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榑 宋式建筑大木作梁架構件,清式建筑則稱“桁”,通常對元以前建筑以“榑”稱之,而對明清大式建筑以“桁”稱之,小式稱“檁”,三者互通。有分析認為,“榑”最早是由椽(chuán)子演變過來的?!皹_”的作用是承托椽子和望板,橫向與梁栿相交,構成梁架與屋頂,“榑”隨梁架舉架,構成屋面曲線,是屋內木構架的重要構件。宋《營造法式》以處在四椽栿的“榑”為基礎,分別稱在以上者為上平樽、脊榑,在下者為下平榑和牛脊榑,上下平榑之間者為中平榑等?!皹_”的長度為面闊開間之廣,其直徑以材衡量?!读x訓》:“屋棟謂之甍”,附注云:棟謂之榑,甍為屋脊。 棟 古代文獻對古建筑梁架中檁或榑的稱謂。關于“棟”一詞,據(jù)考證,應為古建筑梁架中最早的荷載構件,早于抬梁式結構中的梁,故有“棟”與梁合為“棟梁”之稱,古建筑中可以不用梁,但必須用棟,如穿斗式建筑即此?!吧蠗澫掠?以待風雨?!?《易傳》)漢高誘說:“宇,屋檐也;宙,棟梁也?!闭f明周代的人將“棟”與宇,延伸為對宇宙的認識?!兑住?“棟隆吉”,反映古人對“棟”在房屋中作用的高度評價,以及古人對“棟”的風水意識。 “棟”的別名有“桴”、“甍”、“極”、“橙”、“楞”等。 脊榑(fú) 宋式建筑大木作梁架構件,與清式建筑的脊桁或脊檁位置相同,即正脊下的榑。據(jù)宋《營造法式》規(guī)定,“脊榑”分為用于殿閣、廳堂、余屋的三種不同規(guī)格,榑徑即一材一洯或兩材、一材三分至一契、一材二分三種等級,其長均隨間廣,清式的脊桁上皮置扶脊木,宋式的“脊榑”榑背則無此構件,為兩個時代建筑梁架的顯著不同。(見圖1-47)
平榑(fú) 宋式建筑大木作梁架名稱,清式建筑稱桁或檁,圓形斷面,長隨間廣,位于各梁栿端頭之上,“平榑”位置的高低尺度,決定了建筑的舉折緩陡曲凹。根據(jù)“平榑”的具體位置,可分為上平榑、中平榑、下平榑等,建筑規(guī)模的不同,其“平樽”的尺寸也不同,如“殿閣榑,徑一材一契,或加材一倍:廳堂榑,徑加材三分至一梨?!?宋《營造法式》) 上平榑(fú) 宋式建筑大木作梁架構件清式建筑稱“上金桁”或“上金檁”,位于平梁兩端,脊榑之下,為承托脊步椽子的構件?!吧掀綐_”于每開間設置,長與面闊相同,其直徑分為三種情況: 一、殿閣式建筑中的“上平榑”,為一材一契; 二、廳堂用榑,其徑一材三分至一契; 三、余屋用榑,其徑一材一分至二分。(見圖1-47)
中平榑 宋式建筑大木作梁架構件,清式建筑稱“中金桁”或“中金檁”,位于平梁以下梁栿的兩端,上平榑之下,以承托脊步以下各步架椽子,故上平榑以下,至下平榑之間,可分為多道“中平榑”,如四椽“中平榑”、六椽“中平榑”等。“中平榑”之長同面闊,直徑分為殿閣、廳堂、余屋三種規(guī)格。(見圖1-164)
下平榑(fú) 宋式建筑大木作梁架構件,清式建筑則稱“下金桁”或“下金檁”?!跋缕綐_”架于各架梁栿之上,與其上方的中平榑平行,是支承椽飛,構成出檐的主要構件。其直徑分別以殿閣和廳堂確定,如殿閣“下平榑”直徑為一材一契:廳堂“下平榑”直徑為一材三分。根據(jù)宋《營造法式》大木作圖樣,“下平榑”所處位置,主要有二種表現(xiàn)形式: 一、位于檐柱和內柱中縫; 二、位于檐柱和內柱之間,乳栿或三椽栿之上。(見圖1-164) 撩風榑 宋式建筑大木作構件,亦名“撩檐榑”,與撩檐枋不同的是,“撩風榑”的斷面為圓形,在清式建筑中稱“挑檐桁”,處在令栱之上,其上承挑屋檐,構成屋檐舉折的最下端的檁子。此構件為宋遼金時期常見,在“撩風榑”的下面為替木,是宋至元時期突出的結構形式,發(fā)展至清代為替木改用枋木做法。但在宋《營造法式》中卻將“撩風榑”作為附帶提及,而將撩檐枋作為主要構件予以規(guī)定,實際現(xiàn)存宋代建筑則很少見有撩檐枋的做法?!傲蔑L榑”的長度“隨間廣”,與屋內梁架用榑相同?!傲蔑L榑”使用的前提條件,是斗栱必須為出跳結構。(見圖1-164)
桁(héng) 古建筑大木作梁架中沿面闊方向架構的木構件,即于每一縫間起連接拉拽和承重作用的長木,清大式建筑稱“桁”,小式建筑稱“檁”,宋式建筑稱“榑”。架于殿內梁栿和檐下梁頭之上,或柱頭科之間,根據(jù)“桁”所處的位置,可分為上金桁、下金桁、脊桁等。據(jù)分析研究,“桁”最早架于脊與檐之間,為沿進深方向排列,類似后世建筑椽子的作用。 金盤 古建筑大木作構件部位,主要附屬于桁檁或圓椽等斷面為圓形的構件,位于構件的上皮或下皮,即由刨子推平的平面,表示“金盤”的墨線稱“金盤線”?!敖鸨P”的寬按桁徑或圓椽的十分之三確定。桁檁“金盤”可分為上皮“金盤”和下皮“金盤”,圓椽則只在下皮順身位置制作?!敖鸨P”具有便于枋木結合,增加接觸面,提高構件穩(wěn)定性的作用。(見圖1-185)
正心桁(héng) 古建筑大木作構件,清式建筑梁架構件名稱。大式做法,為位于正心位置的桁木,故名“正心桁”,與宋《營造法式》中的下平榑的位置相同,于小式建筑中,“正心桁”則稱為“檐檁”?!罢蔫臁钡拈L度與開間面闊相同,從民間建筑結構分析,“正心桁”的前身,應為小式建筑的“檐檁”,是承挑檐頭最早的構件。斗栱使用后,“正心桁”承挑屋檐的作用,才讓位于挑檐桁。據(jù)《營造算例》規(guī)定,“正心桁”的尺寸長按面闊,徑為4.5斗口,小式建筑與柱徑相同。(見圖1-7)
扶脊木 古建筑大木作構件,清大式建筑梁架構件名稱?!胺黾鼓尽蔽挥诩箼_之上,與脊檁通長,六邊形斷面,其上皮立若干脊樁。所謂扶脊,即扶持正脊,是因正脊而設。此構件見于大式建筑梁架的實例較多,但宋《營造法式》中沒有“扶脊木”一名,以后的金元時期建筑也未見使用,說明“扶脊木”出現(xiàn)的歷史不長。(見圖1-159)
金桁 古建筑大木作梁架構件,清式建筑稱謂,宋式建筑稱“平榑”,按其位置有上下之分,即上“金桁”、下“金桁”,小式建筑則稱“金檁”?!敖痂臁鄙铣写雍屯?左右連接間縫梁架。大式建筑“金桁”之長按面闊定,徑為4.5斗口。上金桁古建筑大木作構件,清式建筑稱謂,位于梁架中的脊步,置于三架梁或四架梁之兩端,小式建筑則稱“上金檁”,據(jù)《清式營造則例》,“上金桁”長按面闊,直徑為5斗口,上金檁與檐柱徑相同。(見圖1-159) 下金桁 古建筑大木作構件,清式建筑稱謂。位于正心桁之上的桁檁,安置在梁栿兩端的梁椀之中,其下面的下金墊板和下金枋與之平行,小式建筑則稱“下金檁”。其制作尺寸,于大式建筑者,直徑為4斗口;于小式建筑者,與檐柱相同,其長等于面闊。(見圖1-159)
老檐桁 古建筑大木作構件,清式建筑稱謂。位于金柱之上,大式建筑又稱“下金桁”,小式建筑則稱“老檐檁”,兩端置于梁頭之上,上架椽子,左右連接各縫梁架,與宋式建筑的下平榑作用相同,其長度與面闊等長,直徑為4.5斗口。(見圖1-84)
