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4-23-1) 耳珰,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耳飾,在我國可追溯到新石器時期。與我們現(xiàn)在所見的耳環(huán)耳墜明顯不同。其珰腰直徑在0.5厘米,甚至有些超過1厘米。這得需要很大的耳洞,才能將其戴入耳垂。湖北隨州擂鼓墩一號墓(曾侯乙墓),出土戰(zhàn)國編鐘上的銅人耳垂皆有穿孔,其耳洞之大,足以塞入1厘米直徑的耳珰(圖4-23-1)。說明漢或漢以前的耳洞直徑都是比較大的。 耳珰的發(fā)展在漢代又更進(jìn)一步多元化。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漢武帝平定南越,隨即便開始拓展海上絲綢之路,同時亦促進(jìn)了中原地區(qū)耳珰的發(fā)展。東漢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耳珠曰珰。”東漢許慎《說文》曰:“珥,瑱也?,?,以玉充耳也?!睎|漢末年劉熙《釋名·釋首飾》:“瑱,鎮(zhèn)也。懸當(dāng)(珰)耳傍(旁),不欲使人妄聽,自鎮(zhèn)重也?;蛟怀涠?,充,塞也,塞耳亦所以止聽也。故里語曰,不喑不聾,不成姑公。”南朝·梁·顧野王撰《玉篇·卷一·玉部第七》:“瑱,以玉充耳也。珥,珠在耳。璫,穿耳施珠也?!睗h代耳珰的各類從出土文物來看,亦是多種多樣。而有些造型的耳珰,至今在東南亞及我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中仍在使用。正如東漢末年劉熙《釋名·釋首飾》記載:“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於蠻夷所為也,蠻夷婦女輕浮好走,故以此珰錘之也。今中國人效之耳?!狈睔J《定情詩》曰:“何以致區(qū)區(qū),耳中雙明珠。”再根據(jù)《漢書·地理志》曰:“……與應(yīng)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赍黃金雜繒而往?!钡挠涊d來看,“耳中雙明珠”所指的“明珠”應(yīng)該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貿(mào)易而來。因此,漢代時期耳珰的多元化發(fā)展,與平南越拓海路有關(guān)。目前所見漢代的耳珰從造型看來,最常見的主要有兩種:無孔蘑菇形耳珰和有孔束腰形耳珰。
(圖4-23-2) 1.金質(zhì)焊珠耳珰(金質(zhì)無孔蘑菇形耳珰,下同) 1956年,廣西貴縣(現(xiàn)貴港市,下同)新賣牛嶺M8號東漢墓,出土一件焊珠金耳珰。長2厘米。一頭大,一頭小,形似腰鼓。兩端均鑲嵌有乳狀突起,并飾一周連珠紋(圖4-23-2)?,F(xiàn)收藏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無獨有偶。1982年,貴縣鐵路新村M3號墓亦出土一對同樣造型的金飾,長2.1厘米(圖4-23-3)。
(圖4-23-3)
(圖4-23-3) 不僅在廣西地區(qū),2016年,廣州市動物園M23號東漢后期墓,亦出土2件同類金飾。2016GXDM23:062。一對,兩端為半球形,中部為束腰形,為分別制作,可分離,嵌套;兩端半球的邊緣焊接一圈小金珠,大頭一端焊珠19顆,小頭一端焊珠15顆。腰身中空。經(jīng)檢測,這對耳珰金元素含量為80.24~89.20%,銀元素含量為8~18%。同時在焊珠附近檢測到汞,推測在焊接時可能用到了汞(圖4-23-4上)【1】。
(圖4-23-4) 這種造型的金飾為何物?又無穿孔,顯然不是穿系佩戴的珠飾。而與同時期的耳珰極為相似。2006年8月,廣州市南郊官洲島花果山M1號東漢墓,出土8件樂舞俑。其中中間主位舞俑及旁邊撫琴俑耳朵上亦有相同耳飾(圖4-23-4下)。樂舞俑耳朵上所戴像花朵一樣的耳飾,其實正是這種在一周焊接連珠的耳珰。而佩戴類似造型耳珰的陶俑,在嶺南地區(qū)出土不止這一例。這也恰恰解釋了這種金飾為何沒有穿孔的原因了。
