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記 虹口歡迎您 (四) 文、圖/墨吟
虹口的商業(yè)中心在四川北路,以魯迅公園為中心方圓一平方公里的區(qū)域,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革命家和文化名人聚居和活動的地方。 魯迅公園最早叫“新靶子場公園”,由公共租界工部局始建于1896年,1922年改稱虹口公園。公園擁有廣闊的運動場,是中國第一個體育公園。起初只對外國人開放,1928年才允許中國人入內。上海淪陷后,公園被日寇占領,改名為“新公園”,并在園內設“日本上海神社”,用以祭奠日寇亡靈??箲?zhàn)勝利后,國民黨政府接管公園,改名為“中正公園”。解放后,人民政府將公園和體育場分開,分別命名為虹口公園和虹口體育場。1988年公園改名為魯迅公園,體育場于1999年重新改建,更名為虹口足球場。
魯迅公園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魯迅紀念館和魯迅墓,魯迅紀念館是新中國第一個人物紀念館,館名由周總理題寫,主要陳列魯迅在上海的社會活動和文化生活。
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安葬于萬國公墓。1956年10月魯迅逝世二十周年時,魯迅墓由萬國公墓遷葬于虹口公園,有宋慶齡、柯慶施、茅盾、周揚、巴金、許廣平等近2000人參加了遷葬儀式,“魯迅先生之墓”為毛主席所題。1961年,魯迅墓前的白水泥魯迅坐像改鑄為銅像。
虹口足球場是以專業(yè)足球為主的多功能體育場,可容納觀眾三萬五千人。除了可舉行國際國內足球比賽外,還設有室內游泳池、乒乓房、桌球房、足球射門訓練場等全方位的體育娛樂設施,以及相配套的餐廳、美容桑拿、商場等現(xiàn)代化設施。
離魯迅公園不遠的山陰路132弄9號(原施高塔路大陸新村9號)是魯迅在上海最后的寓所。 1927年10月,魯迅從廣州到達上海,先住在共和旅館,不久入住景云里。1933年4月,魯迅以內山書店職員的身份從景云里遷居大陸新村9號,直到1936年10月19日逝世。在上海期間,魯迅忘我工作,先后選編了歷史小說《故事新編》和《偽自由書》、《南腔北調集》、《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雜文集;翻譯了《表》、《死魂靈》、《俄羅斯的童話》等外國文學作品;編印出版了《木刻紀程》、《引玉集》、《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等中外版畫;編校出版了瞿秋白的譯文集《海上述林》上下卷。同時,還先后編輯《語絲》、《奔流》、《朝花》、《萌芽》、《前哨》、《十字街頭》、《譯文》等文學刊物,主編《科學的藝術論叢書》。臨終前,魯迅體重只有37公斤,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魯迅逝世后,許廣平帶著周海嬰搬出大陸新村,遷居淮海中路淮海坊,故居被日僑占住??箲?zhàn)勝利后,故居成為農(nóng)學家吳覺農(nóng)的寓所。1949年,吳覺農(nóng)將其轉讓給民生事業(yè)公司,成為職工宿舍。1950年春,華東文化部決定征用大陸新村9號,恢復魯迅故居,獲得政務院批準,周總理親自題寫“魯迅故居”四字。1951年1月,魯迅故居作為魯迅紀念館的組成部分,對外開放。
四川北路上的內山書店只有一塊舊址銘牌,原來的書店已被工商銀行占據(jù),看不到任何遺跡了。 圖28:內山書店舊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