挑檐桁 清式建筑大木作構件,為大式做法,小式建筑稱“挑檐檁”。位于屋檐檐頭之下,由廂栱承托,其長度與開間同長,直徑為3斗口,各間挑檐桁一般通過燕尾榫連接。由于小式建筑不施斗栱,故不存在“挑檐桁”的做法與構件。(見圖1-84) 眠檐 南方古建筑檐口之構件,見于《營造法原》中的“眠檐”,是為防止望磚下滑而設置的,其形制為通長方形木條,被固定在檐椽或飛椽之下,雖然宋《營造法式》中的連檐,與此構件有著相同的作用,但連檐有大小之分,“眠檐”則不同于此。 牛脊榑 宋式建筑大木作梁架構件,即代承椽枋之榑,與其他榑檁長度相同,其位置在斗栱的第一跳的跳心之上。若用于草栿之上,則“至角梁”。如果為七鋪作以上的梁架,“牛脊榑”則“與前跳更加一縫”(《營造法式》),但實物多與此不符。 水榭 園林建筑形式,姚成祖《營造法原》解釋為“傍水之建筑物”,計成的《園冶》說:“榭者,籍也。籍景而成者也。”實物的“水榭”,多建在河湖之中,底層架空,或四面空敞,或柱間設窗廊,如同亭子,可憑遠眺賞景,可見水榭的作用,完全符合文獻的記載。“水榭”發(fā)端于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的高臺建筑,而“臺上有木曰榭”。 樓閣 古建筑高層形式,其屋頂形式多為歇山、攢尖或廡殿頂。樓是中國古建筑中最早的構造形式,原始人類在樹上架構的巢居,應當說是“樓閣”式建筑的鼻祖。相傳黃帝筑五城十二樓,以祀奉神人;戰(zhàn)國至兩漢時期,建筑向高度空間大力發(fā)展,是當時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釋名》:“樓謂牖戶之間有射孔?!睋?jù)此,樓應是戰(zhàn)爭的產(chǎn)物,不過《史記》說“仙人好樓居”,并記載漢武帝曾建起許多高樓,祀神似乎是樓閣發(fā)展的一個誘因。井干樓則是第一座這樣的樓閣。“樓閣”建筑與臺榭的區(qū)別,是“樓閣”建筑直接從地面建起,臺榭是在高大的臺子上建樓。樓在東漢時稱重樓,閣的形式在此時已經(jīng)使用,因此,習慣上將樓與閣合稱為“樓閣”,但樓與閣也有區(qū)別,在當時,樓不設平座,而閣必有平座,以后平座成為共有的部分。宋以后樓與閣混同,“樓閣”之名流行。 殿閣 古建筑高層形式,為殿與閣的結合形式。從結構分析,“殿閣”是殿式建筑向高層發(fā)展的必然結果,閣在東漢時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用于殿式建筑的時間應當晚于樓閣?,F(xiàn)存古建筑的樓閣與殿閣有一定的差異,如樓閣式建筑為二層以上,突出凌空之感,殿閣一般僅為二層,層次明顯低于樓閣;樓閣式建筑的平面變化較多,如方形、六邊形、八邊形等,殿閣平面為長方形,一層本身就是大殿。其共同點是二者均出平座。宋《營造法式》規(guī)定了“殿閣”的柱子用材為“兩材兩契至三材”,并專門制定“殿閣”分槽圖。江蘇徐州出土的漢畫像石反映了早期“殿閣”形象。 殿堂 古建筑結構形式,是有著重要用途和較高等級的建筑,如宮殿建筑、廟壇建筑等?!暗钐谩苯ㄖ缭谇貪h時期就已經(jīng)成熟,但真正形成規(guī)范化,則見于宋《營造法式》,從此典籍中可知,“殿堂”建筑在形象和結構上,至少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表現(xiàn)出莊嚴隆重的氣氛: 二、外檐柱與內檐柱同高,但現(xiàn)存實物中的“殿堂”,內檐柱普遍高于外檐柱; 三、天花吊頂,其梁架為草栿; 四、柱以上構成層次明確,自成體系,繼承漢以來的抬梁式構造; 五、與廳堂建筑有著顯著的功能區(qū)別; 六、在材分等級上,為一至五等材,均大于廳堂建筑用材。 廳堂 古建筑結構形式,其規(guī)格低于殿堂,在結構上與殿堂有一定的區(qū)別。根據(jù)現(xiàn)存古建筑結構分析,“廳堂”的特點主要有: 一、平面組合比較靈活,柱子的排列變化較多,因此,面闊和進深的間數(shù),也隨之變化: 二、抬梁式與穿斗式混合使用,金柱普遍高于檐柱,這種結構方式在南方常見: 三、“廳堂”內柱頭一般不施斗栱鋪作,斗栱只施于外檐柱頭; 四、“廳堂”結構受古代穿斗式構造影響較多,注重梁架的垂直橫列的穩(wěn)定性; 五、內柱“隨舉勢定其長短”,長短即高度: 六、材分小于殿堂建筑,最大為四至五等材; 七、明清時期的“廳堂”,在結構上已與殿堂式建筑趨同。 “廳堂”結構在宋《營造法式》中有所表現(xiàn)。 鐘鼓樓 古建筑形式。古時人們?yōu)榱擞嬎銜r間,曾使用擊鼓和敲鐘的方法,但由于聲音在較低處出發(fā),傳不到更遠的地方,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專用于報時和報警的“鐘鼓樓”出現(xiàn)。關于“鐘鼓樓”出現(xiàn)的時間,一般認為是在南北朝時期,實際在我國的漢代就有使用,當時使用范圍主要在宮內,后移至里坊:北魏時的寺廟中開始使用“鐘鼓樓”,但初期的鐘樓和鼓樓,并不在一條軸線上,也不成對稱形式排列,如唐代鐘樓與藏經(jīng)樓對稱,宋代始有鐘樓與鼓樓對稱設立的做法,明代成為定制。有時“鐘鼓樓”就是市樓,設在城市中央。寺廟的“鐘鼓樓”按“左鐘右鼓”對稱分設,以表示“晨鐘暮鼓”的意蘊。 市樓 古代市場中的樓閣式建筑,“市樓”內掛有鼓,最早為官方報時用的建筑形式,后專用于市場,凡開市與閉市均擊鼓小之。明清以后的“市樓”,其商業(yè)功能逐漸消失。因“市樓”多處于城鎮(zhèn)中心,故演變?yōu)榈貥诵越ㄖ,F(xiàn)存“市樓”大多為重檐結構,其構造發(fā)軔于漢代市場內的重樓建筑。 望火樓 宋代都城內高層建筑,其作用為遠眺瞭望,觀察火災險情。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望火樓”建于高處,為磚砌砌體,當有火災時,“望火樓”上的“軍馬”,便報告有關官衙,組織撲救,并“不勞百姓”?!巴饦恰笔亲钤鐚S糜诜阑鸬慕ㄖ问?。 望樓 建筑明器,出土于漢墓,全國許多地區(qū)均有發(fā)現(xiàn),其中以河北望都、河南陜縣、山東高堂等地出土的最為典型?!巴麡恰睘槭刻罩破?從外形看,分為三至四層,可稱為高層建筑,其檐出、平座與欄桿、斗栱等構件組合,反映了漢代樓閣式建筑已相當成熟。“望樓”的結構造型,成為魏晉以來我國重檐樓閣式建筑的基本模式。(見圖1-186)
