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材來源】阿膠為馬科動物驢的干燥皮或鮮皮經(jīng)煎煮、濃縮制成的固體膠。 【古代炮制方法】漢代有炙令盡沸(《玉函》)。南北朝劉宋時代有豬脂浸炙(《雷公》)。唐代出現(xiàn)了炙珠(《外臺》),炒制、熬制(《千金翼》)。宋代增加了麩炒(《藥證》),蛤粉炒制、米炒制(《總錄》),蚌粉炒珠(《傳信》),面炒制、蒸制(《朱氏》),炒黃(《圣惠方》)等方法。元有火炮法(《湯液》)。明代有酥制(《醬濟方》)、草灰炒制(《準(zhǔn)繩》)、酒制(《醒齋》)等方法。清代又增加了牡蠣粉炒制(《說約》)、蔥姜汁制(《大成》)、煮膠法(《鉤元》)、蒲黃炒(《尊生》)、童便制(《備要》)、土炒制(《大全》)等炮制方法。此時,其炮制方法已達(dá)20余種。 【現(xiàn)代炮制方法】 1.阿膠?。喊⒛z塊,置文火上烘軟,切成小方塊。 2.蛤粉炒阿膠:取蛤粉適量熱鍋內(nèi),用中火加熱至靈活狀態(tài)時,投入阿膠丁,不斷翻動,炒至鼓起呈圓球形而內(nèi)無溏心時取出,篩去蛤粉,放涼。 3.蒲黃炒阿膠:將蒲黃置鍋內(nèi),用中火加熱至稍微變色,投入阿膠丁,不斷翻動,炒至鼓起呈圓球形而內(nèi)無溏心時取出,篩去蒲黃,放涼。 【飲片性狀】本品為長方塊或小方塊,呈黑色或黑褐色,有光澤,質(zhì)硬,斷面光亮,對光照視呈棕色半透明;氣微,味微甘。蛤粉炒后呈圓球形,質(zhì)松泡,外表灰白色或灰褐色。蒲黃炒后外表呈土黃色或棕褐色;圓球形,無溏心,質(zhì)松泡,無焦枯,易碎。 【質(zhì)量標(biāo)準(zhǔn)】阿膠水分不得過15.0%,含鉛不得過百萬分之五,鎘不得過千萬分之三,砷不得過百萬分之二,汞不得過千萬分之二,銅不得過百萬分之二十,水不溶物不得過2.0%,含L-羥脯氨酸不得少于8.0%,甘氨酸不得少于18.0%,丙氨酸不得少于7.0%,L-脯氨酸不得少于10.0%。阿膠珠水分不得過10.0%,總灰分不得過4.0%。 【炮制目的】阿膠味甘,性平。歸肺經(jīng),肝經(jīng)、腎經(jīng)。具補血滋陰,潤燥止血的功能。阿膠丁長于滋陰補血,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心煩失眠,虛風(fēng)內(nèi)動,溫燥傷肺,干咳無痰。蛤粉炒后降低了滋膩之性,同時也矯正了不良?xì)馕?。善于益肺潤燥。用于陰虛咳嗽,久咳少痰或痰中帶血。蒲黃炒阿膠以止血安絡(luò)力強,用于陰虛咳血,崩漏,便血。 【應(yīng)用選擇】 1.生用 (1)虛煩失眠:常與黃連、雞子黃、芍藥等同用,具有滋陰清熱的作用,可用于熱病后期,耗傷陰血,心神失寧,心煩不眠。如黃連阿膠湯(《傷寒論》)。 (2)手足抽動:常與鉤藤、雞子黃、生牡蠣等同用,具有柔肝息風(fēng)的作用,可用于熱病灼傷陰液,血不養(yǎng)筋,肝風(fēng)內(nèi)動,筋脈拘攣,手足蠕動,如阿膠雞子黃湯(《通俗傷寒論》)。 2.制用 (1)肺虛燥咳:常與杏仁、馬兜鈴、炒牛蒡子等同用,具有養(yǎng)陰補肺的作用,可用于肺癆陰虛火旺,虛勞燥咳、痰中帶血,咽喉干痛,如阿膠散(《藥證》)。 (2)咳血、衄血、便血:常與生地黃、蒲黃同用,具有補血止血的作用。用于血虛燥動的各種出血癥,如阿膠湯(《總錄》)。 (3)胎前產(chǎn)后下血:常與當(dāng)歸、川芎、艾葉、生地黃同用,具有補血安胎的作用。