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據記載,“牡桂”和“箘桂”最早可見于《神農本草經》,書中又分立為牡桂、箘桂二條?!侗窘洝窏l文: ![]() 中國是世界肉桂的主要種植區(qū)域,占全球肉桂種植面積超過70%。主要集中在廣東廣西福建等熱帶亞熱帶地區(qū)。 肉桂主產廣東、廣西。廣東的信宜、郁南、羅定均有栽培,主產地是羅定市,被譽為“中國肉桂之鄉(xiāng)”,羅定肉桂又稱西江桂,清朝時期已經有大面積種植,也是肉桂出口和成產的重要基地。 廣西的防城港、玉林、欽州、博白等有栽培,貴港市平南縣也是知名產區(qū),加工廠加工戶集中在六陳鎮(zhèn)周邊。 廣東、廣西的肉桂、桂枝除了出口或產地直發(fā)以外,基本中轉到玉林市場進行銷售。 每年“清明”前后播種,二年后可移植,六年后可砍樹剝皮。樹齡越長,皮越厚,質越好。 桂樹砍后,其根部又發(fā)芽生長,四、五年后可砍剝,如此可循環(huán)百年以上。 ![]() ![]() 肉桂是樟科樟屬常綠大喬木植物, 其葉經蒸餾可得桂油; 其干燥樹皮,叫桂皮; 其梢枝叫桂枝,干燥枝尖叫桂尖,紅棕色為佳。 其果實叫桂子。 肉桂剝皮后用地坑悶油,悶不好就發(fā)霉,內、外面有發(fā)霉的是劣品。有帶表層栓皮和不帶栓皮的。 新采下的桂皮,經過通桂、洗桂、刮桂等處理,然后按所需商品規(guī)格進行加工。 根據其采收時間、生長年限及性狀,其對應的加工規(guī)格分別有:春桂、秋桂、桂碎、官桂、桂通、板桂、桂心、企邊桂、清化桂、桂枝、桂枝尖等。 4-5月剝皮的叫春桂,8-9月剝皮的叫秋桂。秋桂較好。 桂枝:中等粗的枝條除去葉及枯枝,趁鮮切成20 cm左右的段,曬干或陰干。 桂碎:加工各種商品規(guī)格的肉桂剩下的邊皮,及不符合加工上述肉桂規(guī)格的干、枝皮的,去凈雜質、曬干。簡單說就是肉桂的一些下腳料,邊邊角角。常用來做燉肉料、調味料等。 采收4年以上、10年以下的幼樹皮,叫官桂。呈半槽狀或圓筒形,長約40厘米,寬約1.5~3厘米,皮厚1~3毫米。外表面灰棕色,有細皺紋及小裂紋,皮孔橢圓形,偶有凸起橫紋及灰色花斑。 刮去栓皮者,表面較平滑,紅棕色,稱'桂心'。 官桂里面,圓筒狀的叫桂通,成片的叫板桂。 板桂:剝取老年樹最下部近地面的干皮,夾在桂夾內,曬至九成干,經縱橫堆疊加壓,成為扁平板狀。 桂通:剝取5~6年生幼樹的干皮和粗枝皮,或老樹枝皮,不經壓制,自然卷曲成筒狀。 10年以上樹齡的韌皮開始積累油層,皮厚油多的是好貨。油性多少可以刀削其斷面查看油量的深淺。就是所謂的油桂。 10年以上的叫企邊桂。選取十余年生薄厚適中的肉桂樹皮干皮,切為長條狀,并削去兩端外皮,用特制模具壓制成兩邊內卷、中心凸起的形狀,夾在木制的凸凹板內,曬干。成品呈長片狀,左右兩邊向內卷曲,中央略向下凹,長40~50厘米,寬4.5~6厘米,厚3~6毫米,為肉桂商品中之最佳規(guī)格。外表面灰棕色,內表面紅棕色,用指甲刻劃時則現(xiàn)棕色油紋,香氣濃烈。 采 收 據產地藥商介紹:肉桂樹一年發(fā)芽兩次,分別在上半年端午節(jié)后和下半年11月以后,一般在發(fā)新芽前采收的肉桂油多品質較好,且樹皮相對好剝取,桂枝和肉桂一般是同時采收的,分春季采收和秋季采收,以春季采收為主。
