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3月24日,《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辦法(草案)》中,擬將冷淡、漠視等行為納入家庭暴力范疇。 這將人們常說的“冷暴力”納入了司法裁決層面。事實上,在安徽的草案之前,2020年,吉林的反家暴條例中,已率先對“冷淡、漠視”行為作出立法規(guī)制。 你在婚姻中,遭遇過冷暴力或者說冷漠、漠視嗎? 一位律師通過處理的309件離婚案得出結論: 30到35歲,是離婚的高峰期,其中女方主動提出離婚的是男方的兩倍,但主要離婚原因并不是家暴、出軌等大事,而是“漠視”這件小事。 對很多人來說,在關系中,比暴力更令人害怕的是漠視,有的人寧可忍受暴力,也不愿意面對漠視。 從冷漠而來的孤獨是一種沒有人理解的寒意和落寞,并不是身邊沒有人在左右。 ![]() 之前,我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天氣冷,妻子想著一家人可以開開心心一起吃頓火鍋,花了三四個小時熬湯備菜準備了一桌火鍋,可丈夫下班回家后看了一眼,一句話都沒說,自己煮了一碗面條吃了,妻子準備的火鍋,碰都沒碰一下。 妻子說,沒想到丈夫會表現得這么冷漠,他性格內向,遇到什么他認為不開心的事,就會這樣。他們沒有吵架,自己很難受,以后可能不會再做火鍋了。 沒人知道丈夫在走進家門前到底經歷了什么,但妻子的心,一定跟火鍋一樣冷掉了。 這條微博下面有3.5萬條評論,寫滿了形形色色的類似經歷和感受。 一條一條地翻下去,忍不住感慨,竟然有那么多婚姻中的伴侶用這樣的方式生活著。 就像上面的妻子說的那句“我們沒有吵架”,那些“沉默地冷漠著”的婚姻,或許才是另一種絕望。
曾經,在公號上我們做過一個調查:“你的婚姻里,有沒有感受到過漠視? 很多位朋友描述了他們在婚姻中被漠視的時刻: ——“孩子病了,他就嫌吵搬到了客房,深夜,我獨自抱著大哭的孩子,默默流淚,他在隔壁呼呼大睡。” ——“除了吃飯、睡覺、孩子,沒有交流,沒有溝通,沒有肢體接觸,心好像是隔開的,一點交流的欲望都沒有,完全像兩個合租的租客?!?/span> ——“我在婚姻活得像個單身。我丈夫一年四季就回來一兩次,一年四季不給我打一個電話,發(fā)一條信息。我想離婚,他不愿意,父母也不準離,為了他們面子。” ——“他在你身邊,但一直玩手機。” ——“他對我視而不見,我活得像個女戰(zhàn)士,活得像個單身漢。感覺自己在娘家是客人,在婆家是外人,與老公兩地分居,自己在家?guī)?,沒朋友,沒親人。”
每一句留言都是婚姻中的一個流淚的故事,一字一句都敲打在心上,隱隱作痛。 事實上,大多數時候,婚姻中的冷漠是一場雙輸的戰(zhàn)爭,輸掉的就是溫暖的婚姻。 我們可能需要探究:一段婚姻中,選擇“溫暖與愛”明明對雙方都有利,為什么會有人非要冷戰(zhàn)呢? 學員常哥的故事,給了我們啟發(fā)。
講述者:常哥;婚齡:6年 我和妻子剛剛正在冷戰(zhàn)。 前幾天,她開車追尾,一查保險還出了問題,我從家里跑到交警隊處理到半夜,回來路上說了她幾句,她就哭了,跟我吵了一架。 她做事毛躁,隔三差五就追尾剮蹭,說了無數次,就是改不了,我也挺累,真的。 我和妻子是自由戀愛,我比她大幾歲,一直以來生活中都是我照顧她比較多。 我是比較理性的人,做事講究原則,工作也好,家庭也好,我希望一切都是井井有條的。 她做事就比較隨意,想到哪兒干到哪兒,屬于那種比較感性的人。 因為生活習慣不同,我們會有摩擦,每次指出她不對的地方,她都會不高興,嫌我總是挑毛病。 生了孩子后,矛盾就多了。 我小時候家里生活條件不好,童年過得挺難的,現在自己有了條件,希望給孩子提供好的成長環(huán)境和教育。 可她覺得孩子散養(yǎng)就行,不能太累,特長班上得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好像對很多事都不在乎。 因為這些事,我們沒少爭論,可每次都是不了了之,下次還吵。
