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獨資的電子工業(yè)有限公司的員工正在工作。1993年,深圳 。 從《黃一鳴紀實作品集》到《海南故事》,黃一鳴為我們展示了他作為一名攝影人的基本風(fēng)貌,當然,露出海面的僅僅只是冰山的一角,沒有露出水面的才是更為富饒、豐厚的肥美所在。 可以說,這種具有鮮明個人標記的東西在《黃一鳴紀實作品集》中僅僅是朦朧的,到了《海南故事》已成蔚然大觀,且成為作品的核心主線。即便《海南故事》中的單幅作品沒有一幅特別出類拔萃或者可以名垂史冊的,但它畢竟以眾多的群體圖像準確、生動、傳神地記錄了典型時段的典型地域。這種“準確、生動、傳神”,緊緊叩住了那根怦怦跳躍的時代經(jīng)濟生活的脈搏,牢牢關(guān)注的是由之引發(fā)、波及、控制的人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以及人與人因之而產(chǎn)生的新時期的生存聯(lián)系。 準確地把握時代經(jīng)濟生活的脈搏將成為黃一鳴跨越自己、跨越時代的突破口,也將是他有別于其他任何攝影家的個人標志,當然,這也僅僅只是筆者的一管之見。 ——鞏志明(著名攝影評論家)
雙胞胎姐妹。2003年,貴州。
下雨天的運貨工人。2000年,成都。
鄉(xiāng)村作家在出售自己的著作。2003年,云南。
香港獨資的某電腦公司職員們正在錄入數(shù)據(jù)。1993年,深圳 。
香港獨資的秀峰電子工業(yè)公司的工人正在工作。1993年,深圳 。 利用這種平易近人、讓照片自己說話的手法來拍攝紀實攝影,很多攝影追求者都已經(jīng)認識到的。但黃一鳴體會到題材的隨意自然并不代表畫面的松散和隨意。仔細觀察,每一畫面都可以看到他的用心。描述巨大改變的海南,他不單充分發(fā)揮了攝影特有的迫切性,還利用對比手段來強調(diào)變化帶來的“無可奈何的莞而”。當然,黃一鳴“生于斯長于斯”的個人背景有他的優(yōu)勢,但這不一定就是拍攝成功的必然條件。 在《海南故事》里,黃一鳴的眼光是百分之百地放在今天。他的鏡頭是轉(zhuǎn)變中的海南,充滿著轉(zhuǎn)變過程中的矛盾,有血淚也有歡笑,有傷感也有希望。表面上,黃一鳴似乎沒有很明顯的觀點,但從每一畫面,他似乎在告訴觀眾,生活現(xiàn)實分不清什么是喜什么是愁。生命的過程中,一切都是那么晦澀和含糊地夾雜在一起。當他的作品開始追求這樣的深度,他就沒有必要把中國的過去當作古董來向國際販賣,也沒有美其名為“發(fā)掘傳統(tǒng)”從單方面來看中國的現(xiàn)狀。 ——李元(美國著名攝影家)
香港灣仔碼頭的人力車夫。1991年,香港。
向外國人推銷民間工藝品。1994年,廣西。
銷售食品的村民。1994年,云南。
銷售望遠鏡的人。2000年,新疆烏魯木齊。
銷售竹筒飯的小伙子。2003年,云南昆明。 翻開中國當代紀實攝影名家的檔案,總少不了黃一鳴的名字。《海南故事》《黑白海南》等專題照片都是許多人熟悉的佳作,也是黃一鳴詮釋攝影思想,表達對社會認識的攝影著作。 一鳴驚人的成語太讓人熟悉,一鳴驚人的成就太讓人羨慕。然而,黃一鳴在全國攝影界的地位不是靠一個巧合的名字給人們留下深刻的記憶,而是靠厚實的積淀,靠勤奮的汗水才獲得的。在黃一鳴身上似乎有一股源泉,總保持著不懈的創(chuàng)作力,也不斷冒出新穎的拍攝構(gòu)思。 無論就廣泛性還是藝術(shù)性來說,黃一鳴積累的圖片資料都是海南省珍貴的財富,工作的便利,讓他的鏡頭幾乎囊括海南建省以來各個重大歷史事件;勤奮的鉆研,讓他以真實的記錄保留下變革中的形形色色海南人生眾像;高超的攝影技術(shù),讓他更敏銳地發(fā)現(xiàn)更準確地把握有價值的題材。他用圖片記載海南的滄桑變化,他用相機總結(jié)海南發(fā)展的經(jīng)驗和得失,難怪有人贊其為“見證海南第一人”,他受之無愧。 ——金俊(知名攝影評論家、攝影家)
小本買賣。2003年,云南。
小餐館里的一家人。2000年,新疆。
小商販的閑暇時光。2000年,新疆烏魯木齊。
新一代長途電話。1998年,香港。
