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的春天,是從餐桌上開始的。 當枝頭的嫩芽、河邊的山姜、地里蔓延的老荒苗開始抽芽,河南人的胃口也從無聊的嚴冬蘇醒,被一縷春風勾起了活力。
荊芥、芫荽、十香菜、芝麻葉、山良姜......這些新苗,從春風中走來,帶著露珠之味,自然而然地成為餐桌上的焦點。但河南的“季節(jié)限定”,并不僅限于春天。有些幼芽,萌發(fā)于春日,自夏天綻放,以并不張揚的姿態(tài),完整河南餐桌上的光陰刻度。(關于河南人的夏天有多會吃,可以看看這里??沒有了荊芥,河南人夏天該怎么活?) 河南人的菜,怎么成調(diào)料了?河南人的口味很重,清起一碗胡辣湯,就囊括了一二十種香料。一口下肚,溫補的熱湯,裹著香料的滋味,在唇齒打轉(zhuǎn),霸道地留下余味。味道消了,便也到了喝下一碗湯的時間。河南人是有些調(diào)味功底在身上的,盡管一碗胡辣湯內(nèi)香料含量50%,但湯內(nèi)其他食材的味道非但沒有被壓制,反而被激發(fā)出更加濃郁的味道。 除了征服本省人的胃口,河南人還制造出蓮花味精、南德麻辣鮮、王守義十三香等調(diào)料,強勢占領中國家家戶戶的廚房。
飲食,往往是一個地域的最佳外顯,河南人為何如此鐘意于各種奇奇怪怪的香味? 河南是天生的農(nóng)業(yè)大省。幾千年來,黃河攜帶著滾燙的愛意和難以自抑的熱情,跨越千山奔赴而來,并在大河之南圈出一片適合萬物生長的沃野。華夏之源在這里萌發(fā),植物亦在此地茁壯。黃褐色的土地,有種黑森林蛋糕的松軟,饒是再嬌氣的花兒,也能落地生根。 荊芥皮蛋, 河南人的生活離不開荊芥。 圖/網(wǎng)絡 河南菜里常見的香菜、茴香、孜然等均產(chǎn)自歐洲,這些植物經(jīng)由絲綢之路,來到中原的大地,并在此安營扎寨,成為河南鄉(xiāng)間最熟悉的一抹綠色。
同在一片大地生長,這些植物和人一樣,低調(diào)敦篤,向下扎根,向上生長。它們自春日萌發(fā),在夏日盛放,或長于田野,或生于河邊,枝枝蔓蔓,無邊蔓延。甚至在不經(jīng)意間,總會被當作雜草連根除掉。
它們很少扮演主角,卻以獨特的香味,盤活了許多食物的味道,點綴了河南乃至整個中國的餐桌。 
河南人:沒有香菜,吃飯不香! 在風吹麥浪的河南,空氣里飄的都是麥香。 這是一個面食為王的省份。面條、饅頭等食物,固然能品出麥芽的甘甜,但空口吃實在乏味。于是,河南人把目光投向院子里的那抹蔥綠、原野上的那捧青苗。有了芫荽、荊芥的加持,口感單一的面食,也擁有了富足的味道。 毫不夸張地說,這些香味獨特的菜,是河南人在飲食上的一大創(chuàng)新,是河南人適應環(huán)境的智慧創(chuàng)造,也是對味道的新一次探索。 芫荽,是大多數(shù)人口中的香菜。在河南人的餐食中,它出鏡率奇高,煮一碗面,拌一盤涼菜,或是做個湯,切一小把芫荽,往鍋里一撒,是河南人做飯的常見動作。
作為芫荽的“平替”,無所不能的荊芥,也是河南人的心頭之好。涼菜、面條等再平淡無奇的味道,有了荊芥的加入,都能瞬間提神醒腦。而石香、茴香等調(diào)味料,更是能輕易喚起河南魂。河南蒜汁撈面條必有荊芥的出現(xiàn)。 圖/匯圖網(wǎng) 在河南,所有的食材,都是互相成就的。一如胡辣湯內(nèi)的調(diào)料們,不僅沒有喧賓奪主,倒有些點石成金的奇效。它們從來都不止是小麥面粉的裝飾,將面粉和調(diào)味菜的占比掉個個兒,芫荽、荊芥、茴香苗便成為了聚光燈下的主角。
