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擇偶前,我們常有預想的標準,而這些標準往往是從自體需求出發(fā)的。 比如,有些男人會要求配偶“賢惠”“孝順父母”,這種要求可能就是從他自己的需求出發(fā):他覺得處理自己與父母的關系好煩啊,潛意識里甚至想遠離父母。于是,要不然就找個“工具人”老婆,老婆替他孝順父母 —— 把父母對他的要求,最好都轉移到老婆身上。 擇偶時,有些從自身需求出發(fā)的想象,這挺正常??墒牵浆F(xiàn)實中,那個“很有感覺的人”出現(xiàn)的時候,可能你會發(fā)現(xiàn)對方跟你原本的想象大相徑庭。 說個笑話,也是真事。作家陳嵐經(jīng)常在微博上秀恩愛,她男友很年青,而且八塊腹肌,還無比體貼。然后有個小仙女質問:你這個老女人,憑什么擁有這么美好的小鮮肉! 陳嵐說:嗯,他是很美好,可是他不賺錢吔。 小仙女:他不賺錢,你還要他干什么! 這個小仙女,可能是網(wǎng)絡爽文看多了:雖然我要啥沒啥,可是八塊腹肌總裁就愛我。最好啊,自己就像個嬰兒一樣,什么都不用干,對方十全十美還一心一意愛我。 —— 這是嬰兒對母親的幻想。 但問題是,嬰兒的需求很少呀,成年人的需求太多了,不可能找得到“完美父母”。 不管我們進入婚戀之前,對美好的另一半的想象是什么,等到真實地碰到那個讓你心動的人,也許一切想象的標準也不重要了。 而那個讓你特心動的人,可能恰好是觸碰到了你原生家庭模式的“按鈕”。 02 這個按鈕是怎樣的?我總結了一個程序,大概適用于一些人。 程序是:這個人表面上和你的父母特別不一樣,但是內核卻一致。這種人很可能就會觸碰你的“按鈕”,對你形成致命的吸引力。 打個比方,我的父母可能是那種沒文化、不講理、嗓門大的人。誒,當我看到一個學歷高、懂好多道理、講話溫文爾雅的人,他看上去跟我父母完全不一樣??墒撬膬群四?,又是偏執(zhí)自戀的,這和我父母卻是一模一樣。 —— 這個時候,我就可能陷入到致命的吸引力陷阱。 當我還有改造父母的幻想,就會需要一個對象既跟我父母內核一致,外在又很不一樣。這讓我覺得特有希望:你看,我想改造父母卻不成功,但你再看這個人,我好有希望把他改造好。改造好了,我就能從他那里獲得我渴望已久的愛! 于是,就產(chǎn)生了致命的吸引力。我們會一次又一次地陷入這般輪回。以為自己找到了跟父母不同的人,唉,結果還是一樣。然后妄圖去改造他。 即將陷入這種輪回時,人就會特別興奮,心心念念都是對方,情不自禁地就想和對方在一起 —— 這種心動的感覺,會讓你以為這一定是找到真愛了。 當對方擊中我原生家庭那個劇本按鈕時,吸引力非常強。我覺得幾乎沒有人能夠在這時懸崖勒馬,很難說調頭就調頭。但是,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對自己的覺察。 比如,對于改造父母的妄想的深度覺察。如果這個妄想劇本在自己心里已經(jīng)停演了,等你再遇到類似的人、事,就不會有那種吸引力了。 妄想是否已被放下,這是可以檢驗的:比如,當你回父母家,你去看著父母那個樣子,哎還是那么不講理,還是那么胡攪蠻纏,非要控制你,要死要活的。去觀察自己的心,是否還在起波瀾。 如果心里不再因此波瀾洶涌,那么,你再遇到擊中原生家庭劇本的伴侶,還是可能對你產(chǎn)生一些吸引力,但是你會產(chǎn)生覺察,然后這個引力就會斷掉了。 03 我們希望找到另一半,和自己契合上,就完整了 —— 這種想法大概率不會有什么好結果 —— 把缺的那一半投到別人身上,而自己內心始終是缺的。 如果一個男人因為我的細膩、有靈性、感知力強,對我很癡迷,但卻不去發(fā)展他自己對事物的細膩感知、好奇心、探索力。 那么,時間長了,他對我的愛就會轉變成對我的怨:你這個人怎么這么多愁善感?怎么這么矯情?事兒怎么這么多??? 看見和欣賞對方身上有的,同時在自己內心也去發(fā)展這一塊。雙方作為獨立的個體,都活得越來越完整,這樣才不會因愛生怨。 同樣的,當我們專注發(fā)展自己,而不是到男人身上去尋找我們自己內心缺乏的東西。那么,再遇到具備出色能力、美好品質的人,我們可以平靜、單純地欣賞對方,對方卻無法再對我們構成“致命”的吸引。 歡迎到新浪微博 @李雪愛與自由,與李雪評論互動。 作者 | 李雪 心理學學者,新浪微博@李雪愛與自由。著有《當我遇見一個人》《走出劇情》《有限責任家庭》。當當、京東、淘寶、亞馬遜,全平臺在售。 公眾號 | 初心心理 公眾號 | 李雪愛與自由 編輯 | 林詩野 插圖 | 張國榮、周星馳(疑似)、黃百鳴 04 |
|
|
來自: 茉莉7eo6t3y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