樁居 又稱“柵居”,屬干闌式建筑的早期形式,即將立柱采用打樁的辦法,經(jīng)打壓插入地面,形成樁基架柱,然后在架柱上建房,多見于湖泊及沼澤地帶,現(xiàn)存農(nóng)村瓜棚之類的應為簡陋的“樁居”結構,最早的“樁居”發(fā)現(xiàn)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 城樓 古代建于城門之上的樓閣式建筑,最初為出于軍事目的而建,后成為筑城定制。城門之上的單層檐建筑,習慣上亦稱為“城樓”?!俺菢恰迸c地面上的樓閣式建筑,在結構上沒有區(qū)別。在城門上建有建筑的做法,起源于原始社會在樹上“構木為巢”的房屋做法,但真正意義上的“城樓”,應當為廣州出土的漢代明器城堡上的門樓。(見圖1-187)
箭樓 古代建于城垣之上的建筑,源于北宋時期甕城上的戰(zhàn)棚,但戰(zhàn)棚多用木柱和木板構成,南宋時期火器大量使用,木構戰(zhàn)棚改為磚石包砌,墻體較厚:明代在甕城之上建樓三層以上,四面或多面開有箭窗,成為“箭樓”的主要特征。北京地區(qū)保留許多“箭樓”建筑,其中以正陽門“箭樓”最為典型。 亭子 古建筑形式,簡稱“亭”。園林布局中起著營造景觀的作用,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形式。屬雜式建筑類型,按平面劃分,“亭子”可有八角亭、六角亭、方亭、圓亭等;按照屋頂做法劃分,包括攢尖頂、盝頂、歇山頂、懸山頂?shù)榷喾N屋頂造型;按照“亭子”的社會作用,又可分為建在城市的街亭、市亭、都亭、旗亭和用于行政管理的堡亭等,如《漢書·百官公卿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xiāng)”,以及用于郵政的驛亭、郵亭和邊塞報警的“亭障”等。但“亭子”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一般于外檐柱之間不設墻垣,通透性很強。 “亭”出現(xiàn)于商周時期,秦漢兩代盛行,歷經(jīng)各朝久盛不衰?!巴ぁ币蛔肿钤缫娪谙惹貢r期的古陶文,《說文》:“亭,民所安定也”,《釋名》:“亭,停也,人所亭集也”,說明當時亭的實用性;成為園林中的建筑小品,是在園林建筑蓬勃發(fā)展的魏晉時期開始的,比如《洛陽伽藍記》記載的“林澗亭”,就是最早的園林小品。有關“亭子”的做法,在《園冶》、《營造法式》、《清式營造則例》、《營造法原》等著作中均有規(guī)定。由于“亭子”的優(yōu)美造型和所起到的景觀作用,“亭子”倍受人們青睞,并為歷代文人墨客賦詩吟頌、丹青描摹的對象,也成為寄托感情、暢想抒懷的去處。 八角亭 古代亭式建筑形式,所謂八角亭,即有八個翼角,與之相應,有八條脊,平面用柱八根?!肚迨綘I造則例》將其列入“大木雜式做法”,并明確無斗栱和有斗栱兩種結構形式。亭子廣泛使用于秦漢時期,敦煌壁畫中的“八角亭”形象,說明在盛唐時期“八角亭”已經(jīng)相當成熟。(見圖1-188)
圓亭 古代亭式建筑形式,即無垂脊,亦無翼角,只有脊剎,平面投影為圓形的亭子。但其施工方法,與六角、八角亭子大致相同,如步架“仍按六角八角法”(《清式營造則例》)?!皥A亭”作為建筑小品,主要分布于園林建筑和公共場所。(見圖1-189)
四脊攢尖方亭 古代亭式建筑形式,即屋脊有四條垂脊,中部置寶頂,即攢尖,四個翼角,平面方形,俗稱“四角亭”?!肚迨綘I造則例》列為“大木雜式做法”,但在結構上,有許多部位沿用大木正式做法,如出檐以有無斗栱之分,按“硬山法”或“歇山法”;桁枋則“同歇山法”(《清式營造則例》)。(見圖1-190)
回廊 古建筑附屬部分,又寫作“迴廊”。有主要兩種形式,一、即主體建筑周圍環(huán)繞的從屬部分,在結構上與主體建筑相連,此種結構的“回廊”,在宋代的寺院殿堂中十分多見,其目的是為了擴大空間,宋《營造法式》規(guī)定的副階制度,對“回廊”產(chǎn)生了影響,這兩點是“回廊”盛行的原因;二、隋唐時期的寺院,中央設佛塔或佛殿,周圍或兩廂位置建造相對獨立的“回廊”,這種“回廊”受傳統(tǒng)的四合院建筑布局影響,與主體建筑沒有結構關系,宋以后“回廊”改為廊廡建筑,然而獨立的“回廊”仍有使用,但多見于園林之中。 浮道 我國古代文獻記載的建筑附屬部分,如北魏楊銜之《洛陽伽藍記》載:景明寺“山懸堂光觀盛,一千余間……青臺紫閣,浮道相通?!彼^“浮道”,就是樓閣間相通的回廊,因其凌空飛架,因此,又將“浮道”相連的樓閣,稱之為“天宮飛閣”。據(jù)史書記載:秦時的阿房宮中眾多的單體建筑,就是由復道(浮道)連接,但“浮道”實物已不存在,只在現(xiàn)存的小木作和壁塑中,尚可尋覓建筑上“浮道”的蹤影。 欞星門 文廟中牌坊式建筑形式,一般為四柱三開間,大型文廟多為六柱五開間?!皺粜情T”又稱“先師門”,以表示對孔子的尊敬。四柱一字型排列,每一柱均有戧柱支頂,共計前后八根戧柱。“欞星門”的頂部變化比較豐富,大致有: 一、屋頂形式,以廡殿頂、懸山頂為主: 二、四柱沖天形式,此種結構的柱頭外露,常雕刻云紋,以石材柱子為主; 三、混合形式,即四柱沖天,但在四柱之間置仿木結構屋頂。 門在古代是一種禮制性、標志性和紀念性的建筑形式,“欞星門”作為文廟入口,自然烘托了儒學氛圍。所謂“欞星”,是指古代天象文化中,天宮上的文曲星?!皺粜情T”源自唐宋的烏頭門。 垂花門 古建筑中最具有審美價值的一種門式,在住宅、園林、衙署、寺觀等建筑群體中,有著十分鮮明的藝術個性和特有的建筑功能,因此,倍受人們的喜愛。按“垂花門”在院落中的分隔作用,可分為二進院、三進院或四進院的“垂花門”;也有直接將房門做成“垂花門”的。其結構做法和坡頂形式,又賦予“垂花門”許多不同的構造特色,如抬梁式、一殿一卷式、卷棚式、廊式以及單坡式“垂花門”等。“垂花門”的主要特征,是突出懸垂柱子,此柱頭常常雕有花草圖案,其中蓮花為主要題材,稱“垂蓮柱”。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筑中“垂花門”的造型更為豐富。關于“垂花門”的產(chǎn)生原因,一般認為在隨墻門上懸挑屋坡,為“垂花門”的雛形?,F(xiàn)存于北京建于清乾隆時期的黃寺“垂花門”,與《清式營造則例》所載“垂花門”十分近似。山西在地域上距北京較近,但“垂花門”卻表現(xiàn)出了濃郁的地方特色。(見圖1-191)
勾連搭 古建筑屋頂結構形式,約形成于南北朝時期,我國古建筑的歇山、廡殿、懸山、攢尖等屋頂形式在漢代基本成熟,為“勾連搭”屋頂提供了一定的技術條件。這種結構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屋坡連在一起,使原本不相干的檐口銜接。推測最初的“勾連搭”,大概是兩個單坡連接的形式,以后發(fā)展為多坡結合和縱橫方向結合的復雜結構。古代匠人為了在較小的面積內,表現(xiàn)更多的建筑造型,抑或在布置柱網(wǎng)平面時,兩個單體建筑的柱子距離太近,錯將屋頂連在一起所致,其生成原因孰是孰非,尚無定論?!肮催B搭”豐富了屋頂造型,從廣義上講丁字脊、十字歇山頂、工字脊,應當屬于“勾連搭”結構形式。(見圖1-192)