蒸芫荽是河南常見的一道菜。暮春初夏,院子一角的芫荽已然茵茵,無需費力順手便能薅上一把。在水井邊稍加沖洗,水珠留在芫荽葉上,在陽光的照射下,映出一汪碧綠的春色。 蒸荊芥,在河南,萬物皆可蒸。 圖/網(wǎng)絡 洗好的芫荽,切斷控水后,要和面粉來一次親密接觸。面粉無需太多,撒上薄薄一層即可。待面粉與香菜充分貼合后,直接上蒸鍋,無需片刻,芫荽的奇特香味穿透鍋蓋,徑直攪亂食客所剩無幾的耐心。
芫荽蒸好后,薄薄的面粉貼在葉莖上,有種琥珀色的透明感。入口后,芫荽的清新穿破面粉,迅速占領味蕾高地,緊接著面粉的溫吞,填補了后味的空虛,達成齒與舌的完美配合。此刻,它既是菜又是飯。 
河南蒸菜既可以家里吃, 也是當?shù)夭蛷d常見菜品。 圖/匯圖網(wǎng)
沒有這些菜,河南人可怎么活除了常見的芫荽和荊芥,在河南,這種有獨特香味的菜還有很多。類似于荊芥總被誤認為羅勒,十香菜每次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里,也總是被迫和薄荷連連看。 河南人口中的十香菜,又叫石香菜,學名為留蘭香。從外觀上看,十香菜和薄荷的確宛若雙生,但十香的葉子顏色要比薄荷深上不少。不同于薄荷的略微刺鼻,十香菜的味道聞起來,要清新不少。
在豫南一帶,十香菜是正經(jīng)的夏日限定。烈日炎炎的夏天,來上一碗十香蒜面條,是一個河南人亮明身份的最佳底牌。 十香菜要揪尖吃,掐下來的葉子和蒜、姜一起搗碎,滴幾滴香油、放少許鹽,就是一碗過水涼面條的絕佳澆頭。因為十香的加入,整碗面散發(fā)著淡淡的薄荷味,入口卻是清爽的微涼——那種盛夏暴雨后起風的微涼。 

同樣是個性的味道,十香菜要冷吃,芝麻葉要熱吃。在河南人的心中,芝麻渾身都是寶。除了醇香的果實,芝麻的葉子同樣值得一嘗。
每年夏天,是芝麻葉口感最好的時候。不同于荊芥、十香的直接食用,芝麻葉需焯水后才能食用。焯水后的芝麻葉,去掉了天然的澀味,入口后雖略帶苦味,卻有種莫名的膏腴,直引得人一嚼再嚼。 芝麻葉湯面條是常見的吃法,面條最好是手搟面,加入芝麻葉后的湯面條,面湯更加粘稠。灰褐色的芝麻葉,和面條交織在一起,看起來有點像梅干菜。 芝麻葉咸糊涂是另一種經(jīng)典搭配,蔥姜蒜熗鍋后加水,芝麻葉和豆腐碎、豆角、西紅柿一起煮沸,最后攪入一些面糊,看似一鍋糊涂,卻是一桌團圓。 
芝麻葉豆腐湯, 河南人的鄉(xiāng)愁。
圖 / 網(wǎng)絡 河南人對菜的處理方式多為2種,一種是直接吃,一種是制作成醬菜,山良姜是第二種。 在溪流邊的灌木叢中生長,沾著草木氣息的山良姜,自帶一汪清泉??湛谝先?,脆脆的山良姜,會溢出甘甜的汁水。每年夏日,河南人將其從水邊帶回家中,僅用白糖、白酒、醬油和鹽,就能充分調(diào)出山良姜的清甜與回甘。 
涼拌山良姜, 味道十分特別。 圖 / 網(wǎng)絡 這些荒野之味,從田地走上餐桌,是河南人對生活的探索,更是河南人對大地的敬畏。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chuàng)內(nèi)容未經(jīng)賬號授權(quán),禁止隨意轉(zhuǎn)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