用于婦人經(jīng)水淋漓,胎前產(chǎn)后下血不止,以及妊娠腹痛,如膠艾湯(《金匱》)。 【現(xiàn)代研究】阿膠含有膠原(骨膠原、明膠原),水解后產(chǎn)生多種氨基酸,并含鈣、硫等無機元素。炮制后對其成分有一定的影響。 實驗證明,阿膠的燙制條件與蛤粉溫度和燙制時間呈函數(shù)關(guān)系。蛤粉溫度在145~160℃之間,時間在3~5分鐘,炮制品質(zhì)量好。對阿膠丁、烤阿膠珠、燙阿膠珠進(jìn)行了總氮、氨基酸測定,以及烊化速率、溶出度的比較實驗。結(jié)果表明,含氮量三者無明顯差異,但阿膠丁溶出慢,燙阿膠珠因表面部分蛋白質(zhì)焦糊變質(zhì),含量略低,而烤阿膠珠質(zhì)量好。 阿膠及其炮制品中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分析表明,阿膠含甘氨酸最多,其次為輔氨酸,不同的產(chǎn)地含量不一。炮制后,某些氨基酸含量稍有下降,某些氨基酸含量略有增加,對大多數(shù)氨基酸含量基本無影響,微量元素含量因產(chǎn)地不同而有明顯差異。 阿膠珠與阿膠丁比較研究表明,相同條件處理的水解液,經(jīng)用氨基酸自動分析儀測定其所含氨基酸,兩者均含有相同種類的氨基酸,但阿膠丁氨基酸總量為63.55%,阿膠珠氨基酸總量為73.13%。阿膠珠較阿膠丁含量高,是經(jīng)燙珠后水分大大降低,同時燙珠溫度可達(dá)140℃,肽鍵易斷裂,亦使氨基酸含量提高。而燙炒受熱時間短,氨基酸種類并無變化。阿膠燙珠后,可入湯劑煎煮,而且易于粉碎制備丸、散劑。 微波加熱,受熱均勻,飲片潔凈度高,省工省時,工藝簡便,易掌握準(zhǔn)確控制加熱火的時間,避免環(huán)境污染。采用正交試驗法,以總氮量為指標(biāo),優(yōu)選微波炮制阿膠珠的工藝為:阿膠丁大小為0.5厘米×0.5厘米×0.6厘米,微波強度為高火,微波時間為4分鐘,加水量為15毫升為宜。以外觀質(zhì)量及溶解速度為指標(biāo),優(yōu)選微波燙阿膠珠工藝參數(shù)為:以高微波強度加熱60秒鐘為宜。其成品外觀質(zhì)量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法和烘制法,且薄層對比實驗證明微波對阿膠珠的有效成分無任何影響。 【附】 1.近代炮制方法還有滑石粉燙等。 2.文獻(xiàn)摘錄“必取鳥驢皮,牡者,刮凈,急流水中浸七日,入大鍋七口內(nèi),漸增阿井水煮至化,化后每日遞減一口,聚其融化之極者,止得一口,熬時入鹿角一片即成膠”,“調(diào)經(jīng)丸藥中用,宜入醋重湯燉化,和藥。胃弱作嘔者,弗烊化服,打碎同蛤粉、蒲黃、牡蠣粉炒,隨宜”(《鉤元》)?!昂脱?,酒蒸。止血,蒲黃炒。止嗽,蛤粉炒。清火,童便化”(《得配》)。 【總結(jié)】阿膠從漢代開始使用輔料和采用不同的方法炮制,近年來各地的炮制規(guī)范中收載的大多為蛤粉炒法。也有用蒲黃炒法,增強止血的作用。古代阿膠所采用的各類炮制方法,均能起到矯臭矯味,使其質(zhì)地酥脆而便于粉碎,降低其膩滯之性的作用。在阿膠的加輔料制法中,蛤粉炒、牡蠣粉炒等增強滋陰降火、化痰的作用;草灰炒、蒲黃炒等增強止血作用;水浸蒸、豬脂浸炙增強滋陰潤燥的作用;土炒健脾而增強藥物的療效;麩炒、糯米炒、面炒等增健脾和胃之功,降低膩滯之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