抱廈 古建筑中建筑主體的附屬部分,向外突出,但在結構上與主體建筑相連接,平面呈“凸”字形,民間稱“龜頭屋”。此種手法豐富了建筑空間與外部造型,在唐宋建筑中較為普遍,直至明清時期,“抱廈”仍很流行。在位置上,通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 附屬于主體建筑,并位于主體建筑的正面; 二、位于群體建筑的中軸線上; 三、在結構上與主體建筑相連; 四、平面上形成凸字形。 常見為山面向外和與主體建筑平行兩種布局,現(xiàn)存最早的實物,為河北正定北宋時期的隆興寺摩尼殿。(見圖1-193)
耳房 清式建筑所稱“耳房”,宋式建筑則稱“挾屋”,即位于主要建筑兩側的建筑,-般為正殿或正房的從屬建筑,建筑規(guī)模和等級均低于正殿或正房,甚至低于廂房或配殿?!岸俊痹诮Y構上與主要建筑連為一體,用于祀奉次要神袛,或放置雜物等?!岸俊倍嘟ㄔ谛⌒退聫R之中,民居建筑設“耳房”者,也十分常見。余屋宋《營造法式》中對殿堂、殿閣、廳堂、亭榭之外的建筑的稱謂。此典籍中,歸入“余屋”的建筑,主要有倉廒厙屋、常行散屋、官府廊屋、營屋等?!坝辔荨痹谝?guī)格等級上,均小于殿常式建筑,如宋《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圖樣中的用柱之制,“余屋”柱徑僅為“一材一契至兩材”;“余屋”構件也同樣以小材為計算基礎,如倉廒庫屋功限,“其名件以七寸五材為祖計之”;營屋“以五寸材為祖計之”,分別相當于三等材及七等材的用材等級。 挾屋 宋式建筑中附屬于主體建筑的建筑,與清式建筑的耳房位置相同。二者的區(qū)別,是宋式建筑的“挾屋”,通常用于殿堂的兩側,而清式建筑的耳房,一般是正房的附屬物?!皰段荨痹诮ㄖ?guī)模與構件形制上,明顯低于主體建筑,如宋《營造法式》規(guī)定,“若副階并挾屋”,其材分等級均低殿身用材一等,如殿身為九間至十一間的建筑,使用第一等材,即廣九寸,厚六寸,而附屬于殿身的“挾屋”,則只能用第_等材,即廣八寸二分五厘,厚五五分。扁作南方建筑梁栿做法,《營造法原》有具體記載,“扁作”即建筑梁架內部的大梁做成扁方者,其斷面為矩形,而外觀為月梁形制。據(jù)《營造法原》規(guī)定,“扁作”大梁采用獨木、實疊、虛拼三種方式制 作。此式梁栿多用在等級較高的廳堂、樓閣等大型建筑。有吋“扁作”與圓作在一座建筑中混合使用。宋《營造法式》中叮印證“扁作”做法。 圓作 南方建筑梁栿做法,《營造法原》有具體記載,即建筑梁架內部的大梁做成圓形者,其斷面為圓形?!皥A作”大梁形式現(xiàn)存主要有兩種類型,、與扁作梁制作大致相同,也刻有斜項和梁底彎弧;二、加工較為簡單的直圓式梁,即清小式建筑的圓梁?!皥A作”多用在等級較低的門屋、廂房等建筑。有時“圓作”與扁作在一座建筑中混合使用。 貼 解釋有二。一、江南建筑梁架橫剖面,與北方建筑的間縫概念相同,包括正貼與邊貼等。 二、江南建筑梁架樣式,又稱“貼式”,明計成《園冶》稱之為“列架式”,《營造法原》列為平房貼式圖,如四界、五界正貼連廊,六界正貼等,“貼式”又與北方建筑的檁數(shù)分配圖相似,二者均表現(xiàn)了梁、柱、枋、短柱等構件以及步架的布列。 正貼 江南建筑梁架稱謂,即北方建筑的梁縫,如明間東一縫或西一縫,是指正間兩側,沿進深方向構成的梁柱體系,主要構件有柱子、梁栿、瓜柱、額枋等。正間在《營造法原》中,稱為建筑正中位置的開間,即北方建筑的明間。 邊貼 江南建筑梁架稱謂,與北方建筑的盡間梁架間縫相同,即邊間山墻的梁架。與正貼意義相同。 貼式 南方傳統(tǒng)建筑梁柱結構樣式,與北方建筑的“縫”含義相同,明代的計成在《園冶》中稱“列架式”?!百N式”反映了建筑的列柱、梁栿、椽檁以及進深尺度等,姚成祖《營造法原》就各類房屋結構形式,繪制了“貼式”圖樣,如平房“貼式”圖,包括有四界、五界正貼連廊,六界正貼等常用“貼式”。(見圖1-194)
界 江南古建筑計算梁架進深的基本單位。在梁與柱的結構中,間縫梁架(貼式)檁或桁之間的水平距離,如七架梁上架有五根檁或桁,則稱“四界”,通常江南建筑所見四界外,還有六界、七界等。“界”的概念與北方建筑的“步”有相同之處,區(qū)別在于,“界”直接表明建筑的進深尺寸,如某房屋“共進深七界二丈八尺,深各四尺”,但步或步架僅僅為舉架計算基礎,表述進深尺度,通常以椽或柱間為單位計算,如某建筑通進深七間。(見圖1-194)
內四界 南方建筑梁架稱謂?!稜I造法原》稱“內四界,南方建筑物,常連絡四界承以大梁,支以兩柱,此間之地位,即名內四界?!边@種結構是南方建筑的基本梁架形式,如向外擴大,需加立柱和短梁,如軒廊?!皟人慕纭迸c清式建筑的五架四步相同,因此,“內四界”又稱為“五架過梁式”或“四界正貼式”。(見圖1-194) 軒 南方建筑中高敞栱曲的房間,附屬于主體的卷棚式屋頂,類似于北方建筑的廊。常常為做工精細,具有裝飾作用的結構形式,源于古代車子的前高后低構造?!败帯钡脑疽饬x,是向上翹起的一根曲木,代表了“軒”的突出特點,與“軒”字本意相同,故稱之為“軒”。常見的軒,有船篷軒、鶴頸軒、菱角軒、海棠軒、一枝香軒等。 內軒 江南廳堂建筑空間布局,位于單體建筑的前端位置,前接廊軒,后為內四界,相當于北方建筑深兩間的廊柱結構,“內軒”構件加工通常較外軒更為精細。(見圖1-194)
廊軒 南廳堂建筑空間布局,是單體建筑最外圍的結構形式,相當于北方建筑的深兩間兩柱結構和前出廊結構形式?!袄溶帯迸c相臨建筑的關系,主要有: 一 、與內軒結合構成“軒”, 二、“廊軒”連接內四界,獨立成“軒”,上述構造是江南廳堂的普遍形式。(見圖1-194) 抬頭軒 南方民居廳堂軒式構造“抬頭軒”的特點, 一、內四界向后移位,以擴大前廊軒的空間; 二、內四界梁架中設重椽,安置草架; 三、軒梁底皮與內四界大梁底平行?!稜I造法原》中有記載。 船篷軒 南方民居中廊軒形式之一,如同北方的卷棚頂,這種廊軒結構特點,是月梁或直梁上水平設置兩根軒桁,構成縱架,其上設彎椽,兩側續(xù)微曲彎椽,即北方建筑的羅鍋椽,構成橫架,為深三界貼式。(見圖1-195)
副檐軒 江南一帶對附屬于主體建筑的從屬部分的稱謂。根據(jù)《營造法原》記載,“副檐軒”有以下幾個特征: 一、樓廳的步柱與軒步柱(上層之廊柱)通頂; 二、樓廳構成的廊軒,覆單坡頂屋面,與樓廳相連; 三、軒的前后,全部安裝長窗,不安長窗開敞為廊者,則為廊軒。樓廳即南方高層廳堂建筑。 茶壺檔軒 南方民居廊軒形式。廊桁和步枋之上架椽,此椽為直椽式,中部略微高出,形似茶壺檔,故名。這種結構較為簡單,通常僅為深一界貼式。(見圖1-196)