(圖4-23-5) 除嶺南地區(qū)外,湖南地區(qū)亦有出土。1977年,湖南常德縣南坪公社M10號東漢后期墓,出土一件金質(zhì)焊珠耳珰。內(nèi)空,無穿孔。長2.5、直徑最大處為1.3厘米,最小處為0.5厘米(圖4-23-5左)。該墓曾被盜掘過(左側(cè)室有一盜洞),室內(nèi)器物被擾亂。后室出土9件黃金飾品,由于被擾亂,分布范圍很廣,幾乎遍及全室(可參考墓室考古平面圖)。這一組金飾雖然出土于同一墓葬的同一墓室。但因盜擾嚴(yán)重,散落于整個墓室【2】。 圖片或博物館展示時,將其出土金飾放在一起,并不能代表其就是一組飾物。因此,包括金質(zhì)焊珠耳珰在內(nèi)的這9件金飾,應(yīng)該不是屬于同一組飾物。然而,這9件金飾卻非常有名,主要是被很多學(xué)者引用于耳珰研究。孫機(jī)先生在《漢代物質(zhì)文化資料圖說·62服飾V》中介紹漢代耳珰時提到:“也有將墜飾橫系在珰腰之中的?!蓖瑫r所配線描圖就是以M10號墓出土9件金飾為原型(圖4-23-5右)【3】。這顯然是將此墓出土的這些金飾誤認(rèn)為是一組原配的耳飾,這會給不明真相的學(xué)者一種誤解。很多后來的學(xué)者就參考了孫機(jī)先生在書中的這張圖,并做進(jìn)一步研究。以至于這張圖片以訛傳訛被廣泛引用。揚之水老師在《中國古代金銀首飾》第60頁中,引用了孫機(jī)先生的這一圖片【4】。李芽老師在《中國古代首飾史1》第373~374頁寫道:“最精致的為湖南常德南坪漢墓(配圖)所出的一組金耳飾,在穿耳的瑱上以細(xì)密的金珠裝飾作花形,其下懸墜各式小金飾?!泵鞔_的認(rèn)為“所出的一組金耳飾”【5】。同時李芽老師在《耳畔流光:中國歷代耳飾》中,同樣引用了這件金耳珰。在第55頁寫到:“這類實心珰珠,即使沒有穿孔,也可以將絲線束于腰部進(jìn)行懸掛?!边@種說法顯然是錯誤的。由于左右大小不一,因重力作用,這種懸掛佩戴效果會很奇怪。古人要想穿絲線懸掛,大可直接在珰腰中間做一穿孔。同時在56頁:“也有將墜飾橫系于珰腰之中的。系有墜飾的耳飾實物,在朝鮮古樂浪漢墓及湖南常德南坪漢墓都有出土?!薄?】這一說法與孫機(jī)先生相同,因此墓被盜擾嚴(yán)重,這些金飾肯定不是屬于同一組飾物。所以,各位老師引用此墓出土金飾為例實為不妥。但是,在這種無孔耳珰的珰腰上,用絲線穿系珠飾后,再系于耳珰兩側(cè)懸掛于耳下的推測應(yīng)該是合理的。
(圖4-23-6) 1956年,廣州動物園東漢墓出土一件著長袖衣陶女俑,其左右耳朵上有一金質(zhì)焊珠耳珰,在其耳珰下面,還懸掛有圓形珠飾(圖4-23-6)。因此,通過這件漢代的陶俑形象,可推測其當(dāng)時的佩戴方式。《諸葛恪別傳》:“母之於女,天下至親。穿珥附珠,何傷於仁?”這件漢代陶俑的形象,或者就是文獻(xiàn)所記載的“穿珥附珠”。漢代《孔雀東南飛》:“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薄段骶╇s記》曰:趙飛燕為皇后,其女弟上遺合浦圓珠珥。傅玄《七謀》:“珮昆山之美玉,珥海南之明珰?!薄稌x令》:“士卒百工,不得服真珠珰。”合浦盛產(chǎn)珍珠,耳邊掛著珍珠(或其它珠寶)裝飾的耳珰,或許就是當(dāng)時婦女的生活寫照。
(圖4-23-7) 1959年,湖南長沙五一路五里牌M9號東漢早期墓,出土2件金質(zhì)焊珠耳珰。M9:9,呈腰鼓形,兩端突出成半球形,邊緣一圈各飾珠粒紋。較小一端焊接金珠20顆;較大一端焊接金珠18顆。簡報內(nèi)標(biāo)注每件長2.8厘米(《湖南出土金銀器》內(nèi)標(biāo)注長為2.2厘米、較小一端直徑1.1厘米,較大一端直徑1.4厘米,中腰直徑0.7厘米),共重11.5克(圖4-23-7)【7】。
