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晁錯,西漢文景時潁川人,曾經(jīng)在軹縣儒生張恢那里學習申不害、商鞅的刑名學說,后接受漢文帝的任命去齊國伏生家里學習《尚書》,回來后得到文帝的稱贊。伏生是秦朝的博士,精通《尚書》,當時已經(jīng)九十多歲了。晁錯為人嚴厲耿直又苛刻有深見,長于謀事治國,通軍略,短于謀身,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殺身滅族。晁錯是漢景帝的重要謀士,文帝時擔任太常掌故,后遷至太子舍人、門大夫,又被拜為太子家令,由于他的善辯才能得寵于太子,在太子家中號稱:“智囊”,后來太子繼位,是為景帝,任命晁錯為內(nèi)史,之后被提升為御史大夫,位在三公。小時候,第一次聽到晁錯的名字是因為晁錯身為御史大夫,獲得景帝的支持主持削藩,吳楚之亂起,景帝將晁錯殺身滅族來試圖平息諸侯叛亂的故事,每次讀到這個故事,都為晁錯搖頭嘆息,也因為這個故事,一直以為晁錯是景帝發(fā)現(xiàn)并大膽啟用的,直到讀到《漢書·晁錯傳》才知道不是這樣的。晁錯真正的伯樂其實是漢文帝,晁錯一開始就是漢文帝發(fā)現(xiàn)并留給景帝的人才。漢文帝是漢朝第五位皇帝,高皇帝第四子,即位之后,勵精圖治,興修水利,厲行節(jié)儉樸素,廢除肉刑,實現(xiàn)國家強盛,百姓小康,開啟“文景之治” 的發(fā)端。文帝謹慎對待諸侯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問題。對待諸侯王,采用以德服人、以武平亂的態(tài)度。對待匈奴,采用和親止戰(zhàn)的方式,營造安定團結(jié)、休養(yǎng)生息的政治局面。晁錯為太子舍人、門大夫之后,上書文帝,勸文帝教導太子學習刑名之術,其中有一段話這樣說太子:“皇太子所讀書多矣,而未深知術數(shù)者,不問書說也。夫多誦而不知其說,所謂勞苦而不為功?!狈g成白話文就是:“你兒子讀那么多書卻沒有掌握刑名之術,是因為他只會讀書而不深究書中闡述的道理,這樣讀書屁用沒有?!蹦敲礊槭裁磿@樣呢?晁錯說:“以陛下為心也。”意思就是全怪你這個當?shù)牟簧闲?。最后還給文帝布置任務,“竊愿陛下幸擇圣人之術可用于今世者,以賜皇太子,因時使太子陳明于前。”一個太子的跟班,就敢公然上書評論太子的得失,批評皇帝的過錯,還給皇帝布置任務,這要是在清朝,大概就是:奏疏是早上遞上去的,全家是下午埋的。別說皇帝,就是現(xiàn)在的家長,遇到這樣的事情,又有幾個心理好受的,每年因為類似事情發(fā)生的對老師的投訴和新聞還少嗎?但是文帝的反應是“上善之,于是拜錯為太子家令”,不僅認為他說得對,還馬上給他升了官。《漢書·晁錯傳》記載的晁錯的第二封上書,洋洋灑灑,數(shù)千言。主要就匈奴數(shù)次侵犯漢朝邊境的問題提出自己軍事方面的見解:奏疏開宗明義,首先闡述漢朝被匈奴侵犯的危急情況,“漢興以來,胡虜數(shù)入邊地,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自高后以來,隴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氣破傷,亡有勝意”。針對這樣的不利局面,晁錯提出了他認為的漢帝國的當務之急:“今茲隴西之吏,賴社稷之神靈,奉陛下之明詔,合輯士卒,底厲其節(jié),起破傷之民以當乘勝之匈奴,用少擊眾,殺一王,敗其眾而大有利?!币馑季褪切枰粓鲆陨贀舯姷拇髣僬?,并且需要斬殺一個匈奴王來大大提振士氣。為了達成這個戰(zhàn)略目標,晁錯從國內(nèi)國外兩個方面建言獻策:在漢帝國內(nèi)部,要休整軍備、訓練士卒,選擇優(yōu)秀的將領長期駐守邊關;在漢帝國外部,要團結(jié)和漢帝國關系友好的游牧民族,給與他們盔甲、武器、良馬和生活物資,使他們和漢軍相互配合,協(xié)同作戰(zhàn),各用其長處,再加上使用眾多的士兵,這是取勝的萬全之策。