選羊羔的少年。2000年,新疆。 一鳴處事不驚,平日沉默寡言,溫良恭儉讓,但當看到他的《海南故事》,則讓我吃了一驚。 一鳴與我同在《中國日報》共事,除了新聞報道,他還出色地主持著海南記者站的一切事務(wù),每年還擠出時間在祖國各地組織了不少創(chuàng)作活動,成績頗豐。 作為海南人,他沒有舍近求遠,去講敘那些走馬觀花的故事,而是采四面八方之風(fēng),默默地、盡全力地、堅定不移地去講海南的事情。 越熟悉就越容易熟視無睹,當他把鏡頭聚焦在“眾人眼中有,眾人鏡中無〞這一困難選題時,也就把自己推到了面臨巨大挑戰(zhàn)的境地。 出自內(nèi)心才能進入內(nèi)心,他是善于用照片講故事的有心人。這里的每一幅照片潛移默化地把海南與祖國、與世界聯(lián)系起來,以小見大地凝固了大特區(qū)孕育新生命歷程的驚喜與陣痛,成功確實來自他眼睛后面的東西。 一鳴驚人。 ——王文瀾(著名攝影家)1996年9月于北京
選養(yǎng)殖對蝦的工人。2007年,廣西。
沿街尋找活兒的技術(shù)工。1999年,四川。
一場圍繞時裝的游戲。2007年,云南麗江。
一家人的午餐。2000年,貴州。
一扇打開的窗戶。1999年,四川理塘。 《海南故事》講述的是都市底層和凡夫俗子極其普通的日常生活,平實卻不乏獨到的見解。 《海南故事》充分展示了一個生于斯、長于斯,以“海南人〞為榮的紀實攝影家,在變革年代,從一個獨特視角對于故土鄉(xiāng)人的深情關(guān)注和理性審視。 《海南故事》關(guān)注海南人的命運,也記錄了攝影家走出畫意、走向平實的心路歷程。 《海南故事》展示百姓的多彩人生,也蘊含著攝影家多重角色意識的和諧統(tǒng)一。 《海南故事》展現(xiàn)的就是一種平實的美。 ——丁遵新(著名攝影評論家)1996年中秋于長江之濱
擁擠的街頭電話亭。1993年,哈爾濱。
商品調(diào)劑展賣會。1993年,哈爾濱。
有眼疾的女孩。2000年,山西平遙。
雨中的馬夫。2007年,云南麗江。
運糞的驢車。2000年,山西平遙。 攝影師簡介
黃一鳴,著名紀實攝影家,中國日報社高級記者,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第八屆新聞紀實委員會委員、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德藝雙馨”會員、海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海南省攝影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海南省紀實攝影協(xié)會主席。第七屆中國攝影最高成就獎“金像獎”獲得者。 從1981年從事新聞和攝影創(chuàng)作以來,先后出版過《黃一鳴紀實攝影作品集》《海南故事》《黑白海南》《時代映象》《鏡間本色》《海南“慰安婦”》《汶川大地震攝影紀實》《慰安婦》(德國)《一鳴集——紀實攝影斷想》《闖海人》《海南紀事》《海南先住民》《三亞往事》等16部攝影專著。作品被多家國內(nèi)外美術(shù)館、博物館和私人機構(gòu)收藏。 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攝影金獎、銅獎,第八屆亞洲風(fēng)采華人攝影比賽一等獎、第九屆中國國際攝影展覽優(yōu)秀作品獎、第20屆全國攝影藝術(shù)展覽銅獎,第22、23屆全國攝影藝術(shù)展覽優(yōu)秀獎,首屆亞洲新聞攝影比賽優(yōu)秀作品獎,連續(xù)三屆榮獲上海郎靜山攝影藝術(shù)金像獎、終身成就獎,PPA世界杰出職業(yè)攝影師獎,2015榮獲“人民攝影家”榮譽稱號,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突出貢獻攝影工作者、中國攝影金路榮譽獎等主要獎項。 在平遙國際攝影節(jié)、北京苑平國際攝影節(jié)舉辦《海南紀實》攝影作品展,在海南??凇⑸轿鲿x城、上海、福州、濟南、芬蘭國等分別舉辦《海南“慰安婦”》攝影作品展,貴州、青海、北京、重慶、澳門等多個城市和地區(qū)舉辦《海南黎族》、《闖海人》等攝影展,四川成都國際攝聯(lián)大會及國內(nèi)多個城市和意大利多個城市舉辦《海南故事》攝影作品展,浙江麗水國際攝影節(jié)、意大利領(lǐng)事館舉辦《行走意大利》攝影展,2008年6月1日在海南省??谑信e辦《汶川大地震紀實》等多個個人攝影作品展覽。曾為芬蘭“同一太陽下”國際攝影工作場講師。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專題報道《黃一鳴“闖海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