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朱永新老師在《好教育的三個關鍵詞——讀<做中國立德樹人好教師>》一文中提到:只有終生學習、終生發(fā)展,才可能做一個好教師。好教師就是一本書,永遠站在學生前面,把自己這本書打開,讓學生讀懂這本書,讀懂什么叫做真誠、崇高、純潔、幸福、道德……所謂教書育人,說到底就是教師的人格在塑造學生的靈魂。學生讀懂了,他將來自己也會成為一本書。我們老師終生學習、不斷成長的根基是什么呢?就是專業(yè)閱讀! 一、參與專業(yè)共讀 截止目前,我已經(jīng)參加王榮平老師組織的兩次共讀,從讀陳大偉到讀帕爾默,一群人,早起就討論一個章節(jié),逐字逐句,這樣的執(zhí)著認真,我很敬佩,同時也很珍惜。 昨晚讀《教學勇氣》之《喚醒我們的導師》的摘選三句,感覺是重要的部分同時自己可以理解但自己又解釋不清楚的內(nèi)容。未曾想今日早上的共讀大家也都提到了這三句: 導師的力量在于能喚醒我們的內(nèi)心去認識真理,一種多年后回想起導師對我們?nèi)松挠绊懭钥稍俅胃形虻恼胬怼?/span> 導師指導學生具有唇齒相依的互動性質(zhì),不僅學生要遇到合適的導師,而且導師更要遇到合適的學生。 教育猶如人類自古有之的一種舞蹈,教師和學生歷來就是這場舞蹈中不可或缺的共舞舞伴,教學的一大好處就是它每天給師生提供重返舞池的機會。這是一種代代相傳的兩全其美的舞蹈:年長者給年少者以經(jīng)驗,年少者給年長者以活力,他們在一起蹁躚起舞,共同塑造著休戚與共的人類機會。 朱小會教師提出疑問:為什么這一節(jié)用“喚醒”我們的導師? 孫羽老師總結:導師的三個含義,以人為師,以己為師,己為人師。 李春剛老師認為:一種內(nèi)在發(fā)現(xiàn)、生發(fā),自我完善。 我把自己的領悟也寫在了公屏: 刻意保持與學生的距離。我們害怕自己說的某一句話傷害了學生,導致他的家長將來用這句話來作為“呈堂證供”。我們不敢批評學生,不敢懲罰,不知道什么叫“懲戒失當”。我們寧可不批評,寧可不關注,我們和學生之間由我們砌了一堵高高的墻。我們天天在一起,但我們的心靈卻從不交匯,常常小心翼翼地擦肩而過。
沒有想到王老師還說我領悟的很深刻,于是立即回應: 其實是王老師您寫到我心里去了,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前幾年的狀態(tài),所謂的“佛系教師”。然而新網(wǎng)師的學習就是對我的最強大的喚醒,在共讀方面,王老師您就是我的導師。因此我開始把我的所學所悟分享給我的共讀團隊,她們也因此重新每日閱讀,每日及時反思,比如我們?nèi)豪锏膮堑だ蠋?、郭亞玲老師,都是我學校的同事好友。在她們眼中我可能是導師,我覺得是我做到了她們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大膽嘗試。但實際上她們兩個也有很多是我想學習的地方。我覺得應該是互為導師,和學生亦是如此。 這次王老師組織的共讀,我積極主動承擔導讀,會兩個版本對比讀,會用荔枝錄音打卡,會在十周年版書中寫下第二次批注(二十周年版的書留給下次閱讀的時候批注),讀完后及時整理自己感悟,爭取學以致用。我覺得這是專業(yè)閱讀了吧? 二、專業(yè)閱讀理解 自從我讀了郝曉東老師的《閱讀史就是我的生命成長史》這篇文章,更加明確了一個教師專業(yè)閱讀的重要性。郝曉東老師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一個通過專業(yè)閱讀改變了人生軌跡的老師——從中學教師轉變?yōu)榇髮W教師,繼而脫產(chǎn)攻讀博士。 郝曉東老師從小就喜歡讀“小人說”(連環(huán)畫),大學讀中文系,他認為自己增加的大多是消遣性閱讀,缺乏深刻影響自己的“根本書籍”(新教育實驗把那些在童年至青年期出現(xiàn)過、深刻影響人的生命以及精神氣質(zhì)的書籍稱為“根本書籍”)。而剛參加工作(一所民辦高中的語文教師)的他,除了讀一些語文教學雜志,幾乎沒有讀過其他書。他說在閱讀上既沒人指導,也沒有學習的榜樣。幾年后,專業(yè)閱讀匱乏的弊端逐漸顯現(xiàn):教育教學遭遇“天花板”,既不知道如何做,也不知道學什么。久而久之,職業(yè)倦怠潛滋暗長。還好,在生命還有可塑性的而立之年,偶然加入了一個專業(yè)學習共同體——新教育實驗網(wǎng)絡師范學院(簡稱“新網(wǎng)師”),幸運地開啟了專業(yè)學習。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竟如此相似!或許每一個老師都曾有過類似的職業(yè)倦怠,只是在十字路口處,選擇了不一樣的方向。 新教育實驗提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三專理論”:專業(yè)閱讀、專業(yè)寫作和專業(yè)交往。如今自己亦開啟專業(yè)交往,在學術大咖的指導下自覺地進行專業(yè)閱讀、專業(yè)寫作。何其有幸,遇見李鎮(zhèn)西老師,遇見新網(wǎng)師,遇見郝曉東老師,遇見王榮平老師,我離自己的榜樣如此之近,一定會遇見更專業(yè)的李藝芳老師。 我想做一個專業(yè)的教師,就要從專業(yè)閱讀開始。 三、閱讀愿景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從經(jīng)驗中提出了這種作為背景的閱讀和作為知識的學習之間的大概比例:3:1。即“要正確理解一個知識,則需要擁有三倍于這個知識的背景知識。而沒有一個可觀的讀量,這一點顯然是無法達到的”。 郝曉東老師前幾年世界讀書日在自己公眾號(啃讀者)發(fā)表的《這些年,我反復閱讀的十本書(上)(中)(下)》,我已收藏。這三年決定跟著郝老師的步伐嘗試著(想讀,不一定讀得懂)讀一讀這十本書。這十本書,之所以對郝老師影響深,是因為有四方面的共同特征: 1.每本書逐字逐句通讀、批注了三次以上,近十年反復讀,經(jīng)常翻閱,都快翻爛了。之所以反復讀,一方面是書有價值,需要經(jīng)常用到;二是書有難度,一兩次不容易讀懂。 2.每本書都開課講授過,其中三本書的講義出版為《改變教育的十二個關鍵詞》。 3.這些書都與解決現(xiàn)實問題相關,不是為讀而讀。 4.圍繞一本書,參讀了其他書籍。 專業(yè)閱讀之路很漫長,專業(yè)成長之路也不易,但我不畏懼,愿意時刻滿懷熱情度過屬于自己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最后還是想以郝曉東老師的話共勉:“在不斷閱讀中,理解教育,也在理解自己。只有真正理解自己,才能真切理解他人、理解世界?!?/span>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