春季主要在陰歷2-4月采收,3月到高峰期,可持續(xù)到4月底,采收期較長。采收方式有砍樹采收和剝皮采收,剝皮采收又分為環(huán)狀剝皮和條狀剝皮兩種方法。 砍樹采收留下的樹樁會慢慢萌芽長出新枝,3-5年后可以再次砍伐。桂枝比肉桂價格低很多,在當地是生產肉桂的副產物,砍樹后剝取干皮加工成肉桂,收集枝條加工成桂枝。
砍樹剝皮(圖源網絡)
肉桂樹樁與新枝 環(huán)狀剝皮是在肉桂采收期內,在適齡肉桂樹離地面2~4cm高的樹干上環(huán)割一刀,向上量40cm處再環(huán)割一刀,在兩環(huán)之間,縱割一裂隙,用刀斜插其內,上下左右輕輕剝動,將樹皮剝落。第一筒剝后,向上再量40cm,依上法剝皮,直至剝完。
環(huán)狀剝皮(圖源網絡) 據說環(huán)狀剝皮的肉桂樹只要使用相應的藥物處理剝皮的創(chuàng)口再裹上塑料薄膜,樹皮會重新長出,該樹可以繼續(xù)正常生長,過三五年后可再次剝皮。若不處理創(chuàng)口,該樹會慢慢死亡。
左環(huán)狀剝皮,右條狀剝皮(圖源網絡) 條狀剝皮與環(huán)狀剝皮類似,不同之處就是環(huán)割時不完全割完,只割取樹干周長1/2-4/5的長度,然后縱割,剝取部分樹皮,留下一部分樹皮讓肉桂樹繼續(xù)生長,三五年后可再次剝皮,這種剝皮方法對肉桂樹的傷害較小,可持續(xù)性較強。
秋季采收時間在中秋節(jié)以后,陰歷9-11月。秋季砍樹相對春季少,以修剪枝條為主,選留正直粗壯的新枝,剪去其余的弱枝,剪下的枝條可加工為桂枝。 加 工 現(xiàn)行藥典對桂枝產地加工的描述為曬干或切片后曬干,桂枝實際產地加工方法分帶葉鮮切、干枝切,半干切等。 市場上基本沒有完整桂枝條流通,桂枝片形分斜片和粒,玉林市場反饋最近幾年斜片需求量大,粒走量不大,斜片基本是鮮切。
帶葉鮮切是目前主流的加工方式,收集肉桂樹上剪下的新鮮帶葉枝條直接切片,再風選去除葉片,然后過篩,干燥。
這種切法比較節(jié)省人工,但是一些非藥用部位很容易存混在桂枝里,比如葉片和葉柄,葉片比較輕,通過風選基本能去掉,但是葉柄質地比較重,大小、密度與細的桂枝差不多,基本是去不干凈的。直徑4mm以下的桂枝里葉柄比較多,約占比20-25%。
干枝切的貨源主要來自上一年砍伐、剝皮后的肉桂樹上沒有及時收回的丟在山上的枝條,或者收集回來露天堆放沒有及時加工的枝條,經過幾個月或一年的風吹雨淋,葉子已脫落,枝條已經變干,但是有的發(fā)黑變色或變朽,質量下降。 這種枝條加工出來的桂枝容易掉皮、炸裂,木部的顏色普遍比較深,發(fā)黑,有的有枯朽的,甚至發(fā)霉的,香味也會差一些。
半干切是將砍伐肉桂后收集的枝條手工去除葉片,放置一定干度后進行切制(據了解為3成干左右)。
半干的桂枝條 這種方法加工出來的桂枝,葉柄會相對少很多,但因前期去除葉子費人工,不是主流的加工方式,一般需要定制加工。守一真源理的桂枝選品標準采用這種加工方法比較合適。 ![]() 為什么要苛求葉柄占比?