在奏疏中,晁錯還列出了匈奴的三個優(yōu)點:戰(zhàn)馬優(yōu)良、騎射技藝精湛以及士兵吃苦耐勞;又列舉了漢軍的五個優(yōu)點:在平原地帶漢軍可以用輕車襲擾騎兵;漢軍的軍備比匈奴精良;漢軍兵種齊全,組成軍陣相互配合威力巨大;漢軍人多勢眾;下馬步戰(zhàn),漢軍強于匈奴士卒。他由此得出結(jié)論,匈奴和漢軍相比,在總體戰(zhàn)力上并不占優(yōu)勢,只要能發(fā)兵數(shù)十萬,以少打多,就一定能打敗匈奴。總而言之,這是晁錯的一份漢帝國對匈奴方面中長期的戰(zhàn)略防御主張的陳述報告,他的主張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漢朝的邊境危機,緩解匈奴帶來的軍事壓力,而且他認為的只要依靠人多勢眾進行正面決戰(zhàn)的設想在冷兵器時代也難以實現(xiàn)。匈奴傳統(tǒng)的作戰(zhàn)方式是:正面步兵阻敵,兩翼騎兵進行包抄。而這時漢軍沒有優(yōu)秀騎兵隊伍,要么組成圓陣自保殺敵;要么依靠深溝高墻阻敵。不管哪一種方式,都無法促使匈奴與漢軍進行戰(zhàn)略決戰(zhàn)。后來漢武帝北擊匈奴,就是組建了一支比匈奴還要強大的騎兵隊伍,一直追到匈奴漠北王庭,迫使匈奴不得不與之決戰(zhàn)。因此有句話說得好:在冷兵器時代,能在戰(zhàn)場上打敗騎兵的,只有騎兵。縱覽整篇奏疏,晁錯雖然主旨明確,理論清晰,但不管是戰(zhàn)略目標的制定還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方面都有比較明顯的缺陷,而且晁錯一直在中樞任職,沒有外放主政治軍的經(jīng)驗,又是以儒生談論軍事,他在奏疏的最后說自己這是狂夫之言,也并非全是自謙。然而文帝很高興,鄭重回應了他,并借用他自謙的話來相互勉勵。每每讀到此處,我都不得不感嘆遇到文帝這樣禮賢下士、善于納諫的明君真是晁錯人生中的幸事。有了文帝的肯定與鼓勵,晁錯整理自己的思路,完善了自己的防御戰(zhàn)略,又給文帝上了一篇奏疏,這就是《論守邊疏》。在這篇奏疏中,晁錯列舉了秦朝征發(fā)戍卒守邊的四個弊端:邊境環(huán)境惡劣,士卒水土不服;強行征發(fā)容易引起百姓反抗;征發(fā)戍卒守邊容易賞罰不均,難以調(diào)動士卒積極性;士卒每年或數(shù)年一換,不熟悉當?shù)氐乩憝h(huán)境和匈奴習性,作戰(zhàn)往往不利。因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守邊方略:在匈奴容易出沒的地方及交通要道建造高城深溝,置備守城器具,遷徙奴婢和罪犯在那里長期居住,奴婢不夠可以通過賜予爵位的方式,招募那些想用奴婢買爵位的人和百姓。到了邊疆的人,要給他們優(yōu)厚的待遇,為他們解決生活上的難題一直到他們可以自給自足。這樣他們就會為了保護自己的親人和財產(chǎn)而自發(fā)地抵抗匈奴,朝廷也可以用更少的錢獲得更大的好處。文帝有采納了他的建議。于是晁錯又上書一封來細化他的守邊方略:首先,朝廷選擇的城址要適宜居??;其次生活設施和勞動工具要齊全,不能讓遷徙過去的人有顧慮;然后,要給他們配備醫(yī)師和巫師,使他們能夠安居樂業(yè)。這些都齊備之后,以五家為一伍,置伍長;十長為一里,里有假士;四里為一連,連有假五百;十連為一邑,邑有假候,閑時就讓百姓練習射箭,外出時就教百姓如何對敵。因此對內(nèi)就是卒伍編制,對外就是軍政編制。他還指出:不能打仗的人不要使用,沒有能力的官吏沒有功勞。從這三次上書中可以看出來,晁錯的戰(zhàn)略是在一步步完善細化的,從一開始的紙上談兵到后來的逐漸貼合實際,有了更多細節(jié),也更具操作性,他人的性格也從一開始的張揚驕傲轉(zhuǎn)變?yōu)閲乐攧諏?,思慮周全。而文帝從一開始就一直對他鼓勵和支持,給了他發(fā)揮自己才能的平臺和自信。