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學史上的唯物主義的唯理論者認為只有理性活動才是可靠的,把人的理性活動看作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種觀點在哲學史上就已經(jīng)被駁倒了,但是,是否理性活動毫無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作用呢? 理性知識就是各種科學知識,即關于各個領域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大體說來,不外數(shù)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和哲學。在馬克思主義以前,數(shù)學的聲譽是最高的,人們從不懷疑數(shù)學命題的真實性和普遍有效性。 ![]() 數(shù)學命題是怎樣成立的呢?除公理和定義而外,數(shù)學中的大量命題都是推演出來的,這些命題只能靠邏輯證明成立。邏輯證明就是從公理、定義和業(yè)已證明的原理推出結論。 只有證明了的數(shù)學命題才具有真實性,倒是只有實踐檢驗而無邏輯證明的命題卻不能成立。例如三角形三內(nèi)角之和等于二直角,量了多次也不算數(shù),只有運用平行線原理、三角形定義和其他公理證明這個命題,這個命題才算成立。 整個歐氏幾何學都是如此。歐氏幾何學從五個公設出發(fā),再加上若干定義,經(jīng)過推演,就構成了一個嚴密的體系,只要你承認這些公設,你就得承認整個體系,這說明了邏輯證明在建立理性知識方面的巨大威力。 ![]() 過去不少哲學家對此感到困惑。在他們看來,數(shù)學是純粹精神世界的自由創(chuàng)造,與經(jīng)驗世界無關,但數(shù)學用于客觀世界,卻無不適合,真正做到了“閉門造車,出門合轍”。 這種困惑說明他們對人類思維的巨大威力認識不夠。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不能單靠推論來解決問題,作出結論,但在數(shù)學中,由于前提的高度可靠性,由于數(shù)學研究的對象的單純性,就能做到這一點。 即使在現(xiàn)實生活中,在自然科學的研究中,某些比較單純的問題,在一定條件下,也是可以依靠推理來解決的。 ![]() 有許多已經(jīng)過去的事或未來的事,現(xiàn)在都不能直接接觸到,那么,關于這類事情的論斷用什么來檢驗呢?只能根據(jù)確鑿無疑的真實的前提,經(jīng)過推論來檢驗,此外別無他法。舉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承德避暑山莊附近有一座棒槌山,山頂有一高70米的巨石矗立空中,上大下小,形如棒槌。有人斷言,這塊巨石終有一天要倒塌。這個判斷的正確性用什么來檢驗呢?根據(jù)石頭在空氣中必然風化、物體有成必有毀等前提,可以證明這個結論是正確的,而不必等到若干年后,巨石倒塌了,才來肯定這一判斷。 科學家斷言喜馬拉雅山區(qū)在古代曾經(jīng)是大海,這個判斷既無古書的記載,更沒有人看見過,怎么檢驗它的正確性呢?只能用推論。這個推論根據(jù)一些確鑿的前提:在喜馬拉雅山區(qū)普遍發(fā)現(xiàn)海中生物的化石,這種生物只能在海水中生存。 ![]() 結論:喜馬拉雅山區(qū)是古地中海。古書記載,在湖北有一個橫跨長江南北的古云夢澤,究竟有沒有,現(xiàn)代人是看不見了。有人根據(jù)地質(zhì)鉆探的資料,否定了這樣的古云夢澤的存在。 那么,能不能說邏輯證明或推理是檢驗這些命題是否與客觀世界一致的標準呢?有的同志認為不能,因為邏輯證明只能證明結論與前提的關系,不能證明結論與客觀世界的關系,而且這類命題借以證明的前提和推理形式是由實踐來檢驗的。 我們認為應該承認在一定條件下邏輯證明可以起到檢驗真理的作用,這就是說:只要前提是真實的,推理是正確的,結論也一定是真實的。邏輯證明固然只能直接證明前提與結論的關系,但由于前提涉及客觀世界,結論也就涉及了客觀世界。 ![]() 我們不能置大量事實于不顧,否認邏輯證明檢驗真理的作用。有的同志承認邏輯證明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說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一種手段,但不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一個標準。這是不能自圓其說的,前面已經(jīng)作過說明,檢驗的手段也就是檢驗的標準。 但是理性活動絕不是最后的標準,歸根到底,理性活動須有實踐作為基礎才能起到標準的作用。在數(shù)學中的邏輯證明依靠公理和邏輯的式,公理是“自明的”、最簡單的,無需證明。它之所以是“自明的”,因為它的根據(jù)就是人類的億萬次的實踐。例如A=B,B=C,則A=C,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等等。 ![]() 正如列寧對邏輯的式所說的那樣,“人的實踐經(jīng)過億萬次的重復,在人的意識中以邏輯的式固定下來。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億萬次的重復才有著先入之見的鞏固性和公理的性質(zhì)”。 邏輯證明要起到檢驗標準的作用,有賴于前提的真理性,前提的真理性固然可能是由推理證明的,但如果不斷地往前推,歸根到底還得尋求一個新的標準,即實踐。 而且前提的真理性也不是絕對的,即使在數(shù)學的領域中,實踐也有可能改變某些數(shù)學原理的真理性的范圍。非歐幾何學的出現(xiàn),就是改變了歐氏幾何學的平行線公設的結果,盡管非歐幾何學的創(chuàng)始者最初還不了解這種改變的客觀根據(jù),后來的實踐卻證明了這一改變的正確性。 因此,理性活動雖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起到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的作用,但它起作用的范圍也很有限,同感性活動一樣,它也不是檢驗真理的最后的標準。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最后標準是實踐,而且只能是實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