(圖4-23-8) 湖南省博物館展柜內(nèi)陳設(shè)有一對金質(zhì)焊珠耳珰,標(biāo)牌上寫著:新莽,金耳珰,1959年長沙五一路出土。而1959年五一路延長線工地考古發(fā)掘的僅一座新莽墓,并未出土金耳珰??脊艌蟾嫫矫鎴D中明確標(biāo)注M9號墓出土一對“金喇叭形珠”。因此,湘博所展示的應(yīng)該就是M9號墓出土的這對金耳珰,應(yīng)該是標(biāo)牌有誤(圖4-23-8)。
(圖4-23-9) 湖南永州博物館收藏一對金質(zhì)焊珠耳珰,博物館標(biāo)注為“西漢束腰形金鼻塞”,出土地點不詳。因此沒辦法從考古報告查詢相關(guān)資料(圖4-23-9)。推測由于其出土于頭部位置,考古工作人員就誤以是“鼻塞”。顯然博物館標(biāo)牌上寫的肯定不對,這是一對耳飾。永州原名零陵,西漢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封長沙王劉發(fā)之子劉賢為泉陵侯,置泉陵侯國(治今永州市零陵區(qū))。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析長沙國,始置零陵郡,隸荊州。零陵、營道、泛道、營浦、始安、洮陽、鐘武七縣和泉陵、都梁、夫夷、舂陵4侯國。同時也是兩漢時期合浦通往長沙的必經(jīng)之路。而從目前考古出土文物來看,這種金質(zhì)焊珠耳珰主要出現(xiàn)在兩廣和湖南地區(qū)。再從傳播路線來看,應(yīng)該是由嶺南向湖南地區(qū)傳播。 注釋: 【1】黃婷:《廣州考古文物之美——漢代珠飾:耳珰》;鄺桂榮:《廣州考古文物之美——漢代珠飾:焊珠金飾》,廣州考古、南漢二陵博物館公眾號。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廣州出土漢代珠飾研究》,科學(xué)出版社出版。 【2】湖南省博物館:《湖南常德東漢墓》,《考古學(xué)集刊1》,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1年。 【3】孫機(jī):《漢代物質(zhì)文化資料圖說》,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4】揚之水:《中國古代金銀首飾》,故宮出版社,2014年。 【5】李芽:《中國古代首飾史》,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0年。 【6】李芽:《耳畔流光:中國歷代耳飾》,中國紡織出版社,2015年。 【7】羅張:《長沙五里牌古墓葬清理簡報》,《文物》,1960年03期。 2.無孔蘑菇形耳珰(耳瑱) 1987年,安徽含山縣凌家灘遺址M15號墓主頭部左側(cè)位置,出土一件水晶耳珰(M15:34)。呈蘑菇狀,中間有一環(huán)形凹槽。高1.2、最大徑1.5厘米,凹槽寬0.3、深0.2厘米(圖4-23-10)。
(圖4-23-10) 這是目前已知中國年代最早的一件水晶無孔蘑菇形耳珰。漢代亦有水晶材質(zhì)的無孔蘑菇形耳珰,相距3000多年前凌家灘出土水晶耳珰,中間的橫珰更細(xì)長。其造型與金質(zhì)焊珠耳珰相同(圖4-23-11)。這件水晶無孔蘑菇形耳珰,長18.7、大圓徑11.5、小圓徑8.2、中腰5.6毫米。從材質(zhì)和制作工藝來看,可能是源自海上絲綢之路。
(圖4-23-11) 胡李家墓地位于青海省民和縣中川鄉(xiāng)光明行政村胡李家自然村東北的三、四級臺地上。2001年10月至2004年5月,先后共發(fā)掘漢墓9座,編號為M1~M9。除了陶器和錢幣外,9座墓葬共出土20件耳珰。煤精的2件;玻璃的18件,呈寶石藍(lán)或天藍(lán)色。其中僅M6號墓出土1件無孔蘑菇形耳珰。M6:14,制作精致。不規(guī)則圓錐形,實心,寶石藍(lán)色;器表有金黃色附著物。長1.9厘米(圖4-23-12)【1】。
