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友故里'景區(qū)的忠孝園之中有一口紅松木棺材,很多人好奇這口棺材為什么會在這里。
20世紀70年代中期,中越關(guān)系緊張,中國邊防軍對侵犯中國領(lǐng)土的越南軍隊采取了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爭,由徐向前元帥和許世友上將指揮。
在戰(zhàn)爭之前,中央軍委都覺得越南并不好對付,中國軍隊可能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許世友讓兒子許光為自己準備好了一口棺材。

許世友寫了一封信,并且郵去了50元錢,讓許光為他置辦一口棺材,當?shù)厝朔Q這口棺材是“喜棺材”。
“如果我在對越戰(zhàn)爭中戰(zhàn)死了,就用這口棺材來把我安葬;如果有幸能夠凱旋而歸,便回到老家安度晚年!”
那一年許世友74歲,他說自己的身體還不錯,能活到八九十歲,不過也可以提前準備了。
許世友幼年喪父,是母親一人含辛茹苦撫養(yǎng)他長大,后來因為貧困前往少林寺習武。
許世友孝順母親是出了名的,但自從參加紅軍開始,一直到新中國成立,整整20年他一直為國盡忠,沒有好好照顧過老母親。
1952年,許世友任山東軍區(qū)司令員,請假返鄉(xiāng)探望母親,年邁的母親正在砍柴、喂豬,做著沉重的農(nóng)活。
20多年未見的老母親又發(fā)亂糟糟的,腳上的破棉鞋已經(jīng)露出了腳趾,看著許世友很久才認出來:“你是友德娃吧?”

許世友的心中很不是滋味。
許世友在戰(zhàn)場上驍勇無比,但是在母親的面前還是像個孩子一樣,看著母親“嗚嗚”哭出了聲音。
1959年,這位偉大的母親離開了,許世友跪在母親的墳邊哭著起誓:“娘,忠孝難全,你老人家健在時我未能服侍你,我死后,一定來為你守墳?!?/span>
所以,許世友對葬回家鄉(xiāng)有著很強烈的執(zhí)著。
許世友將軍在攻打越南之時一路凱歌,僅僅用了一個月就差點打進了越南首都河內(nèi)。
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結(jié)束之后,這口紅木棺材就一直在許世友的信陽老家放著,許世友公務繁雜,后來就一直沒有回家看過,自然沒有見過這口專門為自己買的“喜棺材”。

而這口棺材,因為許世友臨終前身體浮腫,最終也沒用得上。
1985年春節(jié)剛剛過去,開國上將許世友在南京查出了肝癌晚期。
當時國家頂尖的醫(yī)生和醫(yī)療設備都在北京,許世友的子女和戰(zhàn)友都希望能送他去北京治療,但許世友堅持在南京。
許世友對自己的病情很清楚,就算是去了北京也治不好了,他也很害怕去了北京之后就再也回不來了。

許世友交代秘書給黨中央寫了一份報告,說自己時日不多了,對組織別無他求,只希望黨中央能夠允許他死后實行棺葬,理由就是想要向母親盡孝。
那時候許世友因為病情惡化,時而迷迷糊糊,在清醒的時候還在追問組織有沒有回復。
許世友的報告到達了中央,全國解放之后,除了任弼時、毛澤東沒有火葬,其他人都沒有要求過土葬,誰都不能做這個主,后來還是鄧小平拍板決定的。
鄧小平說,許世友60年戎馬生涯,戰(zhàn)功赫赫,是有著特殊性格、特殊經(jīng)歷、特殊貢獻的特殊人物。
鄧小平用這幾個“特殊”,給予許世友高度的評價,他同意了許世友的棺葬。

尤太忠將軍是河南信陽人,1931年加入紅軍,尤太忠從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兵一步一步打到了上將,殺伐果斷,重義氣。
尤太忠和許世友是知己好友,也是老鄉(xiāng),有著同舟共濟的戰(zhàn)友情誼。
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許世友和尤太忠的交集不多,但建國之后,尤太忠當過第二十七軍軍長,二十七軍的前身是華東野戰(zhàn)軍第九縱隊,那是許世友手下的老部隊。
第二十七軍也隸屬于南京軍區(qū),南京軍區(qū)的司令員正是許世友,尤太忠正式成為許世友的部下。
得知許世友將軍病逝之后,尤太忠悲痛不已。
當時許世友提出想要土葬,多多少少還是會有人議論,尤太忠知道之后很氣憤,面對非議,他決定親自派人去廣西購買兩棵百年楠木,運送到了南京。
楠木是非常珍貴的木材,千年不爛,有著很強的防腐性,還自帶香味。
兩棵楠木被運到南京后,立刻就被拉入了南京軍區(qū)后勤部下轄的一個家具廠,經(jīng)過專業(yè)工人的簡單處理,就一直放在紅外箱烤箱烘烤備用。
家具廠的師傅都是老師傅了,他們每天和不同品種的木頭打交道,但這樣巨大、稀有的金絲楠木,他們也不是都見過、使用過。
工人們用鋸條去鋸,沒想到幾個來回下來,鋸齒都已經(jīng)被磨破皮了,木頭還沒有什么痕跡。他們用進口的電刨片處理,最后也只得了個報廢的結(jié)果。