后來文帝下詔求賢,要求晁錯從國體、人事和勸諫三個方面來解決“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四個問題。晁錯用五帝時期來具例子說明如何“明于國家大體”,說五帝能讓無論君臣處理政事都能做到上符合天意,下順應地勢,,中間符合人民的意愿。這樣治理國家就是順應天地,就能達到治理國家最理想的成就。他又用古代的三王來說明“通于人事始終”。三王時代的君臣商議安定天下的計策,沒有不從人情出發(fā)考慮的,只有符合人民意愿的才去執(zhí)行;發(fā)動人民興辦事業(yè),從人民的角度出發(fā)然后去實行。那么怎么才能知道是不是符合人民意愿呢?三王時代君臣使用的方法是“取人以己,內(nèi)恕及人。情之所惡,不以強人;情之所欲,不以禁民?!彼f這樣就能使百姓和睦團結(jié),國家安寧,名分地位的秩序不混亂,以延續(xù)到后代。能做到這些,就是明白民間人情世故的政治統(tǒng)治之道。至于什么是“直言極諫”之士,晁錯說“直言極諫”的臣子,不僅要公平正直地制定法律,還要嚴格按照法則辦事,在法律和君主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要及時加以改正。他在上書中是這樣總結(jié)的:“救主之失,補主之過,楊主之美,明主之功,使主內(nèi)亡邪辟之行,外亡騫污之名。事君若此,可謂直言極諫之士矣?!?/section>上書的后半部分,晁錯給文帝來了波彩虹屁。他細數(shù)了秦朝的過失:“當此之時,三王之功不能進焉。及其末涂之衰也,任不肖而信讒賊;宮室過度,耆欲亡極,民力罷盡,賦斂不節(jié);矜奮自賢,群臣恐諛,驕溢縱恣,不顧患禍;亡賞以隨喜意,亡誅以快怒心,法令煩憯,刑罰暴酷,輕絕人命,身自射殺;天下寒心,莫安其處。奸邪之吏,乘其亂法,以成其威,獄官主斷,生殺自恣。上下瓦解,各自為制?!保詈髮е虑赝醭瘻缤?,他說這就是“吏不平,政不宣,民不寧”的禍患。緊接著他又說文帝“配天象地,覆露萬民,絕秦之跡,除其亂法;躬親本事,廢去淫末;解苛除嬈,寬大愛人;肉刑不用,罪人亡帑;非謗不治,鑄錢者除;通關去塞,不孽諸侯;賓禮長老,愛恤少孤;罪人有期,後宮出嫁;尊賜孝悌,農(nóng)民不租;明詔軍師,愛士大夫;求進方正,廢退奸邪;除去陰刑,害民者誅;憂勞百姓,列侯就都;親耕節(jié)用,視民不奢。”最后還來個總結(jié):“所為天下興利除害,變法易故,以安海內(nèi)者,大功數(shù)十,皆上世所難及,陛下行之,道純德厚,元元之民幸矣?!?/section>但是,只說好話不提意見那就不是晁錯了。所以,晁錯的上書最后也有個但是。他說:“今以陛下神明德厚,資財不下五帝,臨制天下,至今十有六年,民不益富,盜賊不衰,邊竟未安,其所以然,意者陛下未之躬親,而待群臣也?!边@段話很隱晦,但問題很要命。武帝之前,漢廷奉行黃老之學,主張無為而治,文帝尤其被后世看做其中典范。但是晁錯批評文帝的無為而治,這是在治國理念上和文帝唱反調(diào),是后果很嚴重的行為,但是文帝最終也沒處置他。終文帝一朝,晁錯上升地很快,但是很少有什么非議。文帝一直在提拔并且保護這個治國的奇才。和文帝相對比的是景帝,景帝前期,信任重用晁錯,導致他成為被同僚針對的對象,之后吳楚七國之亂一起,馬上做起了縮頭烏龜,騙殺晁錯,夷滅其族,以求平息諸侯怒火;景帝后期,為了害怕威脅到太子的皇位,景帝小題大做,將平定吳楚之亂,拯救了他皇位的最大功臣周亞夫下獄,夷滅其族。像景帝這種人,大概就是杜牧口中的“獨夫”吧。晁錯這個人,為人嚴厲耿直又苛刻有見解,班固說他“銳于為國遠慮,而不見身害”,但他卻能在文帝一朝安然無恙,步步高升,在景帝一朝身死族滅,真的全部是晁錯的問題嗎?唉,像晁錯這種人,我寧愿他在文帝失就得病暴斃,也不愿他在景帝時遭受這樣的下場! 參考史料: 《漢書·晁錯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