(圖4-23-12) 這種造型的玻璃無孔蘑菇形耳珰是同類中最常見的。除了玻璃、水晶、煤精等材質(zhì)的無孔蘑菇形耳珰外,還有琥珀材質(zhì)的(圖4-23-13)。長21.3、直徑6.5~10.8毫米,重0.73克。無孔蘑菇形耳珰的造型和佩戴方法,與金質(zhì)焊珠形(腰鼓形)耳珰相似。主要佩戴方式是直接塞入耳洞內(nèi)。
(圖4-23-13) 1990年,西安市北郊范南村西北醫(yī)療設(shè)備廠工地M13號西漢墓,出土1件玉質(zhì)無孔耳珰。白玉、玉色純凈。兩端呈大小不同半圓形,中部束腰,通體拋光,光素?zé)o紋。長2.2厘米【2】。根據(jù)《長沙發(fā)掘報告》,M217號西漢后期墓中出土了一對玉質(zhì)的。玉瑱(217:26)。白色,無光澤。蕈形,一端較大,一端較小,中腰內(nèi)凹。2件,大小、形狀相同。長2.0,大端徑1.1厘米【3】。造型與西安出土相似。這種造型的玉瑱也是無孔,但與無孔蘑菇形耳珰造型略有不同。在泰國三喬山發(fā)現(xiàn)的特殊水晶耳飾,其中一種是左右兩端是圓球形,中間較細(xì)如現(xiàn)代的啞鈴【4】。其造型與西安和長沙出土玉質(zhì)耳珰的極為相似。 注釋: 【1】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博物館:《青海民和縣胡李家漢墓2001年至2004年發(fā)掘簡報》,《四川文物》2019年第5期,15-28頁。 【2】劉云輝:《陜西出土漢代玉器》,文物出版社。 【3】中國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長沙發(fā)掘報告》,科學(xué)出版社,1957年。 【4】Bunchar Pongpanich(班查·彭帕寧):《一定要收藏的古珠·天珠珍貴圖鑒》,林璟玟(譯),218頁。新北市:維他命文化,2013年。 3.有孔束腰形耳珰(亦可能作為珠飾) 有孔束腰形耳珰是漢代最常見的耳珰造型。中部收腰,兩端呈圓形,喇叭狀,通常一端大一端小;無突起,有平面亦有凹面,面中有一對穿孔,用以穿線系墜飾。主要有細(xì)和粗兩種形狀。但根據(jù)此類飾物考古出土的位置來看,并非都用作耳珰使用。還見于出土于墓主手腕或足處位置,因為有穿孔,可能還與其它的珠飾一起作為串飾使用。
(圖4-23-14) 2001年至2004年,青海民和縣胡李家9座漢墓共出土18件有孔束腰形耳珰(圖4-23-14)。這9座墓葬除陶器和錢幣外,出土最多的就是耳珰,共19件,其中1件為無孔蘑菇形。基本都出土在墓主頭部位置,其中M2號墓,在墓主頭部位置其中出土6件耳珰【1】。
(圖4-23-15) 而在這18件耳珰中,有一對非常特殊,在耳珰的一端分別各帶有一顆半球形珍珠。珍珠無孔,平面有鑲嵌或加工痕跡,原來應(yīng)該是與耳珰組合佩戴的(圖4-23-15)。正如古代文獻(xiàn)“合浦圓珠珥”、“珥海南之明珰。”記載的那樣。但是從目前考古出土的相關(guān)文物來看,像這對上面配有珍珠的耳珰非常罕見。湖北秭歸卜莊河古墓群考古發(fā)掘過程中,從漢代墓葬中就出土了很多這種玻璃材質(zhì)的有孔束腰形耳珰(圖4-23-16)。
(圖4-23-16) 這種有孔束腰的耳珰是如何佩戴的呢?2008年,西安曲江新區(qū)翠竹園M1號西漢壁畫墓發(fā)掘過程中。在位于東壁南部,有一貴婦人形象。站立狀,攏袖,面向北。頭挽三環(huán)髻,面部圓潤飽滿,細(xì)眉大眼,雙唇紅潤。在其耳垂上,有一貫穿耳垂的紅色耳飾,并在紅色耳飾的未端各有一白色珠飾(圖4-23-17)【2】。
(圖4-23-17) 猜測這兩顆白色珠飾應(yīng)該就是珍珠。另外,1976年,在河南洛陽市燒溝村卜千秋墓中發(fā)現(xiàn)的壁畫中,女媧的耳垂上亦有一束腰形狀的紅色耳飾(圖4-23-18)。
(圖4-23-18) 從古代玉器或青銅器上可見古人的耳洞比較大,這種耳珰就可以從小的一端插入耳洞,耳朵的肌肉會卡在耳珰中間的位置,前后就不容易掉出來。在四川成都東漢墓出土的女性陶俑上,其耳部大多都有飾物(圖4-23-19)。其佩戴方式與廣州出土陶俑相似,即“穿珥附珠”。而這種有孔的束腰形耳珰,更方便于珠飾的穿系。