▲《中國藥典》(2020年版) 藥材標準就要求除去葉,葉柄是葉的一部分,作為雜質,葉柄含量超過3%是不符合藥典規(guī)定的,屬于劣藥。 阿真在玉林市場發(fā)現(xiàn)有很多賣桂丁的,當地將肉桂的葉柄稱為桂丁,將肉桂的幼果稱為玉桂子。但是這個說法與相關規(guī)定并不一致。 桂丁的標準規(guī)格收載于《江蘇省中藥飲片炮制規(guī)范》(2020年版),因肉桂的果實及宿萼形似丁香故稱桂丁香,故簡稱桂丁,見于《中華本草中》。
▲《中華本草》(第三冊) 當地因葉柄氣香濃郁,作香料使用,價格大約是桂枝3倍。但肉桂的葉柄并無藥用標準,其稱為桂丁顯然不是很恰當,但為了和玉桂子相區(qū)分,也只能把桂丁這個名稱按在廣受歡迎的葉柄頭上。
肉桂的葉柄
肉桂的幼果 ![]() ![]() “交趾”,本是古代北方中原人在古籍中描述“南蠻”民族風俗的詞,后來用于指代南蠻人所居的區(qū)域。 交趾名稱來源于《禮·王制》曰:南方曰蠻,雕題交趾,雕題是紋臉,交趾注曰“足相向”?!逗鬂h書·南蠻西南夷列傳》的解釋為:《禮記》稱'南方曰蠻,雕題交阯'。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 越南是一個有二千多年歷史的國家。自中國秦朝以前,傳說中的雄王在越南北部成立國家,名叫鴻龐。前214年,秦統(tǒng)一六國后,將越南北部歸屬于象郡管理,并向越南北部大量移民。 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并在越南北部地方設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實施直接的行政管理。在之后的一千多年時間里,交趾地區(qū)雖然屢有反抗,但是大體上一直受到中國古代政權各朝代(漢朝、東吳、晉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漢、明)的直接管轄。
(漢初分布圖)
總而言之,也就是說: 箘桂、牡桂,這兩個名稱現(xiàn)在只存在于《神農本草經》里面; 春桂、秋桂,指桂皮的采收季節(jié); 桂皮,就是肉桂的樹皮; 官桂、企邊桂,指的是它的年限,5-10年,10年以上; 板桂、桂通,指的是形狀; 桂心,指的是去掉表層黑色栓皮的官桂; 清化桂,指越南清化的野生肉桂; 油桂,指油量比較足的企邊桂; 桂枝、桂枝尖,指的是部位; 桂碎,指一些碎枝子和碎皮,不管年限; 桂丁,在產地是指肉桂的葉柄; 玉桂子,指肉桂的幼果。 ![]() ![]() ![]() 肉桂的藥用歷史源遠流長,桂枝始載于《神農本草經》,為“ 上品”藥材,臨床應用非常廣泛。 被后世醫(yī)家譽為“醫(yī)方之祖”的《傷寒論》中,全書載中醫(yī)方112方,桂枝湯是桂枝制劑的代表方劑,被后世醫(yī)家譽為“ 群方之祖”。其中桂枝湯方的加減運用達70方,約占63% ;直接運用桂枝者達42方,約占37.5%。桂枝的運用次數僅次于甘草(70 次) 。 “后世雜病方書之祖”《金匱要略》中載方262首,其中52方含有桂枝,約占20%。 桂油為微黃或黃棕色的明凈油液,具有濃郁的芳香,主要成分為肉桂醛(含量率達70~90%)及少量的桂酸。廣泛應用于食品香料和醫(yī)藥,也是制作香皂和化妝品、可口可樂等的重要原料。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