弓形軒 南方民居廊軒形式。因其狀如彎弓的椽子,架于廊桁與步枋之間而得名,此結構的軒梁,一般也呈彎曲狀,在梁架中較為協(xié)調,“弓形軒”為深一界貼式。 一枝香軒 南方民居廊軒形式。廊桁和步枋之間的椽子為多道彎曲狀,即一道頂椽,下續(xù)兩道曲椽。根據(jù)椽子加工不同,此種廊軒貼式,可分為鶴頸軒與海棠軒兩種做法。一枝香軒月梁之上置大斗,斗上承脊桁和隨椽形棋梁。為深兩界貼式。(見圖1-197)
菱角軒 南方民居廊軒形式。廊桁與步枋之間設以多道彎椽,與一枝香軒結構類似,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菱角軒”的四椽栿月梁連接前后柱子,其上置大斗兩只,平梁也為月梁造,支承頂枋兩道。為深三界貼式。
鶴脛軒 南方廳堂建筑廊軒形式。與船篷軒在結構上相同之處,是軒深為三界,頂椽同為彎椽;不同的是“鶴脛軒”的兩側續(xù)椽,向相反方向彎曲,呈“S”狀。(見圖1-198)
大木 古建筑木構架骨干體系,在以木構為主的建筑中,大木起承重、聯(lián)結以及輔助等結構作用,包括梁栿、斗栱、桁檁、柱枋、椽飛以及附屬于梁架的結點構件等。據(jù)《清式營造則例》所述,“大木”可分為柱額、斗栱、梁架三大部分,這種分析是就北方官式建筑所做的定義,因民間建筑中無斗栱部分,故“大木”相當于北宋俞皓所著《木經(jīng)》中“屋有三分”中的屋頂與屋身二部分。 關于“大木”的制作等級與規(guī)范,可分為大木大式與大木小式兩種形制。 抬梁式 古建筑大木作結構形式之一。與于闌式、穿斗式、井干式并稱為我國四大傳統(tǒng)結構體系。經(jīng)過幾千年的發(fā)展,“抬梁式”由大叉手演變而來,逐漸形成經(jīng)久不變的傳統(tǒng)結構?!疤Я菏健苯Y構的主要特征,是縱橫排列的柱子承托梁栿,梁栿以上的荷載,通過柱子傳遞到地面,柱子與柱子之間的聯(lián)系,由主要梁栿承擔。多道梁栿重疊,構成向上凸起的屋架,梁栿承托檁子,重疊的梁栿造成屋架舉折,形成柱網(wǎng)、鋪作、屋頂三層結構層次。層層抬起梁架構件,是“抬梁式”結構的顯著特點,與穿斗式穿枋連接、干闌式交叉連接和井干式重疊連接結構完全不同。(見圖1-199)
干闌式 古建筑大木作結構形式,源于早期人類的“構木為巢”,現(xiàn)存南方少數(shù)民族建筑中,“千闌式”結構十分普遍,與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等房屋構造,同為我國木構建筑主要體系?!案申@式”建筑的結構特點,是由多根豎向和橫向構件,經(jīng)過綁結或榫卯聯(lián)系,形成整體木構架,由柱子和木樁架空,成為“干闌式”建筑的基座,上面住人,下面飼養(yǎng)牲畜,保留了在樹上架構巢居的特征,因此,“干闌式”是巢居向木構建筑的過渡形式。浙江余姚河姆渡發(fā)現(xiàn)的建筑遺址,是最早的“干闌式”建筑,距今約7000年。(見圖1-200)
穿斗式 古建筑大木作結構形式,由“千闌式”結構演變而來,常見于我國的南方地區(qū),它的產(chǎn)生基于卯榫技術的出現(xiàn),穿,即透過木構件,斗,即穿過木構件的外出頭?!按┒肥健苯ㄖ奶攸c,是柱子承重不用梁,而是由柱頭直接承載檁子,柱下以栿連接,因此,也可稱為“無梁式”結構。 其構造形式,主要表現(xiàn)在進深方向的每縫梁架,按檁數(shù)排列柱子,一般情況為均等等份,形如北方建筑梁架的步架,穿枋是柱間的聯(lián)系構件,穿枋數(shù)目視結構而定,有三柱一穿、五柱三穿、七柱三穿等,其基本規(guī)律是柱子越高,則穿枋越多。這種結構用材較省,但承載力不足,所以,“穿斗式”建筑屋頂大多較輕。抬梁式建筑的山墻結構尚有此制。(見圖1-201)
井干式 古建筑結構形式,由圓木或方木等木材層層壘疊而成,是最原始的木構建筑構造?!熬墒健苯ㄖ貌闹g,由半刻的榫卯相互咬合,因其形成的平面形似“井”字,故稱此結構的建筑為“井干式”。在商代后期遺存的陵墓中,發(fā)現(xiàn)有井干式棺槨,可以推知,“井干式”建筑,在這個時期應十分流行;漢代的“井干式”結構繼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不少的“井干式”建筑,如“井干式”望樓。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器,十分形象地反映了“井干式”的建筑形式。抬梁式建筑大量使用后,以層層壘疊的“井干式”結構極少使用,目前,除特殊建筑如倉囤,以及山區(qū)建筑外,“井干式”建筑十分罕見。(見圖1-202)
大式建筑 古建筑中對使用斗栱的建筑的統(tǒng)稱,也稱“大木大式建筑”,一般是指宮殿、廟宇、衙署、府第等等較高級的建筑形式?!按笫浇ㄖ钡闹饕攸c,是以斗口作為構件的權衡標準。關于“大式建筑”各部尺寸,《營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均有規(guī)定。除上述特點外,“大式建筑”的特征,還見于, 一、間架多,即間架多于小式建筑,通進深最多可達十三架,面闊多達十一間; 二、出廊多,即大式建筑的出廊可用四周圍廊: 三、屋頂構件多,即大式建筑的屋頂可用數(shù)量較多的琉璃瓦件,并可用歇山、廡殿; 四、使用斗栱是所有大式建筑的共性; 五、臺基高,即“大式建筑”的臺基較高,而且可用須彌座臺基,其他建筑不可使用; 六、用材大等?!按笫浇ㄖ钡慕Y構體系,是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產(chǎn)物。(見圖1-203) 小式建筑 古建筑大木構架體系中,較大式建筑等級低的建筑結構和制作方法的統(tǒng)稱,也稱“大木小式”建筑?!靶∈浇ㄖ眳^(qū)別于大式建筑的主要特征,是“小式建筑”不使用斗栱。一般用于宮殿、官邸、寺廟、府衙等建筑的配房或配殿等,即位于中軸線的兩側,常見于民間建筑?!靶∈浇ㄖ钡钠渌攸c,可概括為: 一、開間小,通常只有三至五間,間架也明顯少于大式建筑; 二、出廊少,即“小式建筑”一般只有前后廊,兩側不出廊; 三、屋頂簡單,“小式建筑”的屋頂大多用硬山、懸山或卷棚歇山等形式,瓦頂為灰瓦; 四、屋檐多不用飛椽,唐代壁畫中,中軸線建筑全有飛椽,兩側則不采飛,說明此時已有“小式建筑”的做法;五、“小式建筑”以柱徑為權衡構件尺度的標準?!靶∈浇ㄖ痹从诿窬咏ㄖ?其構造簡單,但它的出現(xiàn)卻早于大式建筑。(見圖1-203)