(圖4-23-19) 兩廣地區(qū)出土了很多有孔束腰形耳珰,材質(zhì)除了常見的玻璃以外,還有瑪瑙和琥珀的。據(jù)統(tǒng)計,廣州出土的漢代琥珀耳珰共10件,西漢的3件,東漢的7件。束腰形7件,圓柱形3件。由于很多考古報告未刊登,所以其具體出土位置不詳。1999年,廣州越秀區(qū)內(nèi)環(huán)橫枝崗西漢中期墓,出土一對琥珀耳珰(99BHM10:023、043),圓柱形,一端略大一端略小,類似于木塞。(圖4-23-20上)。2010年,廣州荔灣區(qū)西灣路舊廣州鑄管廠M61號東漢墓中,出土一對琥珀耳珰(2010GXZM61:028),束腰形(圖4-23-20下)【3】。兩對琥珀珥珰造型明顯有別。
(圖4-23-20) 合浦地區(qū)亦出土不少琥珀耳珰。1990年6月,合浦縣黃泥崗M1號東漢早期墓中,出土1件琥珀有孔束腰形耳珰,惜殘;1975年合浦縣環(huán)城堂排M2號墓,出土2件琥珀有孔束腰形耳珰。1顆(M2A女棺)長1.5、兩端直徑0.7、中腰徑0.4厘米,1顆(M2B男棺)長2.1、大端直徑0.9,小端直徑0.8、中腰徑0.5厘米。同時,堂排M3號墓出土1件琥珀有孔束腰形耳珰。其中成對的有1992年12月,廣西合浦縣凸鬼嶺汽齒廠M40A西漢晩期夫妻合葬墓中,出土1對琥珀有孔束腰形耳珰。分別為橫側(cè)視圖(圖4-23-21:2-1)和縱側(cè)視圖(圖4-23-21:2-2)。該珥珰外形為亞腰形,一端稍大,一端稍小,土黃色,穿孔,長2.7cm?!?】 1978年5月,廣西合浦縣北插江鹽堆M1號西漢晚期漢墓,出土1對琥珀有孔束腰形耳珰(圖4-23-21:3)。1986年4月22日,合浦縣風(fēng)門嶺10號墓出土1對琥珀有孔束腰形耳珰(圖4-23-21:4)。這些出土的琥珀耳珰造型與同時期出土的玻璃、瑪瑙材質(zhì)的有孔束腰形耳珰一樣。
(圖4-23-21) 除嶺南地區(qū)以外,中原地區(qū)亦出土有琥珀材質(zhì)的有孔束腰形耳珰。1959年,湖南長沙五一路五里牌M9號東漢早期墓出土2件。M9:12。深褐色。一件完整,長2、上徑1.05,中徑0.9、下徑1.4、孔徑0.1厘米。另一件殘斷。這兩件耳珰出于墓主頭部位置,兩件相距6厘米,很可能是耳垂上裝飾的耳珰。同墓墓主人腿部還出土一枚藍(lán)色玻璃束腰形耳珰,此件則應(yīng)是腿部裝飾品。1956年,長沙小林子沖電影學(xué)校M3號墓出土2件。M3:8。一件完整,長2.25、上徑0.9、中徑0.7、下徑1.1、孔徑0.2厘米,另一件破損。一件位于頭端,一件位于腰部,與銀手鐲、琥珀珠、玻璃珠同出一處,說明此件為裝飾物,并非耳珰。墓葬年代為東漢早期末至中期初【5】。湖南博物館展廳內(nèi)展示了一串漢代珠飾。標(biāo)牌上:水晶瑪瑙琉璃木珠串,1978年長沙杜家山出土。里面有2件琥珀材質(zhì)的有孔束腰形耳珰(可能作為珠飾使用),其中1顆斷為兩節(jié)??赡苁菍㈢暾`認(rèn)為木質(zhì)。 注釋: 【1】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博物館:《青海民和縣胡李家漢墓2001年至2004年發(fā)掘簡報》,《四川文物》2019年第5期,15-28頁。 【2】西安市文物保護(hù)考古所:《西安曲江翠竹園西漢壁畫墓發(fā)掘簡報》,《文物》2010年第1期。 【3】黃婷:《廣州考古文物之美——漢代珠飾:耳珰》;鄺桂榮:《廣州考古文物之美——漢代珠飾:焊珠金飾》,廣州考古、南漢二陵博物館公眾號。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廣州出土漢代珠飾研究》,科學(xué)出版社出版。 【4】葉吉旺、李青會、劉琦:《珠光琉影——合浦出土漢代珠飾》,廣西美術(shù)出版社,2020年。 【5】高至喜:《長沙漢墓出土喇叭形器研究》,《湖南省博物館館刊》2012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