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梨花白,柳深青,今日清明,又復(fù)清明。 《歲時廣記》曰:“清明者,謂物生清凈明潔?!鼻迕鳎f物生長,天清地明,故謂“清明”。清明,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也是我們民族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 清明時節(jié),人們?nèi)サ浇纪鈷吣辜漓?,追憶先祖;也踏青郊游,休閑娛樂。 清明,是一個憂傷與快樂交織的日子,也是一個向死而生的日子。 01 清明節(jié)的來歷 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都伴隨著一個古老的故事。 故事有的美好,有的哀傷,有的有趣,關(guān)于清明節(jié)的來歷,就和一個哀傷的故事有關(guān)。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了躲避內(nèi)亂,流亡出走。 逃難過程異常艱險,九死一生,身邊跟隨他的人紛紛離去,只剩下一個叫介之推的人不離不棄,始終跟著重耳東躲西藏。 有一天,因為一直找不到食物,重耳餓暈了過去,當(dāng)他醒來時,發(fā)現(xiàn)介之推正在喂他肉粥,而介之推的腿正在流血。 原來,為了救重耳,介之推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熬了一碗肉粥給他吃。重耳大為感動,發(fā)誓如果能重回晉國,他一定重重報答介之推的救命之恩。 十九年后,重耳霸氣回歸,不僅做了晉國國君,還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就是著名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zhí)政后,對那些幫他恢復(fù)大業(yè)的有功之臣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之推。  有大臣悄悄提醒晉文公,晉文公才想起了當(dāng)日的誓言,他要重重封賞介之推,介之推卻屢拒不受。最后,他干脆背著老母親躲進了綿山。 于是,有人出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在綿山三面點火,只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之推必定會背著母親出山。 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終究不見介之推出來?;鹣绾螅瑫x文公命人搜山,在深山里一棵大柳樹下,發(fā)現(xiàn)了介之推母子的尸體。 晉文公悲痛萬分,命人安葬遺體,卻發(fā)現(xiàn)介之推背后的柳樹有一個大洞,洞內(nèi)放著一塊介之推衣服上撕下來的布,上面寫著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fù)清明。 第二天,晉文公帶領(lǐng)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介之推,他發(fā)現(xiàn)那棵燒死的大柳樹死而復(fù)活了,碧綠的枝條如萬千絲絳,隨風(fēng)飄拂。 晉文公便把這棵柳樹賜名“清明柳”,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jié)”。又下令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也就是介之推燒死的那天,不許生火,人人都要吃生食,來祭奠介之推,這就是后來的“寒食節(jié)”。 不過,故事是感人的,歷史卻不是這樣的。其實,清明節(jié)的起源來自于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  據(jù)考古學(xué)發(fā)現(xiàn),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有兩種,一種是天地信仰,一種是祖先信仰。上古時期,人類在春秋兩季舉行大型祭祀活動,祭祀天地、追憶先祖,而春祭后來被固定在某一天,這天就是后來的清明節(jié)。 寒食節(jié)則是源于上古的改火活動,《周禮》記載:每當(dāng)仲春季節(jié),氣候干燥,不僅人類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zāi),春雷發(fā)生,也容易引發(fā)山火。 古人便在這個季節(jié)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舊年的火種全部熄滅,即為“禁火”。然后,重新鉆木取出新火,即為“改火”。 在“禁火”和“改火”期間,人們只能吃生冷食物,所以稱為“寒食節(jié)”。 漢唐時期,新火總是由宮中點燃,然后傳到宮外官員府上,再傳到百姓家中,唐代詩人韓翃的《寒食》即描寫了這一情事: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02 清明節(jié)的習(xí)俗 清明,天朗氣清,花開,柳綠,水暖、草長,是踏青尋春的清明,也是情深追思的清明。 如今的清明節(jié),是上巳、寒食、清明,三節(jié)合一,清明的習(xí)俗內(nèi)涵相當(dāng)豐富,掃墓祭祖和踏青郊游是最主要的兩大主題。 唐代以前,祭祀祖先并沒有上墳祭掃的習(xí)俗,但是庶民百姓無法在宗廟里享受祭祀,民間為了表達對先人的哀悼,常常去墓地祭掃,唐玄宗為此曾下《許士庶寒食上墓詔》,允許百姓在這天上墓祭奠。 