徹上明造 古建筑大木作梁架做法。宋《營造法式》注釋為“室內不用平棊(qí),由下面可以仰見梁栿、榑、椽的做法。”徹即通達之意。直達梁架上面不設置平棊,是一種簡單的施工方法,這種做法可以說在古人“構木為巢”時期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唐宋建筑的“徹上明造”,其梁栿、椽檁等構件,一般都要進行加工,加工的構件稱為“明栿”; 元代的建筑“徹上明造”多使用“草栿”,即未經(jīng)加工的構件?!皬厣厦髟臁币卜Q“露明造”,到明清兩代重要建筑均不用此做法,普遍設置天花,只有地方建筑和小式建筑還在采用“徹上明造”。 草栿 宋式建筑梁架構件表面處理方法,即構件加工粗糙或不做加工?!安輺蟆弊龇ù笾掠腥N情況, 一是室內做平棊或平闇,其上梁栿不做加工,甚至使用原始材料,唐宋遼金普遍采取這種做法; 二、元代建筑即使是不施平棊或平閨,“草栿”構件也暴露無遺,這種做法在山西多見; 三、明清時期不論有無天花,都很少施以“草栿”做法,一般加工較細。 明栿 宋式建筑大木作構件與做法,與草栿相對應。加工較細的露明和不露明構件,稱“明栿”構件;實施加工精細的工藝過程,稱“明栿”做法。現(xiàn)存古建筑中“明栿”通常有三種情況, 一、規(guī)定某些梁架必須為“明栿”做法,如宋《營造法式》中有“造月梁之制,明栿”文字; 二、唐宋時期建筑梁架,一般于平棊以下的構件,均加工較細; 三,明清建筑不論有無天花,是否露明,全部采用“明栿”做法 草架 古建筑大木作構件與做法稱謂,解釋有二。 一、建筑梁架中因所處位置為隱蔽部位,可安置粗制構件,如南方民居中被重椽遮擋的草架柱和短梁等 二、對木構件進行草率加工的做法,通常有砍制、粗刨以及直接使用原始材料等, 推山 古建筑大木作梁架做法?!肚迨綘I造則例》解釋為:“廡殿正脊加長向兩山推出”。在清式建筑中,磚石結構的廡殿頂,因材料的限制無法實施“推山”技術,但凡木構廡殿頂梁架,則均采取“推山”做法。以“推山”處理的廡殿頂垂脊,其垂脊于正面和側面,均呈舒緩自然之曲線?!巴粕健弊龇ㄗ钤绯霈F(xiàn)于河北高碑店市遼代的開化寺,宋代正式以文字規(guī)定,如:“八椽五間至十椽七間,并兩頭增出脊榑各三尺”,增出即“推山”,但宋《營造法式》中的“推山”,僅為早期做法,即脊榑加長,直至明代這種做法仍未普及,清代將“推山”歸入官式做法。由于正脊脊桁加長,按照清工部《工程做法》,應在前后金桁上加設太平梁和雷公柱,由戧由推出的脊桁端頭,向下延續(xù)并與角梁結合,雖然山西五臺佛光寺東大殿,發(fā)現(xiàn)有太平梁和雷公柱的使用,但在做法上不能與清式的“推山”相提并論。 “推山”使古建筑中最早的屋頂結構更趨合理與自然。(見圖1-204)
收山 古建筑大木作梁架做法,即歇山頂山花定位與處理方法?!肚迨綘I造則例》稱:“歇山收山自正心桁中線向后退一桁徑至山花板外皮”,亦即“收山”的位置?!笆丈健钡男Ч?是使得正脊短于檐柱的位置,造成四個坡面明顯均等。漢代的建筑,其歇山頂四面坡頂,凸顯坡面均等意圖,但事實上,現(xiàn)存實物往往表現(xiàn)為山面屋坡小于正面屋坡。從歇山頂山花向內收進的規(guī)律分析,從早期建筑至晚期建筑,“收山”的尺寸,沿著由大至小的過程循序漸進,如山西五臺唐代的南禪寺,自檐柱中線向內收進131厘米,河北正定宋代的隆興寺轉輪藏殿為89厘米,清代的為30厘米左右。 “收山”演進的結果,最終造成正脊加長,從而導致兩山坡面顯著短于正面坡面,垂脊也就更加陡直。(見圖1-160)
三角桁架 我國古代梁架結構,即梁栿上因支斜撐形成的三角形構造。據(jù)文獻分析,“三角桁架”早在秦漢時期己經(jīng)成熟,如西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描述:“……枝撐杈砑而斜據(jù)……”指的便是這種結構。山東肥城孝堂山東漢仿木結構墓祠,明顯地表現(xiàn)出當時的“三角桁架”。作為我國木結構發(fā)展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三角桁架”直到唐代,仍可見到其蹤影,如山西五臺佛光寺東大殿脊步三角形結構。但在宋以后的建筑中,“三角桁架”已完全消失,至于“三角桁架”消失的原因,目前尚無定論,但其中蜀柱的使用,應當說是原因之一。(見圖1-205)
平座 古建筑附屬部分,又寫作“平坐”,屬樓閣式建筑的重要構成,從建筑結構分析,“平座”為建筑主體懸挑出的木構架,類似于今天的陽臺?!捌阶钡氖褂?可上溯至戰(zhàn)國時期,漢代出土的建筑明器,更多地呈現(xiàn)出“平座”的建筑形象,如河北望都出土的望樓,當時的“平座”,與建筑主體的關系,主要有兩種形式, 一是由斗栱承托, 二是坐在屋檐上層,唐宋之后以第一種方式為主要構造形式?!捌阶钡某霈F(xiàn),與戰(zhàn)國時期“高臺榭、美宮室”的建筑意識有關,臺榭之間的“閣道”,是“平座”出現(xiàn)的主要成因。磚石樓閣的“平座”形式,尚未脫離早期木構“平座”的窠臼。宋《營造法式》稱“平座”的異名,主要有“閣道”、“燈道”、“飛陛”、“平坐”、“鼓坐”等。(見圖1-173)
雁翅板 宋式建筑大木作構件,為平座四周安置的木板,其作用為保護平坐斗栱和相關構件不被雨水侵蝕,并防止其糟朽?!把愠岚濉钡母邽橐恢羶刹?厚四至五分。清式建筑的掛檐板,由“雁翅板”發(fā)展而來,不同的是前者大多附以滴珠板。(見圖1-147)
掛檐板 清式建筑大木作構件,使用于平房屋檐周邊和平座之下,起保護椽頭和枋木的作用,其前身為宋式建筑的雁翅板。清官式建筑的“掛檐板”,通常附有一層琉璃滴珠板。民間建筑的“掛檐板”,大多直接雕刻各種紋樣。 出頭木 宋式建筑大木作構件,即位于平座斗栱鋪作中向外伸出的枋木端頭。據(jù)宋《營造法式》規(guī)定,“出頭木”前端與雁翅板相接,后端為襯方頭,垂直相交于壓槽枋、羅漢枋等構件。(見圖1-147)
身內單槽 宋式建筑柱網(wǎng)布局所形成的空間。槽,即柱中縫,身內,即殿內?!吧韮葐尾邸背鲎运巍稜I造法式》,為宋式殿閣地盤圖樣。從柱子排列上分析,為單排殿身內柱柱網(wǎng)。適用于殿身七間副階周匝各兩架椽結構的殿閣和十架椽的殿堂。(見圖1-206)
身內雙槽 宋式建筑柱網(wǎng)布局形成的空間。槽,即柱中縫,身內,即殿內。出自宋《營造法式》,為宋式殿閣地盤圖樣。在柱子的設置上,為雙排殿身內柱,適用于殿身七間副階周匝兩橡結構的殿閣。(見圖1-207)
身內分心斗底槽 宋式建筑柱網(wǎng)布局形成的空間。為宋式殿閣地盤圖樣。槽,即柱中縫,身內,即殿內。此種布局在《營造法式》中,為九間殿閣使用,無副階,殿身內柱沿建筑中線排列,稱“分心”,故名“身內分心斗底槽”。(見圖1-208)
身內金箱斗底槽 宋式建筑柱網(wǎng)布局形成的空間。槽,即柱中縫,身內,即殿內。為宋式殿閣地盤圖樣。這種分槽形式的特點,是殿內布置前后左右對稱的殿身內柱,構成均勻平衡的柱網(wǎng)形式,在宋《營造法式》中“金箱斗底槽”為殿身七間副階周匝各兩椽結構的殿閣所適。(見圖1-209)
