麻城。本文據(jù)紀批取元豐七年說。 作者:任淡如 本文為菊齋原創(chuàng)首發(fā)。公號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我們開白授權(quán)。 看看 菊齋 | 文人 | 美學 歡迎個人轉(zhuǎn)發(fā)、擴散。 投稿請在后臺鍵入“投稿” 商務(wù)合作請請在后臺鍵入“合作” 公號轉(zhuǎn)載請在后臺鍵入“轉(zhuǎn)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