我特別不喜歡的一點是,每次我跟她認認真真講道理,她要么哭,要么鬧。 我承認我是眼里不揉沙子的人,愛講道理,可夫妻在一起還要裝和諧不也挺沒意思的嗎,稀里糊涂地你好我好,下次還會因為這樣的事情吵架。 我講道理,是為了讓她明白該干什么不干什么。自己干不好,還不讓別人說,這不是強詞奪理嗎? 她說我總是挑她的毛病,是嫌棄她,是找茬,其實我是為了她好,為了這個家好。 這樣的事多了,我覺得特別累,話也越來越少。 我不是不愿意跟她說話,是因為就算我說了,從她那也得不到任何幫助,說不上還得罪她,還得聽她的嘮叨和哭鬧。 有的時候,我們一天都說不上十句話,更可怕的是,我覺得我已經開始討厭她的喋喋不休了。
這個故事真實戳中了很多婚姻的真相。 我們也不能用誰對誰錯來判斷婚姻中的大多數沖突。 從妻子角度來說:剛追尾,正在驚慌失措,當時的需求就是安慰、擁抱和一句“沒關系”,但是得來了一堆批評指責…… 從丈夫角度來說:我已經很累了,需要妻子的理解和相互扶持,但是妻子就像個沒長大的小孩,隨意懶散到處闖禍,還得他去兜底…… 同時,這段故事也戳中了冷漠婚姻的兩個痛點,需求不匹配和溝通不到位。 1、需求不匹配 在關系中,每個人最真切的需求其實都是被看見,被理解和被欣賞?;橐鲋幸膊焕狻?/span> 就像常哥的故事中,夫妻兩人完全沒有做到對對方的欣賞、理解和看見。 常哥不欣賞妻子的“感性”和“隨意”,所以一直想用道理改變她,而要想一個人改變,道理肯定不行,只有愛。 而妻子沒有看到和理解常哥的辛苦,心安理得做一個被照顧者,一旦要不到就哭鬧。 婚姻中,許多痛苦的起源,都不是我們想有意傷害彼此,而是彼此的誤解和表達需求的錯位。 真正的理解是,我們能夠靜下來,傾聽彼此的心聲,還事情以真相,真正地看到、理解和欣賞對方。 想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好的溝通,也是接下來我們要說的。 2、溝通不到位 溝通一定是雙方的,而不是單方面的輸出。 常哥的故事里直指婚姻里常見的溝通困境,是一個人喋喋不休,一個人充耳不聞。 很多人覺得,我把自己想說的話說了,想發(fā)的脾氣發(fā)了,我痛快了,就是溝通,至于你聽不聽、怎么想,跟我沒關系。 這樣的溝通是婚姻中最大的消耗,消耗的是彼此的親密感和信任感。 什么樣的溝通是有意義的?是對方聽得進去,并且愿意給你回應的,哪怕是生氣、發(fā)脾氣,也好過無動于衷。 所以,不要總是考慮自己在怎么想,要去了解對方的想法和需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才能讓溝通更順暢。 有意義的溝通,一句頂一萬句。總是講道理的不是愛人,是家教。 有時候,溝通的方式比溝通的內容更重要。好的溝通,是婚姻最好的催化劑。 ![]() 家是講情的地方,婚姻不是談判場,夫妻是伙伴不是對手,不是證明誰對誰就贏了,贏了口角,可能失了親密。 婚姻是一地雞毛里的瑣碎幸福,是一路磨合中的信任和默契。 那些雞毛蒜皮的所謂對錯,爭執(zhí)的結果只是讓感情疏離,矛盾激化,這樣的爭執(zhí)毫無意義。 對錯不重要,看清雙方的真實需求,并尋求一個共同點最重要。 婚姻不是一個賬本,非要算得清清楚楚;婚姻是一本書,需要慢慢地、用心地讀。 |
|
|
來自: 茉莉7eo6t3y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