身內分心槽 宋式建筑殿閣平面布局與空間,面闊方向與進深方向柱網(wǎng)均等排列,其正中位置縱向列柱,將殿身分為前后二個空間,即分心槽,為九間開間,設周匝,但無副階,這種布局常見于皇宮或大型建筑大門。(見圖1-210)
八架椽身內單槽 宋式建筑大木作梁架結構形式。其側樣為主體建筑用三柱,副階兩柱,前后共計五柱,梁架以上為八架椽。身內單槽,是指由殿身內柱為單槽的柱網(wǎng)布局。此梁架為五鋪作殿堂結構形式。 十架椽身內雙槽 宋式建筑大木作梁架與柱網(wǎng)布局,為宋《營造法式》殿堂七鋪作和八鋪作側樣,即橫剖面圖表現(xiàn)為由主體四柱、副階兩柱構成的主體建筑,以及平面雙槽的布局。屋架進深為十椽,此結構形式的特點是:因主體建筑進深較大,十椽栿也相應加長,殿身內柱分別支撐三椽栿和四椽栿,以解決梁架跨度大、用材不足的缺點。(見圖1-211)
十架椽屋分心用三柱 宋式建筑大木構架形式,根據(jù)宋《營造法式》,此結三柱即前后檐柱與殿身內柱,而內柱處于建筑平面的中心位置,是為分心,內柱直通平梁底皮,將乳栿、三椽栿、四椽栿、五椽栿等梁栿,分割為前后兩部分,此梁架實際為穿斗式與抬梁式結構的混合做法。
十架椽屋前后三椽栿用四柱 宋式建筑大木構架形式,為廳堂式建筑使用,進深方向用四柱,將廳堂隔成前后三個空間,由于兩內柱高出檐柱,因此,采用穿斗式結構,中間置順栿串,以加強內柱的穩(wěn)定性。進深為十架椽,但檐柱與內柱各椽則由剳(dá)牽、乳栿、三椽栿承托,這種形式在許多宋金建筑中有所反映。(見圖1-213)
十架椽屋分心前后乳栿用五柱 宋式建筑大木構架形式,即分心柱及內柱與檐柱的空間布局,盡間柱排列與殿閣副階相同,但在宋《營造法式》中廳堂側樣不設副階,因此,也就不存在屋廊。十架椽中的脊步與平梁,構成兩椽進深,其余八架椽均采用穿斗結構,由二椽栿、三椽栿、剳(dá)牽、乳栿等承托,順栿串將分心柱(內柱)與內柱連接。(見圖1-214)
十架椽屋前后并乳栿用六柱 宋式建筑大木構架形式,廳堂結構做法,進深方向為五個空間布局,平梁以上為兩椽進深,均采用穿斗式結構,所謂前后乳栿,是指前部與后部各置兩根乳栿,并構成進深八架椽構造形式。(見圖1-215)
十架椽屋前后各剳(dá)牽乳栿用六柱 宋式建筑大木構架形式,與十架椽屋前后并乳栿用六柱結構區(qū)別,即檐步屋架改用剳牽,將檐柱與內柱連接,剳牽縮短了兩柱之間的跨距。中部兩內柱上承四椽栿,構成進深四椽梁架,其他構件組合,與十架椽屋前后并乳栿用六柱構造形式相同。(見圖1-216)
八架椽屋分心用三柱 宋式建筑大木構架形式,與十架椽屋分心用三柱結構基本相同,區(qū)別在于八架椽屋分心用三柱構架,其梁栿均采用月梁做法,分心柱(內柱)置單栱丁頭栱,以承挑乳栿、三椽栿、四椽栿等構件,這種構造多見于南方民居廳堂建筑。(見圖1-217)
八架椽屋乳栿對六椽栿用三柱 宋式建筑大木構架形式,此式梁架實際是將分心柱(內柱)前移,構成兩個不均等空間布局,乳栿與六椽栿通過內柱相接,各梁栿 均為月梁造,內柱上置丁頭栱,此點與八架椽屋分心用三柱相同。(見圖1-218)
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 宋式建筑大木構架形式,與十架椽屋前后三椽栿用四柱結構相同,但結點與做法,不同于上述梁架,“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形制,所用梁栿均為月梁造,剳dá牽與乳栿由丁頭栱承托,檐柱與內柱間以乳栿連接,兩椽進深。(見圖1-219)
八架椽屋前后三椽栿用四柱 宋式建筑大木構架形式,與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構造,在用柱數(shù)量和梁栿形制上完全相同,此式結構,將兩內柱拉近,擴大了前后空間,其柱高抬至平梁下皮。三椽栿連接檐柱與內柱,此點是區(qū)別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結構的突出特點。(見圖1-220)
八架椽屋前后剳(dá)牽用六柱 宋式建筑大木構架形式,此構架與十架椽屋前后各剳牽乳栿用六柱結構,在柱網(wǎng)排列和剳牽位置上相同,其突出特點,是八架椽屋所用梁栿,均為月梁造,兩內柱直接支撐平梁,不施四椽栿,丁頭栱于梁栿端頭承載構件。(見圖1-221)
六架椽屋分心用三柱 宋式建筑大木構架形式,以分心柱(內柱)頂至平梁下皮,將六椽進深分為前槽與后槽兩個空間,所有梁栿均為直梁造,但柱栿結點置綽幕頭,這種做法,是六椽以下廳堂梁架的共同特點。(見圖1-222)
六架椽屋乳栿對四椽栿用三柱 宋式建筑大木構架形式,即進深六架椽,后槽內柱與檐柱,由乳栿連接,前槽的四椽栿與乳栿位于同一位置,間縫排列三柱,內柱四椽栿與乳栿結點置綽幕頭。(見圖1-223)
六架椽屋前乳栿后剳牽用四柱 宋式建筑大木構架形式,此式屋架為進深六椽,室內梁架由四柱支承,前槽內柱置平梁之下,與檐柱構成前槽空間,乳栿連接兩柱;后槽內柱與后檐柱構成后槽空間,兩柱由剳牽連接,此間進深只有單椽,柱子排列不均勻,這在多柱柱網(wǎng)布列當中,比較少見。(見圖1-224)
四架椽屋乳栿對三椽栿用三柱 宋式建筑大木構架結構形式,為廳堂梁架側樣,即梁架以上為四椽,前后三柱由三椽栿和乳栿連接,并分割成前后兩個空間布局,但前槽小于后槽,多用于普通建筑。(見圖1-225)
四架椽屋前后乳栿分心用三柱 宋式建筑大木構架結構形式,為廳堂梁架側樣,這種梁架為三柱兩間進深,梁架為四椽,乳栿連接三柱,中柱將室內平均分成兩個空間,即前后槽,是屋宇門梁架的常見做法。(見圖1-226)
四架椽屋前后剳牽兩椽狀用四柱 宋式建筑大木構架結構形式,為廳堂梁架側樣。梁架以上為四椽,前后剖牽,即前后槽分別由兩柱構成,剳牽將四柱連接。(見圖1-227)
四架椽屋四椽栿用兩柱 宋式建筑大木構架結構形式,為廳堂梁架側樣。此種形式較為簡單,即梁架以上為四椽,四椽栿通達前后檐柱,構成室內單槽空間。(見圖1-228)
八架椽屋分心乳狀用五柱 宋式建筑大木作梁架結構形式。即梁架以上為八架椽,沿進深方向排列檐柱與內柱共計五柱,中柱將室內分為前后四個空間,即中柱分心,乳栿連接內柱與中柱。在宋《營造法式》中為廳堂建筑的梁架結構形式。(見圖1-229)