朝廷有了詔令,寒食掃墓的人就多了,久而久之,寒食祭掃就成了習(xí)俗。 唐朝以后,寒食式微,因與清明日期相近,宋元時期,清明地位更加上升,并融匯了寒食禁火、改火、冷食等習(xí)俗,寒食、清明便逐漸合一了。  上古時期,還有一個三月三上巳節(jié),這時,天氣逐漸轉(zhuǎn)暖,人們結(jié)伴去河邊沐浴,洗去一冬天的泥垢污穢,名曰“袱禊”。 《論語》有曰: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 記載的就是孔子帶領(lǐng)弟子們在沂水洗濯、去除宿垢,祛除晦氣,祈福情景 《后漢書》中有云:“是月上巳,官民皆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潔” 因上巳節(jié)袱禊沐浴活動都是在河畔水邊舉行,人們沐浴完常常在河邊草地上臨水宴飲,把酒杯放在河流里隨波逐流,流到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這就是著名的“曲水流觴”。  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載:“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間。臨清流,為流杯曲水之飲?!?/span>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記載了歷史上最著名的春日宴飲雅集: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唐代,因為三月三也靠近清明,有時甚至兩節(jié)重合在一天,人們便把上巳、清明、寒食三節(jié)一塊兒過了。 杜甫的《清明》詩曰:“逢迎少壯非吾道,況乃今朝更祓除?!?/span>寫的就是清明上巳合一而過的景況。 踏青郊游不僅是民間最受歡迎的活動,宮廷貴族也也不例外,杜甫的《麗人行》就描摹了唐代貴婦人春游的壯麗景象:“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span> 據(jù)說,其中“麗人”之一就是楊貴妃的姐姐。  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描繪了北宋京都汴梁清明時節(jié)從皇家到百姓全民出游的盛況。 除了郊游,蕩秋千、插柳、吃青團也是清明節(jié)的主要習(xí)俗,尤其是吃青團,用糯米、艾葉、豆沙制作而成,綠油油、香糯糯的,咬一口,滿是春天的味道。 因而,有人說:只有吃過幾顆青團,才算真正進入了春。 這個清明,讓我們都來吃青團,把春天吃進嘴里,也吃進心里吧。 03 向死而生,哀樂交織 清明節(jié),是一個歡樂與淚水交織的日子,一邊是春回大地、生機盎然,一邊又感嘆韶華易逝、春光短暫;一邊是歡聲笑語的結(jié)伴春游,一邊是慎終追遠(yuǎn)的黯然銷魂。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每到清明,人們總是先想到杜牧的這首《清明》,清明的雨是憂傷的雨,是我們懷念先人的眼淚;清明的雨,也是喜悅的雨,是潤澤萬物的雨。 清明,是生的希望,也是死的哀傷。我們不僅要問:我們的古人為何選擇這樣一個萬物生長、花繁葉茂的時節(jié),而不是在衰敗蕭索、枯寂凋零的秋冬之日,來祭奠、緬懷死者呢?  這是因為中國的文化是一種向死而生的文化,由生入死,由死而生,周而復(fù)始,生生不息。 中國人文化認(rèn)為:人的死亡,是一種回歸,回歸大地,回歸自然,然后重新生發(fā),清明就是逝去與生發(fā)交替的時節(jié)。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寫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fēng)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樹上哀哀鴉鳴,是生者對逝者的悲哭,古墓上青青碧草、棠梨花開,白楊挺拔,是萬物生長的盎然春日,是人們生離死別的地方。 清明這天,人們回到故鄉(xiāng),祭奠逝去的親人,也是回到家,汲取新的力量,讓我們重新出發(fā)。 《紅樓夢》中凄美的黛玉葬花,固然是黛玉對青春易逝、花落飄零的感懷,也蘊含著“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寓意,生與死本就是一種生命的輪回,是生命存在的兩種方式。 既然如此,又何必問生死?又何懼生死? 梨花風(fēng)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宋代吳惟信的這首《蘇堤清明即事》記敘了清明節(jié)人們暢游西湖蘇堤,日暮才收拾笙歌戀戀不舍地歸去的春游景觀。 清明,讓我們又一次回歸自然、回歸山河,也讓我們感受新春的氣息,感受新的希望。  《金瓶梅》中寫吳月娘、孟玉樓等女眷清明節(jié)去郊外祭奠西門慶,歸來途中,萬物復(fù)蘇、百花競妍、姹紫嫣紅的美好春光,沖淡了眾人的哀傷,孟玉樓更是在這次游玩之時重遇良人,開啟了自己的新生活。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清明,是悼亡節(jié),更是一個生命與生活都重啟的時節(jié)。 04 清明 今日清明,又復(fù)清明,凡春之所及,皆風(fēng)光無限。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天明氣清、萬物欣欣向榮,一切都是干干凈凈、清清爽爽的樣子,一切都是充滿希望的樣子。 今日清明,正如蘇軾所言: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