而且他們都是做普通的木質(zhì)家具的,棺材還真就不懂怎么做,畢竟當時火葬已經(jīng)普及了,棺材也并非家家戶戶所需要的,掌握這門技術(shù)的老師傅基本都改行了。
楠木棺材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出來的,尤太忠?guī)追蚵?,才找到一名專門打造棺材的老匠人。
在南京,他是這行數(shù)一數(shù)二的高人,是一家老工藝器社的傳人,這家老工藝器社打造的棺材在全國都是有名的,多年傳承的技藝只傳男不傳女。
老匠人入行半個世紀,只做過兩副楠木棺材,第一副是給廖仲愷、何香凝先生做的。
廖仲愷先于何香凝去世,何香凝堅持和丈夫“生同衾,死同穴”,老匠人正是感動于他們的深情和這么多年來他們?yōu)楦锩聵I(yè)的奉獻,才親手為他們做了這副棺材。
其實當年蔣介石想要重新安葬母親,請這位老匠人出山,給老母親做一口上好的楠木棺材,但是這名老匠人有著自己的堅持,他雖然看起來只是一個埋頭干活求生存的工匠,但對時局和政治,心中就像有塊明鏡一樣,他對蔣介石派來的人說:“他是孫中山先生的叛臣逆子,我決不與奸臣為伍?!?/strong>
等到蔣介石的人再找來,老匠人已經(jīng)帶著一家人遠走他鄉(xiāng),隱姓埋名,再也沒有碰過老行當。后來時局動亂,老匠人就一直處于半隱居的狀態(tài)。

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老匠人才重新回到了南京,繼續(xù)做起了原來的生意。
尤太忠得知這位老師傅已經(jīng)是90歲高齡的老人了,也只能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找到了他,將楠木交給了老匠人。
老匠人二話不說就答應了下來。
治喪辦公室希望他能先畫一個草圖,他們好遞上去等待審批,老師傅笑了:“我做了一輩子的棺材,就沒畫過圖,也不會畫圖,圖全在我的腦子里面。”
珍貴的楠木就這么多,治喪辦公室慎之又慎,但現(xiàn)在也沒有辦法,只能吩咐老匠人一定要按照當時為何香凝做的那副棺材的式樣去做。
老匠人雖然已經(jīng)年邁,但是耳聰目明,技術(shù)一如從前,他喊上了自己的兒子,加班加點。
老匠人做棺材的事情還是驚動了鄰居,他們覺得這是老匠人一家在搞封建迷信,就舉報了,民警們趕來之后都被攔在外面,他們才得知這是在執(zhí)行絕密任務,不能過問,就是他們的所長來了也不能進去。

這副棺材不用鐵釘,也不用竹簽穿榫,而是運用幾何原理穿縫而成,楠木板厚約2寸,渾然一體,表面是深棕色的。
老匠人介紹的時候說:“只要把棺蓋沿著暗槽向后推,內(nèi)部的榫頭就會自動鎖定,嚴絲合縫,沒有一點空隙,除非毀掉棺材,否則沒人能打開它?!?/strong>
雖然棺材看起來是比普通的棺材要小,但因為金絲楠木的密度優(yōu)秀,這口棺材重達3000多斤,僅僅棺蓋,就有千斤左右,需要八個成年的小伙子才能抬起。
與此同時,南京軍區(qū)工程機械連在10月22日來到了河南新縣許世友的老家,開挖墓穴,迎候老司令魂歸故里。
許世友土葬的消息并沒有公開,
1985年10月31日,在南京的遺體告別儀式上,一代名將安安靜靜地躺在楠木棺材里面。
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向許世友同志告別,本來萬里無云的天空突然電閃雷鳴,持續(xù)了20分鐘之后又重新放晴了。
有人說這是老天爺都在為許世友將軍流淚。

11月7日,護送許世友將軍靈柩的車隊即將出發(fā),一切都是在嚴格保密的情況之下進行的。當時擔任南京軍區(qū)司令員的聶鳳智將軍都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打了好幾個電話去詢問,得到的答案都是“保密”。
最后,還是南京軍區(qū)副參謀長的范志倫得到了消息,偷偷將聶鳳智拉到小房間說出了這個消息。
半夜零點,車隊出發(fā),車上沒有任何體現(xiàn)葬禮的標志,也沒有哀樂或者花圈、黑紗,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低調(diào),車隊日夜兼程,中途沒有休息,到達新縣的時候,也并沒有人來迎接。
在11月9日,新縣的山上出現(xiàn)一座嶄新的墳塋,當時并沒有墓碑,緊緊挨著許世友父母的墓穴,完成了他“死后盡孝”的心愿……