月梁造八架椽屋 宋《營造法式》大木作側樣圖中所載廳堂結構形式,即平梁為月梁,梁架為八椽。包括六種不同的構造側樣,但均為月梁,又同為八椽,而月梁在北方官式建筑中較少使用,這一共性說明“月梁造八架椽屋”,是宋《營造法式》規(guī)定的廳堂基本形式,也是江南一帶廳堂最普及的典型構架。 直梁造六架椽屋 宋《營造法式》大木作側樣圖中所載廳堂結構形式,即平梁為直梁造,梁架為六椽的構架。直梁造在江南的廳堂中使用較少,在北方卻十分流行。如山西高平開化寺大殿、河北淶源閣院寺文殊殿等,宋遼金元時期幾乎全部為上述構造,據(jù)此可知,宋《營造法式》中的“直梁造六架椽屋”,集中反映了北方廳堂結構特征。 副階 宋式建筑大木作部分,為了加大使用面積,而在殿身檐柱前多一道柱子,稱“副階檐柱”,兩柱之間的空間與梁架稱“副階”。宋《營造法式》規(guī)定“副階檐柱”為三等材,而殿身檐柱為二等材,表明“副階”實際是附屬于主體建筑的一個部分?!案彪A”在規(guī)格較高的建筑中使用,根據(jù)宋《營造法式》規(guī)定,“副階”多用于殿閣、殿堂,一般廳堂無此部分,但現(xiàn)存建筑已經(jīng)突破這一界限,如佛塔,特別是木塔,“副階”常見使用。由“副階”形成的周匝環(huán)繞空間,是區(qū)別前后廊的重要特點,通常稱“副階周匝”。 山西太原晉祠圣母殿和山西洪洞水神廟明應王殿,均為殿堂式建筑,其“副階”具有典型性。(見圖1-6)
宋《營造法式》規(guī)定的建筑結構形式,包括平面的周匝回廊和立面的副階構件組合等,如副階柱子之類。副階,即廊子;周匝,即環(huán)繞。宋《營造法式》大木作圖樣中,記述有幾種不同的“副階周匝”構造,但實例與之略有差異,如山西晉祠宋代圣母殿的“副階周匝”,前廊深兩間,殿內不施柱子的做法,則為官式做法和地方手法結合的有力佐證。(見圖1-6) 無廊式 古建筑平面構成,由柱網(wǎng)布局體現(xiàn),即單體建筑前后均不出廊,直接施檐柱,或于柱間做裝修,這種形式多為北方小型建筑或民間小式建筑所采用。 前后廊式 古建筑平面構成,即前后布廊柱,廊柱后施檐柱,檐柱與前后檐墻構成身內空間。現(xiàn)存前后廊式結構,其梁架多見于懸山頂和硬山頂形式。前出廊古建筑平面構成,即身內空間前端施廊柱,由廊柱組成前出廊式平面形式,因歷史原因和風俗習慣,院落式建筑更多使用前出廊式結構,如明清時期北方民居的四合院,其正房布置為前出廊者,屢見不鮮。 周圍廊式 古建筑平面構成,即身內空間四周以廊柱合圍,形成四面帶廊的結構形式,此平面構造在宋《營造法式》中,被確定為副階周匝,“周圍廊式”在重要建筑和大型寺廟中,常用于歇山頂和廡殿頂式構架。 六檁雙步廊式 清式建筑梁架結構形式,從橫斷面看,前后布列三柱,前后檐柱與金柱,由雙步梁連接,構成前槽雙步廊空間,由脊檁中分,前坡梁架為三檁,后坡梁架置二檁,前坡長于后坡。(見圖1-230)
六檁前出廊式 清式建筑梁架結構形式。其前后檐柱與金柱,由抱頭梁或挑尖梁連接,形成單步廊,前坡為三檁,后坡二檁,脊檁中分,構成前坡長于后坡的結構特點。這種做法在小式建筑中十分常見。(見圖1-231)
六檁卷棚式 清式建筑梁架結構形式。前后用二柱,六架梁連接兩檐柱,前后坡均等布列六檁,無脊檁?!傲鶛_卷棚式”結構,是小式建筑中十分常見的形式。(見圖1-232)
五檁無廊式 清式建筑梁架結構形式。是兩側廊廡、配殿尖山式屋頂常用構造,柱網(wǎng)布局簡單,即通檐用二柱,五架梁連接兩柱,構成室內空間,三架梁之上,脊瓜柱支撐脊檁,兩坡對稱布局二檁,共五檁。(見圖1-233)
三檁穿廊式 清式建筑梁架結構形式。即前后金柱承托三架梁,梁上布三檁,此梁架布局造成屋架,進深較淺,因此,常用做院門、游廊或寺廟山門等建筑。(見圖1-234)
四檁卷棚式 清式建筑梁架結構形式。前后檐柱承托四架梁,與兩架梁共同架構四檁,脊檁與羅鍋椽造成卷棚式屋頂,這種構造大多為小式建筑使用。(見圖1-235)
七檁無廊式 清式建筑梁架結構形式。與五檁無廊式梁架結構相同,在進深和檁數(shù)分配上二者不同,此結構較五檁無廊式進深多兩椽,三、五、七架梁承載七檁,七架梁與前后金柱連接,構成無廊式建筑布局。(見圖1-236)
七檁卷棚式 清式建筑梁架結構形式,卷棚式屋脊。因檁數(shù)分配和柱子布列的不同,相比同樣是卷棚式結構的四檁卷棚式,七檁卷棚式的前后坡呈不對稱布局,即前坡長后坡短。廊柱柱頭置檐檁,六架梁連接檐柱與金柱,負載屋架中的六道檁子。 七檁前后廊式 清式建筑梁架結構形式。即五道檁子分別由三架和五架梁承載,檐檁則置于廊柱柱頭之上,構成七檁屋架,前后廊柱由單步梁連接,形成前后廊式空間。此結構也包括回廊式柱網(wǎng)布局。(見圖1-237)
七檁中柱式 清式建筑梁架結構形式。七檁即由中柱柱頭置脊檁,三架梁、雙步梁與單步梁分別承載三、五、七檁,中柱與前后金柱構成屋內前后槽空間。此種梁架實際上是穿斗式與抬梁式結構的混合做法。(見圖1-238)
八檁卷棚無廊式 清式建筑梁架結構形式。即前后金柱承載八架、六架、四架、兩架等梁架,八架梁以上則置八檁,兩脊檁與羅鍋椽構成卷棚 式屋頂。此結構多用于小式建筑。(見圖1-239) 八檁卷棚前后廊式 清式建筑梁架結構形式。由前后廊柱和金柱構成外槽與內槽空間,四柱支承檐檁和兩架、四架與六架梁柁,及其六道檁子,卷棚式屋頂。(見圖1-240)
八檁前出廊式 清式建筑梁架結構形式。前出廊,即前廊柱與前金柱構成的前槽空間,兩金柱與廊柱承載八檁,因前廊步架的設置,整體結構中呈前坡長而后坡短的構架形式。(見圖1-241)
九檁前后廊式 清式建筑梁架結構形式。前后四柱,即兩金柱與兩廊柱,分別與單步梁、七架梁連接,構成廊步空間與身內空間,其梁架荷載九檁。 九檁雙步廊式 清式建筑梁架結構形式。與九檁前后廊式結構上大致相同,整體屋架前后坡均衡分配九檁。特點是此構造中的廊柱與金柱,由雙步梁連接,雙步梁承載單步梁,形成進深為兩步架的廊步構架,擴大了前后廊步空間。(見圖1-242)
九檁三步廊式 清式建筑梁架結構形式。這種結構實際上是九檁雙步廊式梁架的變化形式,在柱網(wǎng)布局中金柱后移,柱頭支承三架梁,金柱與廊柱之間,由三步梁連接,從而擴大了廊步空間。此種梁架形制較為少見。 九檁落金式 清式建筑梁架結構形式。前后檐柱與金柱通過七架梁、雙步梁等構件,組合為梁柱構架,承載九檁,五架梁與中金檁落在金柱之上,故稱落金式。 九檁中柱式 清式建筑梁架結構形式,也稱“對金造”。此結構與七檁中柱式相同,只是在桁檁上多于七檁中柱式。中柱將前后梁架對稱布置,形成前后對稱的室內空間,單步梁、雙步梁、三步梁、五步梁,分別承載三、五、七、九檁。九檁中柱多見于大型屋宇門式建筑。(見圖1-243)
十檁卷棚前后廊式 清式建筑梁架結構形式。通檐用四柱,即前后檐柱與前后金柱,前后檐柱與金柱由雙步梁連接,構成前后雙步廊空間,架梁承載十檁,頂椽與兩脊檁構成卷棚式屋頂。(見圖1-244)
十一檁三步廊式 清式建筑梁架結構形式。通檐用四柱,即前后檐柱與前后金柱,前后檐柱與金柱由三步梁連接,形成前后三步廊空間,前后金柱承載五架梁和五檁,前后檐柱與三步梁承載四檁。廊步進深加大,是此結構的突出特點。(見圖1-24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